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批批潮汕人過番出洋到異國他鄉打拼謀生,他們在海外依然保持著家鄉的風俗習慣,傳承著許多春節傳統習俗,同時也向世界傳播了潮汕傳統民俗文化。
兒時,盼星星,盼月亮,盼的是每年新春佳節來臨。縫新衣,穿新鞋;宰大豬,買鮮魚,等待父母給些壓歲錢!
在潮汕人心目中,春節既是一年的圓滿結束,又是新一年的開始,只有過了農曆春節,才算是真的過了年。每到年底,海外的,寄來僑批,祈禱合境平安;海內的,天南海北的人兒就像飛鳥歸巢一樣往家趕。在家的人們開始緊張有序地籌辦各種年貨,這時候,平時經濟再窘迫再吝啬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一年到頭省吃儉用的錢拿出來,盡最大努力讓家裏人過個肥年。小孩子更是天天念叨著,掰著手指頭數日子。
宋元中原望族“衣冠南渡”到潮汕地區,偏處東南一隅,潮汕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與中原地區相同又相異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祭祖吃團年飯 發紅包“壓肚腰”
每年臘月二十三(民間稱小過年),潮汕大地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采囤”(打掃屋子),包括各家各戶的祖宅老屋都會被打扮得煥然一新。除夕那天,主婦們忙著鹵鵝炊粿,精心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人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這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祀祖宗)。祭畢,設八仙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坐吃團年飯,然後家中長輩給小輩發壓歲錢。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都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給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給後輩壓歲錢,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紅包給長輩。這俗稱“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大桔拜年 新正如意
大年初一一早,潮汕人無論長幼,都會早早起床,穿好新衣,第一件事是自家人互相拜年,後輩祝福長輩,長輩再給後輩以祝福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去給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誠意。
拜年無論帶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必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如對老人祝福“新春如意”“福壽安康”,老人會咧開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會寄語學習進步。接著,主人會殷勤地端上一盤橄榄,祝福生活越來越甘甜。臨別,主人會從客人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送吉祥。在物資匮乏年代,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衣兜裏裝兩個大桔,轉一圈拜完年回到家,兜裏依然是兩個大桔。因此,民間戲稱拜年禮俗爲“換柑運動”。
初二回娘家 阿舅掼春籃
春節期間,潮汕另一項有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是“掼春”。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以前,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木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春籃”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阿舅到來,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請客”,說的就是這種風俗。請客食桌時,阿舅是要坐大位的。阿舅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意是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禮物的豐儉程度視娘家經濟情況而定,一般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女方家收到這些東西後,要分送給親戚鄰裏,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裏,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腳步匆匆的拜年者外,還有不少老太太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下物食”。從這一風俗可看出潮汕人親鄰睦裏的風尚。
另外,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民俗以爲對娘家不利。
遊神賽會 吃“七樣羹”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潮汕大地四鄉八裏春節期間都會有不少自發的娛樂活動。潮汕人骨子裏有冒險性格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澄海鹽鴻的“搶老爺”遊神民俗尤爲彪悍刺激。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二夜,一群青壯年鄉民赤膊上陣,上半身塗滿香油,手持一大把燃燒的香燭,邊摔打、邊護送“老爺”像反複沖過劃定區域。現場人山人海,氣氛刺激火爆,中央電視台幾年前還曾專門到現場拍攝。
“河洛人”是潮汕人的另一種稱謂,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數是來自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原遺族。東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士族紛紛舉族南遷,許多遷徙定居潮汕平原,將當地魏晉士族的流風習俗保留至今。如潮汕正月初七日吃“七樣羹”,與南北朝時期記錄楚地歲時節令風物的《荊楚歲時記》所載風俗如出一轍。“七樣羹”是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合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羹,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蒜寓意精于算計,芥菜寓意長壽,民間有“吃七樣羹,年老變後生”的說法。潮汕人對祖先文化習俗的傳承和堅守,符合文化離開源頭越遠則對源頭文化愈加珍惜和保留的規律。
言語有禁忌 舉止講規矩
潮汕習俗還有語言禁忌,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新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時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死”“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忌啼哭,因爲啼哭“沒頭彩”,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爲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大人也會說“缶開嘴,大富貴”。以前還有禁正月初一掃地這一習俗(暗喻會掃掉財氣),但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有礙觀瞻,因此人們對這種傳統禁忌也不怎麽講究了。
在潮汕民間,正月初一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爲人們認爲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裏掏東西,人們認爲,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被“掏空”。這一天還忌辦喪事,忌理發,忌殺生,忌吃藥……正月初一早飯忌吃葷要吃齋,一說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說法是寓意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
年俗傳海外 潮韻揚世界
潮汕是著名僑鄉,自明清以降,一批批潮汕人過番出洋到異國他鄉打拼謀生。廣大潮籍華僑在海外依然保持家鄉風俗習慣,傳承著許多春節傳統習俗。新加坡每年11月開始到春節期間的“潮州節”連年舉辦,由曆史最悠久的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精心籌辦。春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成爲東南亞新馬泰國家一項重要的春節活動,從第二屆開始,汕頭市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就派人參加“僑批文化”主題展覽。第三屆“潮州節”則爲活動提供了潮汕歌冊、歌謠比賽紀錄片視頻,在線上同步向世界展示潮汕傳統文化。法國巴黎第八區(華人主要聚居地)每年都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展春節花車巡遊、舞獅舞龍等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吸引了歐洲各國社團群衆參與,成爲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味文化大餐。美國舊金山、南美洲巴西等國家和地區每年也都在農曆春節期間舉辦類似活動。僑鄉潮汕的傳統習俗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正日益成爲世界文化符號。
來源: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