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于受到煙霾影響,馬來西亞槟城能見度低至1.7公裏,導致當天2趟飛抵槟城國際機場的航班無法順利降落,只能返航;
截至9月17日,馬來西亞已有超過600所學校因煙霾汙染過于嚴重而宣布停課;
9月14日,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數據顯示,繼2015年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以來,新加坡空氣質量首次惡化到不健康水平……
東南亞煙霾卷土重來
近來,空氣汙染成了東南亞國家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有關煙霾的來源,各方卻是各持己見。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認爲,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中部和南部地區持續出現的幹旱天氣以及森林火災造成的煙霾持續擴散,讓本國受到連累。
對此說法,印尼氣象、氣候與地球物理局引用衛星數據,予以否認。
該局官員稱,衛星在9月4日至7日期間檢測到在東南亞地區多國至少有2510個著火點;且在此期間,印尼氣象部門沒有發現從蘇門答臘島飄到馬來西亞的跨境煙霾。
然而,根據總部設立在新加坡的東盟氣象中心的聲明,正是由于蘇門答臘島及加裏曼丹島的煙霾情況進一步惡化,使得煙霾跨境吹往馬來西亞半島方向。
總之,盡管各方對籠罩馬六甲海峽的煙霾具體來自哪個國家尚有爭議,但對于煙霾汙染的嚴重程度、及其源于大規模林火,則基本達成一致。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報道,印尼警方連日來已逮捕185名涉嫌引發林火的嫌犯。根據印尼的一項環境保護法令,若罪名成立,他們將面對最高10年的監禁。
此外,印尼警方也在調查4家涉嫌與林火有關的企業。
據稱,印尼林火的罪魁禍首是非法燒芭開墾的農民和棕榈油、紙漿企業,由于火患多發生在泥炭地,火勢可持續數月之久。而今年印尼氣候較爲幹旱,更如同火上澆油。
2015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印尼旱情嚴重,導致當年印尼林火狂燒,煙霾危機持續好幾個月。
據印尼政府統計,當年多達260萬公頃的土地遭焚毀,經濟損失達160億美元,還有50多萬人患上呼吸道疾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也經曆了迄今最嚴重的跨境煙霾問題。
3年過後,東南亞的跨境重霾卷土重來,除了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民衆陷入不安之外,也引發了東盟各國的普遍擔憂,2016年達成的爭取2020年之前在東盟區域內實現“無煙霾”目標恐難實現。
“無法恢複”的臨界點
就在東南亞多國受困于煙霾之際,位于太平洋另一側的南美洲大陸上,亞馬孫雨林的大火仍在燃燒。
被譽爲“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總面積550萬平方公裏,橫跨9個國家和地區,60%位于巴西境內。
這裏不僅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還有流域達600萬平方公裏的亞馬孫河及衆多支流,對維持全球生態平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科學研究表明,亞馬孫雨林對全球碳固定和調節的作用至少占20%以上。亞馬孫雨林中僅植物就有1.6萬多種,占全球物種數的十分之一。
樹木消失之後,如果遇到大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光板地”。破壞後的熱帶雨林一旦形成這種熱帶荒漠,將極難恢複。
在健康的雨林生態環境中,濕潤的空氣會阻止火勢蔓延。
但是,隨著叢林被大面積砍伐,雨林的自我防護與修複能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壞。
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火災頻發是“近期雨林砍伐面積增加的結果”。
巴西政府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每分鍾的砍伐面積已超過三個足球場。
雖然在2006年至2012年間,巴西的森林破壞率下降了80%,但此後破壞率又逐年上升。
去年,巴西森林破壞增長率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達到13%。
英國《衛報》稱,不斷加快的砍伐速度已將該雨林推向一個“無法恢複”的臨界點。
發展與環保的失衡
無論是東南亞的跨國煙霾汙染,還是亞馬孫雨林的林火、砍伐,其背後都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間關系的失衡。
在印度尼西亞,“燒芭”本是一種悠久的傳統農業文化。
當地人點燃森林,將燃燒的灰燼作爲肥料,以燒光的“空地”作爲耕地,進行耕作收獲。
幾年後,田薄地衰,山民便棄之不顧,轉而另辟新地,燒芭就這樣周而複始地循環下去。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增長,農地擴張與轉移的要求越來越高,燒芭造成的毀林、汙染問題愈加嚴重,大量曾經屬于野生動植物的土地被奪走,以人工開墾的種植園取而代之。
除農民外,在當地燒芭的還有棕榈油公司、造紙公司等企業。
這些企業雇用當地農民以“開疆拓土”,事成後,企業會設法獲取土地或從農民手中購買原材料。
有專家指出,燒芭墾荒的成本爲每公頃7美元(約合人民幣49.5元),相比之下,機械化清理土地的花費高達每公頃150美元(約合人民幣1062元),就短期經濟效益而言,兩者的差別不言而喻。
與之相類似,亞馬孫雨林延燒不息的熊熊大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傑作”。
一篇2012年發表于《自然》雜志的論文稱,巴西亞馬孫地區的人口從1960年的600萬增加到2010年的2500萬,而該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則下降到原來的80%。
隨著人口增長,這個水汽蒸騰的世界開始反複經曆火的考驗。
火燒過之後,因爲當地的雨水和熱量充足,熱帶雨林在沒有人爲幹擾的情況下,預計三五年就能長出新的樹林。
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大火本就是人們“清理土地”的手段,大火過後,原來的雨林地帶會被用于種植經濟作物,或開辟牧場養牛。
美國航天局此前就曾刊文認爲,今年巴西亞馬孫雨林火災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沿著該地區人類修建的主要道路蔓延。
巴西農業綜合企業也深知此問題的嚴重性,曾公開要求政府打擊亂砍濫伐和森林火災。(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