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之後,英國與法國從德國獲得不少殖民地,殖民史達到巅峰。二戰之後,英法雖然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已經日落西山,開始大踏步走下坡路,英法都不甘心失去原有的帝國霸權。
1926年,英國成立了英聯邦。1946年,法國成立法蘭西聯邦(後改成法蘭西共同體)。
如今英聯邦還有54個成員國,法共體卻早就夭折了,爲什麽呢?
—英國—
英國海外殖民地的變遷,大致分爲四部分,海外領地、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英聯邦王國、英聯邦國家。
【海外領地】
英國現有13塊海外領地(含與其他國家爭議的、不含南極洲),面積約1.82萬平方千米,基本上是些小島。英國是個海權國家,陸地上的殖民地大多數都沒保住,只能占著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小島,位置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
【盎格魯-撒克遜國家】
英國王室以下,除了英國外,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四國都是以盎克魯撒克遜人爲主體的,都尊英國國王(或女王)爲國家元首,堪稱四大柱國。
【英聯邦王國】
英國有16個是英聯邦王國(含4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尊英國國王(或女王)爲國家元首。這些國家與英國宗教信仰一致,都希望與英國保留緊密關系,前提是獨立自主。
這16個英聯邦王國,構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共主聯邦,面積合計約1870萬平方千米,人口接近2億,都超過了俄羅斯。
【英聯邦國家】
除了這16個國家,範圍更大的是英聯邦成員國,一共有54個國家(含16個英聯邦王國),區別在于成員國不尊英國國王(或女王)爲國家元首。
圖-新加坡也是英聯邦國家,沒想到吧
英聯邦54個國家,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人口接近30億,可以說舉足輕重。
這些英聯邦成員國,不乏區域影響力大國,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尼日利亞、喀麥隆、肯尼亞、贊比亞、南非、塞浦路斯等。
—法國—
法國海外殖民地的變遷,大致分爲兩部分,海外省和海外領地、法共體國家。
【海外省和海外領地】
法國現有12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含與其他國家爭議的、不含南極洲),面積約11.94萬平方千米。與英國那些小島不同,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面積約8.65萬平方千米,大洋洲的新喀裏多尼亞面積約1.86萬平方千米。其他一些小島,也是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法蘭西共同體】
英國有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法國卻沒有高盧民族爲主體的海外大國,以法蘭西人爲主體的地方,其實都已並入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
英國有英聯邦王國,成員國都尊英國國王(或女王)爲國家元首。法國卻早就沒有皇帝或國王了,並不能通過王室凝聚人心。
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是英聯邦成員國
英聯邦國家有54個成員國,其中38個不尊國王(女王)爲元首。法蘭西共同體,與英聯邦這38個金字塔底層的國家類似。
法共體最初有14個成員國,除法國外其他13國都在非洲。這13國的外交、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都受到法國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控制。
圖-阿爾及利亞
1950年代,爲了擺脫法國人的枷鎖,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率先用武力將法軍拖入戰爭泥潭,結果第一場仗打了九年,第二場仗打了八年。其中阿爾及利亞正是法共體成員國之一,等于宗主國大哥與下面的小弟開戰,不但法國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法共體的成員國紛紛決定脫離。
—英法爭奪殖民地—
法國沒有像英國那樣,把英聯邦拆分爲兩組,英聯邦王國和普通的英聯邦國家,控制力度不一樣。英聯邦國家遍布亞歐非美,法共體的國家卻集中在非洲,這和英法之間的殖民地爭奪有很大關系。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前身是新法蘭西(法屬加拿大),1763年,英國-普魯士聯盟與法國-奧地利聯盟之間的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將法屬加拿大割讓給英國,後改名魁北克省,面積約154.21萬平方千米,居加拿大第二,僅次于努納武特地區。如果當年法國戰勝英國,保住魁北克,那今天的魁北克之于法國,就像加拿大之于英國。
圖-法國人
法共體的13個非洲國家,種族、文化、宗教與法國都不同,不可能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與英國在很多層面意見一致,法共體最終也免不了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