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底部“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從條件上說,中國已經超越新加坡成爲亞太區域天然氣定價中心的最大選擇。如果中國或者說未來的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有成爲區域價格中心的野心,又要遵循怎樣的步驟呢?
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極大提高了北美天然氣市場供應,改變了大西洋兩岸的天然氣貿易格局,改變中東和非洲地區天然氣資源的流向和流量。理論上講,供應增加帶來的價格下降會外溢到亞太區域,尤其是考慮到北美天然氣資源在未來將更多地流入亞太國家,特別是日本、韓國和印度等。但挂鈎油價的天然氣長期合約在亞太區域還是主流,這些合同終結還得假以時日,而新的供應方會樂于比照現有供應價格獲取“亞洲溢價”。
亞太主要天然氣進口國都希望打破這種高溢價狀況,但亞太天然氣市場是一個分散的市場,缺少管網的互聯互通和跨區域貿易,沒有能反映本地區市場基本面的價格形成機制,目前尚未找到能被廣泛接受、流動性良好且能反映亞太及全球市場基本面的定價方法。2014年下半年油價大跌後天然氣價格也下滑,天然氣現貨價格回落明顯,改變定價機制的呼聲也有所減弱。一旦油價反彈,天然氣進口國將再次面臨壓力。一個合理的亞太定價機制並不意味著必然的低價,而是要讓價格由天然氣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而不是由石油市場的力量來左右。
中國的獨特優勢
中國過去十多年天然氣消費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2009年超過日本成爲亞太區最大天然氣消費主體,到2014年成爲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的全球第三大消費國。由于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天然氣市場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加之中國以市場作爲資源配置決定性力量的改革導向,中國有條件發展成爲亞太區域的定價中心,引領本地區天然氣市場的良性發展。
第一,中國既是消費大市場,也是生産後起之秀。中國國內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不像日本韓國等因缺乏資源而單純依靠進口。中國國內天然氣産量2013年已經超過了亞太區最大天然氣出口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産量的總和,在世界各國産量排名中從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了第6位。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我國常規天然氣資源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12年超過5000億立方米,2014年首次突破1萬億立方米,新增地質儲量90%以上爲整裝、未開發儲量,進一步增儲上産的潛力很大。這還僅僅是在我國上遊勘探開發市場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第二,國內天然氣輸送管網已經初具規模,互聯互通取得進展,儲備庫建設正逐步加快。到2014年底,中國累計建成天然氣管道8.5萬公裏,形成了以陝京系統、西氣東輸系統、川氣東送、永唐秦等爲主幹線,以冀甯線、淮武線、蘭銀線、中貴線等爲聯絡線的骨幹管網,幹線管網總輸氣能力超過2000億立方米/年。中石化川氣東送與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今年4月實現對接。部分頁岩氣煤層氣管道已經投入使用。中國還將擴建西氣東輸系統和陝京系統,新建新粵浙管線和鄂安滄管線等爲主的主幹管網和沿海及其他地區聯絡管道,形成更加完善的全國性管網系統。和管網相比,儲氣庫能力建設相對滯後,但政府部門也在醞釀出台更多支持政策,譬如建設液化天然氣儲備設施已經成爲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使用資格的一個辦法。中石油計劃2020年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197億立方米,滿足80%的調峰需求,較2015年的71億立方米(60%調峰需求)擴大1.8倍。
第三,天然氣進口設施和進口來源日趨多元化。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中國投産了11座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能力達到約4000萬噸(約550億立方米/年),還有10余座處于建設或規劃中。跨境管道方面,已經開通的中亞天然氣ABC線和中緬管線輸氣能力達到670億立方米/年,加上計劃于2016年開通的中亞管道D線和2018年建成的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管道進口能力將達到1350億立方米/年。另外,中俄天然氣管道西線也在謀劃推進中。隨著中巴經濟走廊的實施,伊朗天然氣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中亞管線和中俄管線增加了中國和歐洲天然氣市場的相互影響,中緬管線則提高中國和東盟市場的關聯性,中巴走廊可以把中國和中東市場聯系起來。
進口設施和進口來源多元化以及國內管網儲運設施的逐漸完備有助于推動不同氣源的國産氣與進口氣、管道氣與液化氣、常規氣與非常規氣之間的互相競爭,爲形成真正的天然氣市場價格奠定基礎。
成爲亞太天然氣價格中心的步驟
中國成爲亞太區域定價中心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是要統一采用按熱值計量天然氣的辦法;第二是要對內開放國內天然氣市場,理順國內價格機制;第三是對外開放。
一、實行統一按熱值計價是促進貿易和流通的必要條件。我國國內天然氣銷售采用按體積計量計價方式,和國際貿易中普遍按熱值計價的方式不能銜接。按體積計量這種方式會受到溫度和壓力條件的影響,而溫度和壓力在不同地方不同季節可能會有差異。天然氣越來越多地作爲燃料使用,不同氣源地的天然氣熱值往往有較大差異,産生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有不少差別。很多進口液化天然氣熱值高但價格也不低,進入管網和國內一些相對低熱值的天然氣混合銷售給進口商帶來了很大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付同樣的價格使用熱值更低燃氣的用戶也覺得委屈。以體積來計量計價而以熱值來衡量價值的矛盾導致不同天然氣的互換交易性下降,不同天然氣在管網間用戶間的流動可能性減少。
統一按熱值計量看似一個簡單的技術性標准,在國際上也很成熟,但對我國能否推進天然氣管網儲備設施的互聯互通、公平開放和接入都有實質性影響,因此有必要首先完成這個調整,爲其他改革鋪路。
二、改革現有天然氣體制,培育市場競爭力量。國外成熟天然氣市場發展的經驗表明,天然氣市場沒有完全不能競爭的環節,尤其是象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體。國務院轉發的國家發改委意見也指出,下一步油氣改革要在全産業鏈各環節放開准入。
在上遊勘探開發方面,一是要廢除勘探開發的牌照制度,把非常規油氣資源進一步向幾家主要油氣企業以外的其它企業開放,對新進入企業給予稅費等方面的優惠;二是改變資源區塊(包括陸上和海上)管理辦法,對占而不勘和少勘的區塊收回並在主要油氣企業以外的其它企業之間公開招投標,同時將原來采集的地質地震資料作爲公共資源免費開放;三是統一煤炭和煤層氣的管理,進一步用制度強化煤層氣優先開采的要求,結合煤炭需求下降的形勢,逐漸使煤炭開采更多地服從于煤層氣開發;四是在符合環保要求的前提下穩步發展其他各種氣體能源。
在中遊儲運環節,一是分離現有石油企業的油氣儲運業務並獨立運行,構成國家骨幹網絡,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參股,提升公平開放接入的約束,實施嚴格管輸成本監審;除了骨幹網絡外,區域性和分支網絡建設引入更多競爭。二是取消民營資本和地方企業對投資燃氣基礎設施建設的股權限制。三是參照國外獨立管網企業運作特點,用政策鼓勵獨立第三方建設管道和儲氣設施。
在下遊銷售和應用領域,一是城市燃氣管網的特許經營制度不得限制非管網形式的競爭性供應;二是鼓勵上遊企業和終端大用戶直接簽署供應采購合同;三是對居民天然氣價格的管制要逐步放松,逐漸減少並最終結束居民用戶和非居民用戶的交叉補貼,同時加快推行居民階梯氣價制度,以獲得的額外收入補助最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用氣需求。
在進口環節,一是允許更多的企業從事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進口工作,沿海接收站岸線資源分配優先向新進入者傾斜;二是取消只有簽訂長期供應協議才能批准接收站項目建設的條件,代之以公開公平開放利用的要求;三是落實現有接收站和進口管線富余能力向第三方公平開放;四是積極支持內陸邊境地區的中小型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項目。
另外,要鼓勵各類交易主體通過上海的天然氣交易市場自主進行現貨及中遠期交易,減免手續費用,交易平台探索創新模式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不限制各類地區性天然氣交易平台的發展。根據市場發育成熟程度,逐漸縮小實行價格管制的天然氣數量範圍,改進計價公式並加快調整頻率,使消費者逐漸適應價格波動。
三、擴大天然氣市場對外開放。在國內天然氣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重組和調整,隨著市場主體多元化和競爭性産供需格局的形成,以及國內市場基准價格機制趨于成熟的情況下,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天然氣市場。
如何開放
首先要開放的是對外出口的心態,加強國內氣價和周邊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區價格的關聯。中國過去多數是供不應求,少量出口主要是滿足港澳地區需要。但隨著國內産量增加和進口氣源日益多樣化,未來長期供求格局將出現變化,從短期來看也已經出現供過于求的迹象。鑒于中國市場的體量及未來成長趨勢,邊際出口不會給國內市場帶來較大沖擊,反而有利于提升國內價格彈性。中國目前進口天然氣價格總體上比日韓等國要低,部分也是得益于中國氣源的多樣性和市場規模優勢。
另外,對天然氣管網儲備設施要采取開放態度。在中國庫容進一步擴大後,富余能力可以由周邊國家相關企業租用;富余管網能力也可向周邊國家開放,使他們能夠借道輸送或置換來自歐亞大陸內部的天然氣資源。
二是鼓勵周邊國家相關機構參與上海天然氣交易市場,提升交易市場的國際性、流動性、透明性、開放性和公平性。上海是西氣東輸、川氣東送、未來的中俄東線、東海氣和進口液化天然氣的交彙點,同時處在中國金融貿易領域開放的前沿,比國內其他地區具有相對更爲成熟的條件發展成爲亞太天然氣交易中心。要吸引國外企業參與進來,基礎設施硬件是基本條件,透明公開的市場信息、高效簡潔的監管、便利的金融外彙手段、完善的法律會計服務、獨立公正的司法等等都是必要的因素。
三是要對外資參與國內天然氣産業鏈各個環節給予更大自由度和靈活性,包括公開競標資格、控股比例等等。對國內尚缺乏成熟實用技術的領域如頁岩氣、煤層氣和海上深水開發等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國內外交流合作盡快提高國內勘探開發和生産能力,提高國內供應水平。
總之,鑒于中國的市場規模、地理位置和發展趨勢,一個開放競爭的中國天然氣市場最有可能成爲亞太天然氣價格發現中心。價格中心並非一定會帶來世界上最低的價格,而是帶來最能反映本地區供需基本面的指標,進而優化天然氣資源的配置,改進資源利用的效率。這正是中國推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核心目的。
同時,我們對定價中心要保持一定的敬畏,必須樹立一個根本的認識——即不能將定價中心視爲操縱天然氣價格的一個平台。中國是全球諸多大宗商品最大的買家,但大量購買卻沒有因爲量大而得到多少優惠和折扣,似乎是買什麽什麽貴,和我們日常生活形成的普遍認知相悖。我們不排除在某些寡頭壟斷行業利用中國需求剛性獲取暴利的情況,但其他供應多元化的行業則更多是由于供應能力跟不上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一旦中國發展成爲具有影響力的亞太天然氣定價中心,我們不能讓其變成能帶來一時之利的操縱平台,摧毀市場信心和共識。對市場保持敬畏,于天然氣行業如此,于整個中國也應如此。
(本文爲《能源》雜志2015年7月刊文章,作者爲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所副所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供職單位無關)
長按二維碼關注能源雜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