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日不落帝國曾經的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因此也經常被拿來比較。特別是在目前疫情形勢的影響下,同爲亞洲四小龍的二者在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何,引起了不少朋友的興趣。小編特收集了相關數據和信息,試爲大家解讀。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曾經的難兄難弟,幾乎同時崛起
伴隨全球地理大發現而來的殖民風潮令亞洲許多土地或被冠以“無主地”的形式,或被戰爭掠奪的形式淪爲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新加坡屬于前者,香港屬于後者。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員登陸新加坡島,並在當地建立統治據點。當時的新加坡島雖然一片荒蕪,但實際上並非無主之地,其法理上屬于柔佛王國的一部分。但經過一系列戰亂和分裂,柔佛王國已經虛弱不堪,根本無力控制新加坡及其周邊的島嶼。早已垂涎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的英國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拿下了新加坡後,英國人以新加坡爲貿易中轉站,向北經過南海,到達富饒的中華帝國開展貿易。但偏偏自高自大且的大清王朝固執無比,一再拒絕英國人抛來的“橄榄枝”,還對英國的商品——鴉片進行貿易抵制,極大地損害了英國在遠東的利益。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英國人借著船堅炮利打敗了虛胖的大清王朝。作爲戰利品,1842年,香港(當時只是香港島)成爲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
香港地圖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轉眼就到了二十世紀。全世界的殖民地在二戰後掀起了反殖民浪潮,昔日的殖民地紛紛獨立爲新的國家。新加坡先是在1953年通過了第一部憲法,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接著在1959年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政府總理。後來,新加坡又經曆了短暫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州歲月(1963-1965),後來卻被逐出馬來西亞,直至最後成爲了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一路走來,可謂是步伐踉跄。但進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在政治強人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竟然在逆境中異軍突起。在新加坡的崛起過程中,它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爲其加分不少,但更爲重要的是華族天生的勤奮。靠著承接從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制造業和資金,新加坡成爲國際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金融中心(次于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經濟發展迅速,逐漸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准。
新加坡共和國
而相比新加坡走向獨立,香港雖然和新加坡有著類似的經曆,但一直控制在英國人的手裏。凸顯了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香港似乎比新加坡更被重視。在失去新加坡後,香港成爲英國在遠東最大的利益存在。這裏駐紮著英國的軍隊,行使著英國的法律。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爲一。因爲背靠著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中國大陸,這裏吸引了全球大量的投資。香港成爲了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唯經濟論,香港綜合實力領先
香港1106平方公裏土地,750萬人口;相比之下,新加坡略小,724平方公裏,560萬人口。兩地的民族構成和語言相似。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數據,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屬于發達經濟體。
2018年,香港的GDP爲3630億美元,新加坡GDP爲3610億美元,分別位列亞洲經濟體第十三、十四位。看起來二者似乎旗鼓相當,香港略高于新加坡。但就人均GDP而言,香港人均GDP4.87萬美元,新加坡則是6.4萬美元,新加坡則略勝一籌。
在財政收入方面,香港以590.9億美元領先于新加坡的 468.6億美元,說明香港政府的財政水平更好。同時,香港的外彙儲備要遠高于新加坡,香港爲3915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新加坡僅排名全球第十位,爲2553億美元(第一名爲中國大陸,巅峰時期高達4萬億美元)。
繁榮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高樓林立
在外貿方面,香港的外貿總額可以說碾壓新加坡。香港的外貿總量位于全球第七位,而新加坡的外貿總額卻連全球前十都排不進去,二者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同爲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和航運中心,二者都是出口導向性經濟。同時,新加坡還是全球著名的貿易中轉港口,2017年新加坡的集裝箱吞吐量爲3367萬標准箱,排名世界第二,遠遠的超過了香港的2076箱。
不過在航空方面,香港的客流量要比新加坡的多。這得益于香港背靠中國大陸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輸出地。在大陸遊客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香港的旅遊收入屢創新高。2018年達到了258億美元,高于新加坡的194億美元。不只是大陸同胞,韓國人也喜歡來香港旅遊消費。
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上,香港有6家,新加坡只有3家。說明在孕育世界級企業方面,香港要強于新加坡。同時,在香港的海外資産達4.17萬億美元,遠高于新加坡的2.92億美元,說明香港在對外投資活躍度上優于新加坡。
在吸引外資方面,香港也是優于新加坡,從1997年到2016年,根據有關數據,香港的跨國公司數量增長了53%,總數達到近1400家。而新加坡跟蹤的外國公司投資總額在2011-2015年期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下降了12%)。
根據以上的分析,除了在人均GDP和港口吞吐量方面低于新加坡外,香港的數據都處于領先地位,充分說明了香港的整體實力要由于新加坡。
保障民生,新加坡更勝一籌
僅從人均GDP來看,新加坡的人均GDP要遠高于香港,似乎印證了外界關于新加坡國民幸福指數較高的說法。新加坡市民的生活水平似乎要比香港要高。事實也確實如此,相比香港存在大量的低收入者,新加坡的貧富差距要小的多,且有逐年向好的趨勢。據世界銀行估算,2018年新加坡的基尼系數約爲0.401,且逐年降低。而反觀香港,香港的貧富差距之大在全球都是位居前列的。據香港特區官方公布的數據,2016年香港基尼系數是0.539,創45年來新高。數據顯示1971年至2011年40年間,香港的基尼系數上漲了25%。
香港市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跟香港GDP結構有關。其實香港在崛起之初,和新加坡一樣,制造業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1970年,香港工業産品的出口占到香港總出口的80%以上。但隨著金融産業在香港的蓬勃興盛,香港逐漸放棄了曾經引以爲傲的制造業,全面投入了金融與地産的懷抱。伴隨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大批香港制造業工廠內遷,更加劇了這一形勢的變化。相比收入相對較爲平均的制造業,房地産和金融業容易造就富翁群體,也讓生活在底層的人更加貧困。這或是香港發展國際金融業所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新加坡魚尾獅公園夜景
作爲國際上兩個重要的經濟體,新加坡和香港一樣面臨地少人多的窘境。特別是新加坡,一個島嶼=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獨特模式,更加凸顯了新加坡彈丸之地的窘迫。
都說住房是最大的民生,新加坡在獨立之初,失業率曾高達13.6%,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米,約有1/4人口擠在貧民區,1/3居住在非法搭建的棚屋,“房荒”問題十分嚴重。由此而引發的“罷工”事件頻發,社會極不穩定。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爲了幫助國民解決住房問題,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政府吸引民間投資,建設了一大批小戶型的房屋,低價出售給中低收入群體,此舉在建國後前五年內解決了近25萬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難題。
同時,政府出錢,建設了大量“組屋”,出租給低收入者和剛踏入社會買不起房的年輕人。所謂“組屋”,其實是一種小型的配備了一定生活設施的公寓式房屋。組屋剛推出時只租不售,租金很低,一般不超過住戶月收入的20%,有點像中國內地城市的公租房。這種房屋既能幫低收入者解決住房的燃眉之急,同時也十分的節約土地,十分適合本來就人多地少的新加坡,可謂一舉兩得。時至今日,“組屋”仍然是新加坡數量最多的房屋,而且隨著政府政策的連續性,“組屋”的配套措施也越來越齊備,受到市民的歡迎。
近年來,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稍作了調整,部分“組屋”(居住滿五年)也拿出來銷售給市民,並且還爲市民提供各類低息貸款、優惠補貼。爲了保護低收入者的利益,新加坡對于能夠購買組屋的家庭進行了嚴格限制,例如三十五歲以下的單身漢不得購買,高收入人群不得購買等等。政策不可謂不貼心。
同時,在控制房地産商投機炒房方面,新加坡出台了嚴苛的法律予以禁止。對所有房屋的交易都設置各類稅金,同時對非新加坡居民購房征收高額賦稅。因此,在新加坡,即便土地因爲緊張而昂貴,但也很少有人因爲貧窮而沒有房住。
相比新加坡暖心的民生政策,平心而論,香港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爲了解決香港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香港也曾推過了“公屋”政策。相比新加坡成效顯著的“組屋”措施,香港的“公屋”一直都被批評爲僧多粥少。現時香港在市區(港島、九龍和新九龍)的可建公屋用地已幾乎完全飽和,香港有限的“公屋”似乎短時間內無法緩解香港住房緊張的困境。且政府通過征購私人土地建設公營永久性房屋,反而進一步推高了香港私人住宅的價格。
在民生保障方面,新加坡無疑要優于香港。
對未來的展望
文章讀到這裏,大家大概能夠得到這樣的信息: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香港和新加坡各有千秋。香港的綜合經濟實力要優于新加坡,但就居民生活水平來看,新加坡明顯要高于香港。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未來兩者的發展形勢如何?誰的發展趨勢更好?特別是在目前新冠疫情全球施虐的情況下,未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不禁讓人對二者的發展更爲關心。
先說香港, 雖然香港近年來經曆了一系列的動亂,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隨著近期港版國安法的出台,香港的動亂已經呈現出逐漸平息的態勢。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加持下,在不久的將來,香港的經濟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橫空出世,讓香港的價值更加凸顯。香港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最爲國際化的都市,將會爲大灣區的經濟融合注入不一樣的香港力量。同時,香港還可以利用自己教育和服務業的優勢與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進行優勢聯動,進而彌補自己經濟結構單一的不足,獲得更大的發展。
粵港澳大橋的建成讓大灣區的交通更加便利
而反觀新加坡,由于缺乏一個像中國大陸一樣穩定的大後方,新加坡的經濟穩定性略顯脆弱。尤其是在本次疫情的影響下,隨著全球經濟的萎縮,一向以轉口貿易爲優勢的新加坡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經濟衰退。今年一季度,新加坡的經濟就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二季度由于全球疫情的加重,新加坡的經濟受到更嚴重的沖擊。有數據顯示,新加坡二季度的GDP環比萎縮了41.2%。衆所周知,作爲一個資源匮乏的彈丸小國,新加坡經濟發展唯一的有利條件就是占據了海上交通要道。然而出于抗擊疫情的需要,很多國家關閉了國門,全球的貿易活動大幅萎縮,這對新加坡這個以港口中轉貿易爲主的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即便沒有疫情的影響,近兩年來,新加坡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由于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作爲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的新加坡也受到不小的影響。特別是新加坡所依賴的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價值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而不斷被削弱。中國作爲東亞最大的經濟體,其與中東和歐洲的貿易通道近年來不斷拓展。中歐班列、中巴經濟走廊等線路的開通讓新加坡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雞肋。
繁忙的新加坡港
當然,馬六甲海峽作爲全球最爲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仍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新加坡在未來仍可能有一段時間的繁榮期。但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對于現今的新加坡領導人來說,如何減少地理優勢削弱帶來的影響似乎已經是擺在台面上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