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二十世紀時,由清廷統治的中國漸轉衰弱,外患叠生,內亂不止。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許多福建、廣東一帶的老百姓爲躲避戰亂,便居家遷移到了南洋一帶國家維持生計,據後人統計,從1860年開始至二十世紀初,我國遷移至南洋地區的人口數量可能逾數百萬。
許多南方百姓移民南洋,他們中大多數可能只能作爲廉價勞動力,在殖民者的種植園終日忙碌終其一生…
實際上,移民到南洋打拼,最終真正能實現夢想,改變命運,有所成就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有這麽一個人,此人出生在廣東,他也曾在年輕時便隨著移民潮移民至南洋,但他與其他移民者不同的是,他憑借過人的天賦與孜孜進取的精神,不僅在印度尼西亞打拼出一番天地,甚至最終成爲了印尼的首富!
這位華僑印尼首富不僅在事業上如魚得水,他還娶了歐洲美女爲妻,由于他的家族長期僑居印尼,如今這位印尼首富的後人已看不出半分華人長相。
然而,這位印尼首富雖以華僑身份發家致富,但他始終心系祖國,爲祖國發展做出過許多貢獻。
張鴻南
漂泊南洋
這位印尼首富的名字叫張鴻南,即使他已謝世百年,但他的影響卻至今仍十分巨大,在印尼許多商人的眼中,這位原來的印尼首富可謂是神一般存在。
1861年時,張鴻南出生于廣東省梅縣區松口鎮,與大多數選擇移民南洋的人一樣,張鴻南出身貧寒,不僅如此,他還有八個兄弟姐妹,家中人口衆多,這也就意味著大家很難吃得飽飯,因此,張鴻南小時候經常過著上頓飽下頓饑的生活。
張鴻南
張鴻南的父親在松口鎮開著一間小雜貨店,他們一家十口人全指著這間小雜貨店養活,但那時候梅縣的百姓大多苦于生計,本就沒什麽余錢在雜貨鋪買東西,此外,小小的雜貨店也根本掙不了幾個錢,因此,張鴻南一家的生活在一段時間內可謂貧苦到了極點。
在張鴻南小時候,家裏長輩原本對他寄予厚望,曾四處湊錢供他上私塾讀書,可張鴻南在私塾還沒學幾年,家中便因貧困交不起他讀私塾的學費了,張鴻南只得被迫辍學在家。
有了這段經曆的張鴻南心知,爲了改變一家人貧苦的生活現狀,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行,原本鑽研學術考取功名也是可選的道路之一,但家裏既沒錢供他上學,那鑽研學術的道路自然不在張鴻南人生清單裏了,當時年紀尚小的張鴻南經過一番仔細的思考過後,最終選擇了從商的道路。
可在當時的清朝,從商被視爲十分低賤的職業,更何況那時候的清朝底痛民貧,行商根本賺不到什麽錢,可年紀尚小的張鴻南還不知道這些,他的家族中有許多憑借經商發迹的前輩,張鴻南只是以他們爲榜樣,想以從商的方式讓家人過上好生活。
清朝照片
當時,大張鴻南十歲的哥哥張煜南正准備做米谷生意,張鴻南便投奔哥哥,和哥哥一起開了家米店,可那時候的梅縣百姓正飽受戰亂與饑荒之苦,張鴻南和哥哥開的米店其結局可想而知:張家兄弟不僅虧的血本無歸,還欠下了不少的債。
做米谷生意失敗以後,張鴻南與哥哥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他們認爲廣東已經不再適合他們經商了,各個行業都早已被當地的巨賈壟斷,自己想要以極少的本錢從這些巨賈口中分一杯羹,這很顯然是十分困難的…
張鴻南和哥哥張煜南也曾想過往北方發展,但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又豈止廣東一地地貧民貧,其實廣東還算好的,那時候中國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百姓甚至過著比梅縣百姓還要貧困的生活…
也正因此,許多南方百姓選擇移民到南洋,打算在南洋打拼出一段新的人生,許多人移民南洋,張鴻南的哥哥張煜南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
張煜南
其實在張鴻南、張煜南兄弟的家族中,也曾有先輩僑居南洋打拼,最終滿載財富和名譽榮歸故裏的,張家人一直將這些先人前輩視爲家族驕傲,張煜南也從小便將這些前輩奉爲榜樣。
當時恰逢移民熱潮,既然國內形勢不適合經商,張煜南也很快便想到下南洋去打拼,可家中並沒有什麽資本供他遠渡重洋,此外還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在經過一番仔細思索過後,張煜南最終決定只身到南洋去“闖一闖”,而弟弟張鴻南則先留在梅縣,一邊幫父親守住家業,一邊等哥哥下南洋的消息。
可就在張煜南剛隨著移民熱潮前往南洋一帶不久,張煜南與弟弟張鴻南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父親去世以後,張鴻南守著的小雜貨店生意更加寒酸,當時的張鴻南心中也升起了隨哥哥一起到南洋去打拼的念頭,于是,他將年邁的母親與雜貨店的産業交給了其他兄弟姐妹,自己也踏上了前往南洋的渡輪。
遠渡重洋的經商道路
張鴻南最終選擇遠渡重洋下南洋投奔哥哥張煜南,他下南洋的這段故事又將記述著怎樣的精彩篇章呢?讓我們先從張鴻南的哥哥張煜南下南洋的故事開始說起。
先前我們已經講到,張煜南在經營米店失敗以後,選擇了孤身一人下南洋打拼,初到南洋地區的他人生地不熟,根本施展不開手腳,在經過多方打聽之後張煜南得知,當時最有名的華僑名叫張弼士,張煜南于是便前往投靠在了張弼士門下。
這位張弼士先生各位讀者或許並不熟悉,但說到張裕葡萄酒,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位張弼士先生便是張裕葡萄酒的創始人,而他也是最早一批下南洋的先驅者之一。
張弼士十分喜歡張煜南這個頭腦機靈的小夥子,于是便將其收入門下,並給了他一份不小的職位,張煜南在張弼士門下很快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和卓越的商業頭腦,幫張弼士達成了不少生意。
張弼士
張煜南不僅在從商的領域天資過人,他本身也十分勤奮努力,因此深得張弼士喜愛和器重,很快張弼士便對張煜南委以重任,將許多重要的産業交給他打理,張煜南將張弼士交給他的産業打理得井井有條,也在這份崗位上攢下了不少資本。
當攢到一定數量的資本以後,張煜南認爲自己已完全可以在南洋創立屬于自己的産業了,于是他便向張弼士說了他打算自立門戶的想法,並向張弼士辭行。
張弼士也明白,以張煜南的天分不可能久居人下,因此也並沒有多做挽留,不僅如此,張弼士還對想要創業的張煜南提供了不少資助,爲張煜南此後創業的成功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此後,張煜南前往印度尼西亞的棉蘭地區,打算在該地區創立一個主營墾荒種植的橡膠、咖啡、椰子的公司,他將這個打算告訴了張弼士,張弼士十分認可,並打算與張煜南合夥創立公司。
1878年時,張煜南和張弼士合資創立了笠旺公司,張煜南在張弼士的幫助下,公司經營地十分成功,張煜南的身家也越來越高了。
此後,張煜南還和張弼士一道創辦了日裏銀行,張煜南還在棉蘭開辦了永昌商行,在多年經營之下,張煜南很快便成爲了棉蘭華僑的首富,其所持資本也到了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
也正是在這時候,張煜南的弟弟張鴻南乘坐渡輪下了南洋,前來南洋投奔哥哥,眼見哥哥的産業做得如此之大,張鴻南心中感到既驚喜又意外,張鴻南剛和哥哥張煜南分別時,張煜南還只是一個經營米店破産的失敗商人,沒想到再次見面,哥哥已經是一方首富…
對弟弟的到來,張煜南感到十分歡喜,他深知弟弟的經商天賦不在自己之下,于是便將弟弟張鴻南委任爲自己公司的總管,讓弟弟幫他處理公司的財務項目。
張煜南、張鴻南二人相互幫持,銳意經營,他們的公司迅速發展,很快便發展成爲具有影響力的一地名企,而張煜南、張鴻南也憑借這份産業,成爲了華僑中的頭面人物。
張鴻南
在張鴻南任公司總管後不久,棉蘭當地一個荷蘭人經營的種植園因爲經營不善,行將倒閉,張鴻南和哥哥張煜南從中窺見商機,他們從這個荷蘭人手中買下了種植園,並雇傭了一位白人作爲其購下種植園的總管,張鴻南也因此稱爲了第一個擁有種植園且雇傭白人爲其總管的華僑。
在1897年時,張弼士應清政府的邀請,准備回國創辦中國通商銀行,他深知張煜南兄弟能籌會算,便在回國之前特意來棉蘭見了張煜南兄弟二人一面,並將自己在東南亞的所有産業全部交給張煜南兄弟二人打理。
張弼士回國後,張煜南兄弟正式代管了張弼士的産業,兄弟二人因此一躍成爲整個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之一,就連平日倨傲的荷蘭殖民者對他們兄弟二人也畢恭畢敬。
後來,張鴻南也開始打造自己的商業版圖,他應張弼士的邀請准備前往新加坡進行商業活動。
張鴻南
可就在張鴻南准備乘渡輪前往新加坡的時候,德國郵船公司剛好推行出奉行種族歧視的政策,華僑在該政策中屬于被歧視的一方,這一點令張鴻南倍受刺激,于是他連個當地的華僑資本,又創立了裕昌和廣福兩個遠洋航運公司,在完成這些之後,才乘渡輪前往新加坡。
1910年時,張鴻南再次應張弼士的邀請前往巴達維亞,他會見了當地的華人之首許金安與李全俊,並准備與許、李二人合資籌辦中華銀行。
張鴻南認購了即將籌辦的中華銀行600份股份中的200份,許金安和李全俊則分別認購了剩余的股份,至此,張鴻南的商業版圖擴大到了巴達維亞地區,其事業發展到了爪窪島一帶。
在事業上取得了一系列傑出成就以後,張鴻南也開始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他和棉蘭的一位白人美女結了婚,婚後生活可謂十分充實和幸福。
1911年,張煜南不幸染病去世,張鴻南接手了張鴻南名下産業,並使其繼續發展下去,張鴻南最終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被棉蘭當地荷蘭殖民者升任爲“棉蘭華人瑪腰”,以統領當地華人,此時的張鴻南已達到其事業的頂峰。
張鴻南故居
捐資公益,回饋祖國
張鴻南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經常爲當地社會和平穩定發展開展過許多公益活動,並進行過許多公益性質的建設,他也並沒有忘記回報自己的祖國,曾爲我國發展做出過許多重要的傑出貢獻。
如棉蘭當地有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學,張鴻南與哥哥張煜南便出資在當地興建了一所華僑學校,並對棉蘭當地其他中華學校捐贈了大量資金,在張鴻南兄弟的幫助下,印尼棉蘭的教育事業一時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不僅如此,張鴻南對棉蘭的醫療行業發展也做出過傑出貢獻,當時棉蘭麻風病盛行,由于迷信和技術手段不足的原因,許多醫療單位拒不接收麻風病人,平民百姓對麻風病人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棉蘭
張鴻南眼見如此,因不忍這些病人飽受偏見與疾病之苦,他專門捐資建設了一所專門收容治療麻風病患者的醫院,不僅如此,他還特意投資建設了一所醫藥免費的醫院,以供當地貧困者能夠免費看病,張鴻南此舉爲棉蘭醫療行業減少了許多壓力,他對當地醫療業的貢獻也可見一斑。
張鴻南也不止在教育、醫療方面對棉蘭有傑出貢獻,在交通建設的層面,他曾斥巨資建造了日裏河大橋,爲當地居民出行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張鴻南的一系列善舉使得他在棉蘭人心目中的心向大增,在許多棉蘭人心中,張鴻南兄弟便是他們的“大恩人”、“再生父母”。
張鴻南兄弟也並不只有幫助棉蘭當地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建設,中國出身的他們自然明白,無論他們僑居何方,只有祖國才是他們永遠的歸宿,因此,他們雖海外經商,但也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祖國發生的事,他們爲祖國的發展也做出過十分巨大的貢獻。
清朝海軍
當時中國國內政局混亂,兵戈四起,民不聊生,面對強大外敵,清政府准備擴充海軍力量,這一決定得到了張鴻南兄弟的大力支持,張煜南便曾爲清政府擴充海軍提供過大量資金,但可惜清政府耗時耗資建立的北洋水師最終在黃海海戰中慘敗,此亦成爲當時許多過人一生之痛…
當時國內如果鬧了什麽災荒,如旱災、洪災、饑荒等,張鴻南兄弟也會在得到消息後的第一時間,立馬號召捐款以救濟災民,在他們的幫助下,國內許多苦于天災的難民得以活下去,而這也爲張鴻南兄弟帶來許多善名。
張鴻南兄弟也十分注重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數年來他們兄弟二人曾捐獻逾三十萬元,在國內興建各式學堂、學校,並捐款鼓勵國內出版優秀學術著作,不僅如此,張鴻南兄弟還鼓勵國內企業家“實業救國”,他們曾捐巨資以促進國內經濟發展,號召廣大企業家振興祖國。
在張鴻南兄弟長達數十年的經商生涯中,他們最有名的貢獻便是資助修建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
爲更好地推行“實業救國”,張鴻南的哥哥張煜南曾向清廷提議修築潮汕鐵路,這個提議獲清政府批准後,張鴻南兄弟立刻開始著手籌措建設潮汕鐵路的資金,並開始規劃修築鐵路的一項項細則。
潮汕鐵路曆時三年終于修築完成,這條鐵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條純商辦鐵路,其極大便利了潮汕地區的交通,爲當地商貿業與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後來清廷日漸衰朽,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起義,准備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政府,張鴻南在從一位同盟會成員的口中了解情況以後,曾義無反顧爲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捐獻過一大筆資金,此舉雖遭到維護清政府統治之人的強烈譴責,但張鴻南愛國之心從中亦可見一斑。
孫中山
1921年時,張鴻南在棉蘭去世,享年61歲,他出殡之日,許多南洋一代有名的華僑、商人都趕來棉蘭參加他的葬禮,一代印尼華僑首富、棉蘭華僑之首的一生到這裏畫上了句號。
由于張鴻南長期活動于東南亞一帶的原因,他的後人也選擇在印尼定居了下來,時至今日,張鴻南的後人已無華人長相,他們中許多人甚至還不會說中國話,但他們卻依舊將廣東出身的先祖張鴻南兄弟當作家族的驕傲,張鴻南兄弟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留下了種種光輝事迹,將永遠爲後人所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