一部《四庫全書》,講述國人困苦中守護中華文脈的執著不屈;首展的域外漢籍,見證中華民族自古重視文明互鑒;盲文圖書,折射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均衡;文獻縮微膠卷,以數字化手段讓古籍多“活”數百年……
始建于1900年的浙江圖書館,是國內創辦最早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國家一級圖書館。近日舉辦的紀念建館一百二十周年特色文獻展,一衆珍貴“家底”向公衆開放,印證著傳承,彰顯著進步。
“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浙圖黨委書記、館長褚樹青認爲,“作爲儲藏中心,圖書館不僅要做好文獻的收集、整理、保管,更要做好利用和流通,實現知識傳播的社會功能。”
近年來,浙圖充分發揮省館的中心地位和統籌協調作用,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新時代的“潮流玩家”
120歲的浙圖,也是數字時代的“潮流玩家”。
憑“芝麻信用”免借閱證、免押金,輕點手機“網購式”借還書——自2018年4月起,浙圖聯合全省公共圖書館推行的“信閱”服務,突破讀者到館服務模式,實現15.6萬冊新書全省借還,百萬冊館藏書全國借還。數據顯示,服務總訪問量達1345.2萬次,已有37.1萬人次通過“信閱”外借圖書51.26萬冊,用戶覆蓋全國除港澳台以外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8個設區市。
“互聯網賦能讓圖書館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實現文化服務‘零門檻’。”褚樹青說。
“零門檻”亦是“無邊界”。最是書香行致遠。緊跟文旅融合大趨勢,浙圖和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嶽廟管理處共同打造的啓忠書吧,面向遊客免費開放;聯合青田縣圖書館共同打造浙江省首家僑鄉文化主題圖書館,設于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爲外界了解青田、了解浙江打開一道窗口……因“詩和遠方”的探索實踐,遊客和景點之間除了“到此一遊”的照片,更有回家後“不虛此行”的文化獲得感。
校園外的學習平台
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局限于書籍的存儲和流通。
“現代社會的‘文盲’是沒有學習能力的人。作爲全民閱讀建設的重要內容,圖書館要承擔社會教育的職能和責任。”從更廣泛的功能角度考慮,浙圖把圖書館定位爲“人們走出校園後的學習平台”。
2019年,浙圖主辦“長三角地區閱讀馬拉松挑戰賽”浙江區大賽,在省內11個設區市設置76個賽點,共3765人報名參賽;第十五屆浙江省未成年人讀書節期間,全省60余家公共圖書館開展各類活動4600余場、200多萬人次參與,場次和人數爲曆屆最多……
全省百家公共圖書館共同打造“4·23圖書館之夜”,“天籁浙江”系列朗誦活動挖掘地方特色……聯合社會各界力量,2019年浙圖舉辦活動800余場。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浙圖繼續通過專題化、系列化、品牌化的閱讀活動,爲“書香浙江”立特色、樹口碑。
2019年,在浙圖牽頭下,浙江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恢複運行,旨在統籌協調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推動全省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成員包括浙圖及11家設區市公共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10家高校圖書館,以及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等23家單位。
乘行業聚合之勢,浙圖推動全省11家設區市公共圖書館聯合加入“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與澳大利亞新金山中文圖書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俄羅斯國立圖書館、香港中央圖書館建立文獻交換關系……共享的文獻資源,讓世界了解浙江,讓浙江了解世界。
“活”起來的數字書庫
一手抓服務,一手抓館藏。作爲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浙圖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
浙圖的嘉業藏書樓、孤山館和大學路館都已正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了保護嘉業藏書樓裏數量龐大的珍稀雕版,今年,曆經十年的國家專項保護工程終于完成,20萬片雕版實現保護性刷印和數字化存檔。
數字化是延長圖書尤其是古籍壽命的有效途徑。古籍部主任陳誼介紹,浙圖正在全面推進具有浙江特色的古籍資源庫、浙江曆史文獻數字資源總庫的數字化建設,擴大古籍數字資源開放,以利用促保護。目前,53種珍貴古籍核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古籍數字化選目、4015冊古籍的數字化拍攝已完成。“與阿裏達摩院合作的古籍人工智能識別項目,會讓人們在不久的將來,聽到古人親自講述這些文章典籍。”陳誼說。
浙圖還積極參與《中華古籍總目·浙江卷》《浙水敷文——浙江書樓書院學堂多媒體資源庫》《雕版印刷技藝賞學微課程》等古籍數據庫的建設。
新時代有新契機。除曙光路館區、大學路館區、孤山館區,位于之江文化中心的浙圖新館正在興建,計劃2022年竣工。有了全新硬件設施,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讓“智慧圖書館”指日可待。
有容乃大,深融致遠。一家省級圖書館繁榮文化事業的雄心壯志呈現眼前——構建一個共存、共建、共管,開放、共享、共用的“無差別”“無邊界”的覆蓋全省的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做浙江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擔當的堅實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