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番客,是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對華僑同胞的統稱,他們代表了“團結、拼搏、拓展、創新、奉獻、吃苦”的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美德及精神。在僑鄉泉州,十戶人家九戶僑,“番客”更蘊含了閩南人“愛拼敢贏、輸贏笑笑”的優秀品質。遍布世界各地的泉籍華僑華人,耕洋牧海,披荊斬棘,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商業神話的同時,又始終保持“回鄉起大厝”“心中懷家國”的執念。在泉州各地到處可見風格獨特、建築精美的閩南洋樓、古大厝,許多是華僑修建或出資修繕的,我們稱之爲“番客樓”。對旅居異國他鄉的海外僑胞來說,這些洋樓、大厝不僅是血緣的“聖殿”,更是一座座“海絲”路上的燈塔,是他們對原鄉的眷念,是血緣情感的皈依。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融入了華僑的使命感和歸屬感。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華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愛國愛鄉。他們在異鄉曆盡艱辛、艱苦創業,頑強地生存下來,站穩腳跟後,依然牽挂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有一塊錢寄一塊錢,有十塊錢寄十塊錢。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心。”泉州現存的番客樓大部分爲清末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所建,泉州晚報從今日起推出“番客樓裏的僑心”系列報道,深入發掘番客樓背後的故事,展現華僑開拓進取、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崇高品質。
古樸清雅的李光前故居
在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石馬埔,有一棟古樸清雅的閩南紅磚古厝,古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據介紹,著名愛國僑領李光前便是出生于此。李光前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從貧寒學子,成長爲“橡膠大王”,再到世所矚目的“星馬一代完人”,他一生熱心公益,爲中國和新馬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而今,來到李光前位于南安梅山的故居,從那些泛黃的舊照、殘破的僑批封、金光閃閃的各類勳章背後,依舊能感受這位僑領、鄉賢跨越千山萬水的戀鄉之情,翻閱一個海外僑胞家族沉甸甸的家國記憶。
□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雲 陳小陽 實習生 吳雨凡 通訊員 吳亞靈 黃玮虹 文/圖
紀念館內有李光前老人拄杖而立的塑像
卓卓風範清代古厝光照百年
南安市梅山鎮是福建省僑鄉文化名鎮,有近10萬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1.6萬多歸僑僑眷的豐富僑務資源,在這裏,李光前先生等著名華僑心系桑梓、樂善好施的品格薪火相傳,當地僑捐公益事業連續14年超千萬元。
李光前公園
在梅山鎮競豐村石馬埔有一座光前公園,園內有李光前先生銅像,每年有大量的遊人來此瞻仰、拜谒。離公園不遠處就是李光前故居紀念館,這是一棟古樸清雅的閩南紅磚古厝。古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爲“二進雙護龍”結構。故居一側有一間小屋,據介紹,當年李光前便是出生于此。“百余年卓卓風範,整世紀熠熠生輝”,在通往李光前故居的牌樓楹柱上銘刻著這麽一副篆體對聯,這是李光前長子李成義所撰,概括了“星馬一代完人”李光前人品道德、精神懿範的綿綿余緒和深遠影響。李光前故居紀念館現設有辦公室、資料室、接待室、展覽館。其中,室內展館共有圖片、題詞367幅,實物多件。除了李光前先生誕生的房間外,還有四個展室:勵志成才、開創偉業、造福桑梓、光照人寰。
李光前生前所獲榮譽不計其數
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內,也立著一尊塑像,即是著名愛國僑領李光前。這是一尊老人拄杖而立的塑像,清瘦矍铄的臉龐上帶著一絲淺淺笑意,他站立在家鄉的綠野上遙視遠方,雖一身簡約西服,卻不改閩南人的淳樸氣質。這是一位達觀執著的老人,在貧寒乃至舉步維艱的日子裏,他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努力辟出一方天地,成就驕人的事業;這是一位濟世利民的老人,他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建學校、辦醫院不計其數,創辦慈善基金,爲中國、新馬社會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脫穎而出躍身著名實業家
1893年,李光前出生于南安芙蓉鄉(今梅山鎮)。他8歲喪母,從小家境貧寒,但正是這樣的逆境,磨煉了李光前的意志。1903年,李光前隨父親前往新加坡。成年後在道南學校、崇正學校教書,兼任華文報《叻報》的電訊稿編譯。不久,好學的他再次考入新加坡測繪學校,同時修讀美國大學的函授土木工程課程。畢業後,機遇開始垂青學貫中西、德才兼具的李光前。他最初受聘于泉籍僑領莊希泉與友人合辦的中華國貨公司。第二年,他應陳嘉庚先生的力邀,到其創辦的謙益公司任職。由于他精明幹練,深受陳嘉庚器重。不僅得到升遷,陳嘉庚還將長女陳愛禮嫁給他。
創辦公司介紹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憑借“誠實、信用、嚴明、謹慎”的經營原則及中西融合的現代管理經驗,李光前很快在商界脫穎而出。上世紀30年代末,他便成爲新馬有名的“橡膠大王”“黃梨大王”“金融巨子”,20世紀60年代,已成爲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實業家。
心系桑梓致力社會福利事業
“客遊經歲月,羁旅故鄉情。”李光前雖幼年離鄉南渡,長年身居異域,卻終生心系桑梓。他一生奉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把畢生創造的財富及心血奉獻給桑邦的文教衛生、慈善事業。
1938年,李光前先生在家鄉南安創辦國專小學。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裏,先後創辦國專二校、國專三校、國專四校、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國專幼兒園等,並建設教師公寓、國專禮堂、發電廠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逐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學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光前戀祖愛鄉的熱情更加高漲,繼續捐巨資發展教育事業。如今,南安國光中學校園裏的“新華樓”“遵義樓”“延安樓”雖然已重新翻建,但從保留的樓名仍可以感受到李光前先生的愛國情懷。
國光中學內的“光前堂”
在國光中學內還有一座“光前堂”。這是一座樸素的現代建築,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大廳正中的李光前銅像,銅像右邊牆壁上懸挂著李光前先生的哲嗣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的頭像。據國光中學黨委書記李忠耀介紹,銅像左側書有後人總結出來的李光前精神:艱苦奮鬥、公毅立世的創業精神;誠信務實、克己爲人的人文精神;捐資助學、造福桑梓的愛國精神。國光中學辦學以來,湧現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龍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桂林兩位院士,以及潘旭瀾、李如龍等著名教授,真正做到“桃李滿天下”,而這一切都與李光前對教育的無私奉獻,息息相關。
1964年李光前回國治病,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總理贊揚他的拳拳愛國心,並對他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李光前始終秉承“達者兼濟天下”的使命感,致力于社會福利事業,爲此他也被新加坡社會譽爲“星馬一代完人”。
國光中學新華樓建築獨具特色
創立基金愛鄉善舉延綿不絕
1952年,李光前在新加坡創立了“李氏基金”,在基金會發布的《李氏基金創立之宗旨》一文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闡述:“凡學校、醫院、文化機關之擴建,救災恤難之義舉,以及學業優良之清貧學生,經學校當局推薦者,皆爲本基金樂助之對象……”李光前及其家族對于文教慈善事業的執著,于此可窺一斑。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1991年,在新加坡李氏基金的捐助支持下,梅山鎮第一個慈善公益組織——南安市芙蓉基金會成立,再啓梅山鎮教育慈善事業的大門。現任芙蓉基金會理事長李揚川說,30多年來,芙蓉基金會致力獎勵優秀教師、資助貧困學生。除了教育外,醫療、道路建設、扶老助殘等項目,芙蓉基金會也熱心參與,奉獻愛心。
“淡薄自奉、熱心公益是李家的家風。李光前生前簡樸之至,出門常搭三等座的公交車和電車,平素以地瓜和稀飯爲主食,經常配鹹菜。他把省下來的積蓄都捐獻給了社會。李光前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子女的教育同樣嚴格。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都勤儉自奉。數年前,李光前的孫女李娴曾回國參觀李光前故居,當時我們打算要派車去接她,但她堅持不肯,最後自己搭出租車前來,一身素裝,完全看不出是豪門名媛。”李揚川介紹,“從上世紀30年代末至今,80多年來在李光前先生及其哲嗣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先生昆仲的持續資助下,梅山鎮發展迅速、物阜民豐。李氏家族愛國愛鄉的善舉猶如一顆種子,在家鄉開花結果,化育一方。”
李光前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做一次慈善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的慈善。自改革開放以來,李光前哲嗣李成義昆仲三人,銘記庭訓,以天下爲己任,積極推進光前學村發展,從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到國光中學、國光第二中學(已合並到國光中學);從國專第一、第二幼兒園到工業學校;從光前醫院到影劇院(國專禮堂)、李成智公衆圖書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學堂莊嚴而立。如今的光前學村,規模宏大,配套齊全,已成爲閩南地區興學育才、造福桑梓的璀璨明珠。
神清韻樸、心慧志笃,李光前先生離開塵世距今已55年,但家鄉依舊有他的獨特“坐標”,那是曆史性的人物坐標,也是戀土戀鄉的坐標,這樣的坐標是永恒的且鼓舞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