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9月4日的這個普通的清晨,一位老人在自己的寓所安詳地閉上了雙眼。
幾天後,當新加坡的市民和中國大陸的一些相關人士在新聞媒體上讀到這位老人的訃告的時候,不禁深深發出了一番感慨:“又一個傳奇離我們而去了。”
張允中——這位被人們尊稱爲“船王”、開創並壯大了新加坡太平船務(PIL)的億萬富翁,就這樣極盡哀榮地,安詳地在睡夢之中走完自己102歲的一生。
而倘使人們沉下心來,去翻閱他以一個世紀的人生寫就的這部大書時,很難不由衷發出感歎,繼而掩卷深思:人的命運啊,真如那南海濤濤洋流上的航船……
01、破浪青春
無病無災、安然仙去的張允中在生命的最後那個夜晚,是否和往常一樣思索著問題?牽挂著兒孫?又或者追憶起了青年時代的往事?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我們不妨想象:在垂垂老矣的張允中的夢境之中,忽然之間,他發現自己一下子變得身輕體健、精力充沛,渾身上下充滿了青年的蓬勃朝氣。
正當張允中疑惑時,他無意對著房間一隅的鏡子看了一眼,不由得大吃一驚:鏡中的自己頭發烏黑,雙眼炯炯有神,竟然是十八九歲時的模樣。
于是張允中記起來了:這是1937年,是他一生傳奇的起點,夢想開始的地方。
這一年的中國,也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事——日寇悍然對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從華北到華南,自國土的兩端點燃了血腥的烽火。
1918年出生于福建金門,畢業于廈門大同中學的張允中,和這個時代的許多中國人一樣,因爲戰亂,不得不放棄學業,和兄弟跟隨著母親遠渡南洋。
福建是自古以來便是對外移民的大省,而南洋便是當時許多福建移民選擇出外謀生的地方。
早在1934年,張允中的父親便背井離鄉,前往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謀生,以跌打醫師爲業。
對因戰亂而被迫顛沛流離的張允中一家來說,此行也是和父親久別團聚的機會。
來到新加坡,開始新生活的青年張允中沒有機會踏入大學之門了,但天性的勤勉和自由接受的教育,讓他樂觀而積極地面對生活向他發起的挑戰。
他先是在堂叔的公司當學徒,而後又在舅父的商行工作,在社會的曆練中積累見識,增長經驗。
22歲那年,張允中的母親黃玉燕見他已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便給了他1500元,讓他去馬六甲,和大舅一起創立培元公司,做買賣土産生意,順便跟著大舅學習。
張允中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商海之旅,而湊巧的是,也是在那段時期,張允中開始對大海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爲大舅有一艘船,經常往返于馬六甲和蘇門答臘之間,運載海産幹貨,而張允中總是隨船出行,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對航運業有了初步的了解。
不幸的是,跟隨大舅做生意沒過多久,日寇的鐵蹄便朝東南亞蹂躏而來,1942年12月,日軍全境占領了新加坡。
作爲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新加坡對中國抗戰的勝利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大功臣,華僑們在著名的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和組織下,爲中國籌集捐贈了巨額的外彙。
也正是看到了這些愛國華僑的影響力和能力,日軍對這些華人進行了鎮壓,屠殺了2到5萬名無辜民衆,而張允中的父親不幸地成爲遇害者之一。
張允中沒有閑暇來爲父親的死感到悲痛,他本人也因爲接濟馬六甲的抗日遊擊隊而被日本憲兵逮捕了。
在被囚監牢,遭受各種嚴刑拷打折磨長達9個月後,張允中終于在母親的設法搭救下,在日本節節敗退,即將投降的趨勢裏,活著出獄了。
雖然命是保住了,但那場浩劫和噩夢般的經曆,卻讓張允中第一次創業的成果與心血功虧一篑。日本投降,戰爭結束,培元公司卻也倒閉了。
張允中並不氣餒,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決定回到新加坡,重新尋找一個創業的機會。
在朋友的介紹下,張允中買下了一艘二手帆船,開始在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之間字面意義上的“乘風破浪”,做起了用白砂糖和日用品換橡膠的交換貿易。
不過,大海可並不如人們表面看上去那般平靜溫和,張允中的船運貿易事業伊始便經曆了無數驚險:
類似船只觸礁而導致貨物損失的事情,太過常見以至于不值一提,最令人膽寒的,是繁華的航道上埋伏著海盜,時刻准備著對來往的貨船咬上一口。
當時張允中便遇到了這樣的劫掠,原本他還不想坐以待斃:“日軍我都見識過了,還會怕你們這幫蟊賊?”撸起袖子,倒要和海盜拼一拼。
無奈的是,他的船長不幸被海盜開槍射中,張允中只能眼睜睜看著海盜劫掠一空,這次遭遇,讓他放棄了這門生意。
看起來,張允中這些經曆可謂是失敗透頂,換做任意一個普通人,在經曆人生如此多的艱難險阻之後,是否還有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都未可知了。
然而,張允中的不凡之處就在于,他的青春所迎接過的此起彼伏的驚天駭浪,在他一次次地不懈搏擊之中,讓他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02、海上太平
1948年,經曆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創業後,而立之年的張允中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泰興源兄弟公司擔任經理。
在泰興源兄弟公司,張允中得知因爲海運問題,公司一直沒能實現土産品“走出去”的願望。
于是他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獨領大梁,爲公司彌補了海運貿易的這塊兒短板。
後來,公司又創立了祺福船務公司,張允中在這裏幹了18年,從經理升任爲總經理,把青年時代積累的經驗悉數使出,又從實務之中磨練精進。
通過爲公司開拓業務,擴大船隊,開辟新市場,經營新航線等方式,張允中執掌的祺福船務創下了擁有37艘船舶、近億美元資産的成績。
1967年,張允中49歲,年近半百,本是准備退休,頤養天年的時候了,然而,此時的他卻毅然決定,離開已成氣候的祺福,重頭創業。
不妨試想一下,假若你的朋友快50歲了,決定辭掉工作重新創業,你會作何反應?大概會大驚失色,繼而奉勸他不要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吧!
張允中的朋友們也是這麽做的,然而張允中卻絲毫不爲所動,反而胸有成竹地說:
“我看前年(1965年)新加坡獨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創業搞航運,絕對大有可爲!”
張允中便和被他說服的朋友與兩個弟弟合作,用600萬資本成立了一個新的船務公司——太平船務。
早年經曆戰亂和無數坎坷的張允中,用飽含深情的“太平”二字來給這個新公司命名,其寓意不難想到:
既是期待一個沒有動蕩的太平盛世,也是希望承載著人們的夢想和期待的船只,可以在各地航行時一路太平。
總而言之,49歲創業的張允中就在這一年購置了3艘近海船,開啓了屬于自己的航運事業。
太平船務公司成立
而正如張允中所料,從1967年到1973年,航運業迎來了全盛時期,張允中行船遇好風,短短7年時間,便飛速成長爲擁有40多艘船的大型企業。
其實,太平船務的崛起並非全然是曆史進程使然,而也與張允中長期曆練而來的處事風格有關系——如果要用兩個詞來概括的話,那便是:平心靜氣,臨危不亂。
正因爲這份冷靜沉著的本事,張允中能從危機中看到商機,化險爲夷;能從繁花似錦,烈火烹油中感受到危險,調整節奏,穩健過關。
1967年,因爲第三次中東戰爭,航運命脈之一的蘇伊士運河一代亂成一鍋粥,不得不關閉,這一關不要緊,全球的石油運輸受到巨大影響,海運費一路飙升。
張允中冷靜分析後做出決定:“向蘇伊士運河進發。”他說,越是受阻的地方,越有貿易需求,這就是商機。
不過,光做出這個大膽的決定還不能說明什麽,因爲這從另一個角度聽起來就像賭徒的狂言。
然而張允中並不是賭徒,當他做出這一決定時,還留了第二個方案作爲後手——利用市場低谷期,低價購船,調整運力結構,夯實基礎。
這一手的妙處在于,就算張允中的決策失誤,但低價購買的這些船只,進可發展海外幹散貨業務,退可以待價格合適後出售,回籠資金。
“老船長”張允中知道,航運業不是年年都有好風,“十年只有三年好”,波動性很大。
因此,他給太平船務定的方針,是尋求穩健發展——“甯可走得慢,但要走得穩”。而這個方針,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充分被證明了是多麽具有前瞻性。
2006年,已掌管太平船務的第5子張松聲向張允中建議道:“公司多年經營業績良好,未來4年可以增加投入,購進24艘新船。”
張允中聽罷,沒有多言,而是找到財務人員,核查了近5年的公司收支走勢,最終,搖了搖頭,否定了兒子的提案,還說:“公司要縮減船隊規模,不再買船。”
他在提案意見欄中這樣寫道:“不要沖過了頭,跑得太快,跌倒了就爬不起來了;慢慢走,無論是上坡或下坡,都可以走得很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太平船務因爲“刹車”及時,規避掉了風險,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這也讓兒子張松聲佩服得五體投地:“父親果然寶刀未老!”
穩健,耐心,冷靜,這些品質早已融進張允中的血液裏,骨頭裏。用這個原則掌握著太平船務的這艘巨輪。
半個世紀過去後,張允中真正做到了他所期待的“海上太平”。
03、家國情深
和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許多老人一樣,張允中的內心深處藏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張允中的外祖父曾考取秀才功名,從小時候起,他便經常跟隨自己的秀才外祖父背誦古文、古詩詞,因此他的中國古典文學根底很深。
長大後,即便已經功成名就,年逾百歲,張允中都未曾放下古典小說、古詩詞,此外,和很多中國老年人一樣,他還喜歡寫書法,收集字畫。
外祖父的教導,也在張允中心裏種下了一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仁義、溫和、節儉、孝悌……最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深深的認同。
因此,和一些輕視華文教育的華僑不同,張允中把自己的子女都送入華文學校就讀,等他們高中畢業後才進入英文大學。
而孩子們長大後,很感激父親的安排:“父親的這種安排,使我們不但能掌握兩種語言,方便工作;同時,華文學校所傳授的儒家思想,也使我們在待人處事方面獲益不淺。”
張允中認爲,英文固然功用很大,但還是必須先把自己的母語學好,抓住自己的根,惟其如此才能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如此眼光,足以讓一些忘本的人汗顔。
其實,因爲在促進中新友好方面的特殊貢獻,2011年,張允中便獲得了通商中國成就獎。
在新加坡,1960年,張允中獲選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1993年,又擔任了名譽董事。
張允中還致力于教育慈善事業,積極回饋社會,他熱心公益,對中國的赈災活動不遺余力,拳拳愛國之心,並不因爲在新加坡久居而改變。
或許,在2019年,張允中面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采訪時的一番話,可以讓人們更容易了解這位老華僑的心態:
“(談到新中國成立)很高興,當然很高興。因爲那時候我們在海外的華僑,被外國殖民者壓迫得很厲害。中國崛起了,我是華人,當然非常高興。”
張允中一生爲人低調,不善交際,也不經常接受人們的采訪。作爲兒子兼接班人的張松聲也把父親的這個性格繼承了過來——不喜張揚,對父親也非常敬重。
父親張允中年近百歲才正式退休,但仍然堅持每天上下班。
在他的影響和決策下,張松聲也十分注重于維持與加強和中國的合作關系,重視中國市場的地位。
人們相信,即便在張允中逝世之後,這位沉穩的當家人能繼續帶領太平船務的這艘巨輪乘風破浪。
小結
張允中波瀾壯闊的精彩一生,到了2020年9月便落下帷幕了。從福建到新加坡,經曆了二十世紀的五分之四,又經曆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
他是一個曆史的見證者,“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那個活著的寶物,他是最年長的億萬富豪,他沒有做什麽道別,就灑脫地告辭而去。
在離世前,張允中以8.75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第40位。
他49歲時創立的公司,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過去了,已發展成爲當今全球第十大集裝箱船業者。
130多艘船艇,遍及全球100個國家的500多個地點的辦事處和代理機構網絡,9000多名員工……
這樣一個人,雖然走得很安詳,但還是讓許多人感到萬分悲傷。
因爲,一個人的德行如何,這是可以通過行爲看得到的,一個人的風評如何,則是能通過他身後所得的評價看出來的。
雖然張允中生前在公衆面前都是十分低調、不擅交際的形象,但在生活中,他的爲人卻非常大氣、和善,雖然人們尊稱他爲“船王”,但他絕不讓人當面叫他。
除了商界政界的大人物們,在聽聞了張允中的訃告後,許多太平船務的員工也都自發地前往吊唁,無論他們是在職或是已退休的。
因爲他們知道,“老船長”張允中這樣的人,這樣經曆豐富、閱曆深厚、眼光長遠的“掌舵者”是多麽可遇而不可求。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公司業績受到很大影響,張允中依舊保持平和,不沖動,不沮喪,並且非常關心員工的生活,他吩咐兒子,盡可能不要裁員,員工非常重要。
張允中無疑是那一類德行完滿,有口皆碑的人,這樣的人,即使失去一個都是世間的損失。
即便是和張允中未曾有交集的人們,在翻閱他以一個世紀的人生寫就的這部大書時,也難免發出文章開頭時的感慨:“人的命運啊,真如那南海濤濤洋流上的航船。”
假使,在早年的經曆中,張允中稍有不慎,或者說,意志稍有動搖,那麽如今太平船務的輝煌,恐怕也很難見到吧。
就好像那些觸了暗礁,遭了海盜,遇上飓風的航船一樣,泯然于曆史的一端。
然而,張允中有驚無險地駕著船,借浪踏風,就如此渡到人生彼岸。其中緣由,當看完了本文後,或許大家心裏都有了答案——
沉著穩健的作風,堅定踏實的步子,還有永遠不忘的根,一路走好,張允中先生!
參考文獻:
1、記船王張允中二三事. 聯合早報.(2020年9月17日)
2、木地.新加披“航運巨子”張允中.中國工商.1990(09).
3、王禹.太平船務創始人張允中離世 船王奮鬥史引人深思.中國航務周刊.2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