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閩南人的自豪感。
2-7歲時候,因爲媽媽忙工作,我就被送去閩南晉江老家,由奶奶帶著長大。奶奶有十個孩子,衆多孫兒,她大抵是重男輕女的,可是她對我卻很好。
奶奶是地主家的千金,不知道爲什麽會看上我爺爺,下嫁到爺爺家。我唯一看過的真人版的“三寸金蓮”就是奶奶的,它們每天晚上就在我的眼前。我記不得我有沒有問過奶奶爲什麽她的腳是扭曲的。大概是問過的吧。
奶奶是很有氣勢的人,我不記得奶奶有沒有罵過我,我想應該是沒有,更多的時候應該是護著我的。大概,奶奶就喜歡皮實的娃娃吧。無法考究了……
奶奶走了
大約是高一的時候,突然學校傳達室呼我說家裏來電,我興沖沖地跑去接電話,那頭傳來了噩耗,奶奶走了。我不知道是怎麽回到家的,也不記得是怎麽請了假回到了晉江老家。
我只記得清明節掃墓的時候,我跪在奶奶墓前一遍遍地拿著毛筆順著石碑陷進去的刻字描紅,淚水就汩汩流下來,似乎這一遍遍描紅可以留住奶奶,留住我對她無盡的思念。
我的童年啊……
我在晉江的鄉野長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晉江還沒有現代化,還有農田。
我是個野丫頭,成天在田野裏瞎跑,和男娃娃們摔泥巴,在水田裏挖東西,在溝裏撈跳鳝(鳝魚)……那樣的生活是城裏沒有的自由自在,也是我內在不羁的原因吧。
我們家古厝旁是李氏宗祠(家廟),裏邊供奉的最老的祖先就是李淵,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爹。祠堂正中挂著“自唐世家”,出祠堂的大門上赫然四個字——“隴西衍派”。
小時候不懂,什麽叫“隴西衍派”?爲什麽村裏家家戶戶的門楣上的大石頭上都會刻“隴西衍派”,長大後才知道我們這支李姓人原是唐朝皇室李氏宗族後人。
(作者2019年攝于晉江的李氏宗祠)
小時的我,不用抱著書、不用上早教班、興趣班,跟著奶奶聽南音、一遍遍看“陳三五娘”,過年的時候跳過稻草燒起的“火圈”(閩南話也有叫“跳火群”)從大人手上接過紅包,大概是這樣的風俗儀式會保佑家人們生活紅火,除魔去災,娃兒們平安健康又一年。
小姑娘個性象孫大聖
我小時候大概個性像孫大聖,估計搗了不少亂。記得因偷吃拜天公的供品、不小心推堂弟入溝而被大人罵。但是,更多的是純粹的開心——每逢農曆七月中元普渡,跟著大人一家家的吃流水席;村裏的老人往生了,我跟在送喪大隊裏,結束之後領了糖果餅幹、小手絹什麽的,都能讓我很興奮。
我的啓蒙小學在村裏集市附近,名叫洋埭(涵埭)小學,學生來自我們陳埭洋埭李村,還有隔壁的洋埭林村。
那時候,洋埭李和洋埭林爲了爭地盤(就是兩村間的良田),時不時幹架,拼的是誰家的男丁多,所以晉江重男輕女也可以理解了。生女兒不僅不能幫著打架,出嫁時還要奉上大筆的嫁妝,所以誰家的媳婦要是沒有生男娃娃,那都得卯足了勁繼續,一直到生了男丁才作數。
“招娣”“來娣”這種名字,我們閩南人是不用的。那意思太淺。
爸爸原給我起的名字是周璇,民國時期大美女大明星。不知怎的,後來就改成奶奶幫我起的名字——“越治”。
“李越治”這個組合很簡單,三個字都是常見字,李是大姓,不小心就會重名重姓。我卻沒見到和我重名的。這倒不是奶奶有先見之明地給我起了這麽有意義而獨特的名字,而是“治”這個字在閩南話裏念做“di”,音同“弟”。
我的堂姐一個叫“冶治”,另一個叫“笑治”。奶奶是要把我當男兒養還是希望媽媽再生一個弟弟?不得而知。我的兩個叫“治”的堂姐吃苦敢拼,有生意頭腦、顧全家族,特別笑治堂姐早早就是家族裏的萬元戶,只可惜得了乳癌,英年早逝。
我很喜歡我的名字裏的“越”,閩南話念著像“活”的音。“越”這個字,字義豐富,多正面,如超越、卓越、跨越……
閩屬百越,越南李朝開國皇帝李公蘊據說就是晉江人。“治理越南的是李家人?”當我後來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禁莞爾。難道奶奶想讓我治理越南?當然是笑話。
不用有人刻意教,我也不用刻意學,閩南風俗和文化深深地紮根在我的生命裏,以至于後來回到省城福州父母身邊,我還帶著濃濃的“地瓜腔”,沒少被省城的同學笑。上了兩年書才慢慢沒了“地瓜腔”。也許是閩南風俗根植太深,我年少愛看的書單裏總有些三俠五義、野史之類。
我之與哥哥、姐姐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有這獨特的閩南鄉野生活的經曆。我對閩南有認同、有感情。
後來到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開發鞋服貿易,也是仰賴于堂兄、仰賴于當時已經興旺起的晉江鞋工廠、針織服裝工廠,和外國買家對接,順順利利做成了很多貿易單子。
愛拼才會贏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葉啓田《愛拼才會贏》隨著台商來閩投資,跟著風靡福建。
在一次篝火晚會,我得表演節目,于是沉下心來學會了這首歌。唱歌不是我強項,學這首歌還是帶著點小心思的,主要是因爲福州的同學們聽不懂,但勝在旋律好聽,詞意正面,哪怕我唱得不好,或者唱得不准,也沒有人聽得出來,估計還會覺得我唱得好。
屢試不爽,于是,這首歌成了我唯一不用看字幕能唱全的一首閩南歌,每每卡拉OK,我就唱這首。
在新加坡見到了意公子
昨天,在“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上,我喜歡的意公子臨時改了講題,改成“愛拼才會贏”。
與柯木林老師講的閩南人南渡南洋的近代史有所不同,意公子從閩南人的中原根說起。
意公子講述了閩南人在從晉朝八王之亂開始,就從中原一路被迫南遷求存,衣冠南渡,到達兵家不爭之地的蠻荒之地,安家落戶的遷移史和拼搏史。
“愛拼敢贏”成了閩南人的精神。
意公子說,愛拼不一定會贏,但愛拼一定不會輸。
由于三面環三大山脈,一面沿海,土地貧瘠、耕田稀少,在農耕時代,福建易守難攻,反倒成了兵家無意爭奪之地。八閩之地因爲特殊地理地勢,唐朝時候的官話和音樂反而得以保存,成爲現在中原人聽不懂的閩南話和申遺成功的南音。
另一方面,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官話經曆了宋元明清多個朝代,受到不同的外來影響,逐漸變成了現在的官話語系,並且成爲了普通話的基礎。
(意公子與作者的合影)
許多粉絲也前來見意公子,有些還帶了書請意公子簽字。
今天我們念唐詩,用普通話念出來感覺不押韻的地方,改用閩南話來念,往往就押韻了。
傳統看福建,看閩南。
愛我之中華傳統文化,愛我之福建,愛我之閩南文化。
直播預告
想申請新加坡PR,要注意什麽?快預約下方直播,了解8大貼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