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加坡十大富豪榜一出,就讓不少人趕忙扶了扶眼鏡。
怎麽登坐第一寶座的,竟是來自中國的夫妻——張勇、舒萍夫婦,而支撐他們摘得桂冠的,也是我們耳熟能詳、大名鼎鼎的海底撈。
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海底撈去年就已歸屬新加坡公民了。
在複雜的曆史背景下,新加坡富豪榜與中國的關系,一直都十分緊密,絲絲纏繞。
不說別的,光看看前三名,就不免讓人感歎,我國確實是新加坡富豪成長之路上的“貴人”。
第一名是剛剛說的海底撈夫婦,第二名,則是大發疫情財的,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西廷。
第三名比較特殊,聽名字,確實陌生得更像異鄉人,但說到他家的貨,你一定不陌生。甚至看見商標,都倍感親切,簡直要脫口而“原來是它,我知道”!
他就是祖籍中國潮汕,在新加坡發家,又回到中國大富大貴的吳清亮。
而他的企業,則是曾經傳遍中國大街小巷,又走進千家萬戶的“立邦”漆。
“立邦”的高調和“吳清亮”的低調形成強烈反差。這個背後的掌門人,總是與外界保持著隱隱約約的距離。東西賣得再好,都是默默做富豪,如果不是一次與日本合作商的博弈,曝光了股份,大家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家産究竟幾何。
只是,實力不允許他低調,今年,已經94歲的他,終于帶著不斷增值的家産,擠掉海底撈夫婦,搶占新加坡富豪榜第一名。
14歲第一次創業賣碳酸飲料,到94歲穩坐中國漆界第一大咖寶座,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國百姓與“立邦”漆的高調牽手中,走進吳清亮的傳奇人生。
吳清亮,祖籍是潮汕縣的大吳村,1927年出生在新加坡,比同爲潮汕人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大一歲。
起先,是父親吳松昌走投無路,隨村裏人一塊赴南洋打工,做些與碼頭有關的苦力活。
後來去到新加坡,卻還是沒掙到大錢,這可急壞了家裏的老婆孩子。1926年,籌夠路費的妻子李秀英挺著大肚子,壯著膽子,一手拉著一個女兒,踏上了駛向新加坡的輪船。
除了知道丈夫是在一個叫陳源利的公司打工,其他的她一概不知。好在新加坡華人多,語言相通,憑著一張嘴,硬婦李秀英一路打聽到了丈夫的“駐地”。
看到丈夫骨瘦如柴、神色恍惚的樣子,她瞬間明白,爲什麽這整整大半年,都不見給家裏寄錢回來。
可她又不免著急,老三也快要出生,本是來找出路的,沒想到丈夫和她一樣難。
時間不等人,沒過倆月,三孩吳清亮就出生了。當時誰會想到,這娃娃將來會成爲首富,只不過是貧民窟又添一員罷了。
好在,當地有一所潮汕人捐的學校,吳清亮順利地在這拿到了小學文憑,可就在他要向初中文憑發起沖擊時,卻沒想到,剛念完初一,就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業戛然而止,吳清亮不得不提前畢業,而戰爭也讓父親丟了工作,一家人整天爲生計發愁。
吳清亮作爲長子,知道自己肩上擔子重,當下就跑到賣漁網的姐姐家,跟著姐夫販賣漁網。
生意雖不大,但貴在吳清亮腦瓜機靈活絡,兩三年的功夫就賺到了兩萬多新加坡幣。
這可把他樂壞了,因爲當時,5000新加坡幣,就能在當地買一套房子了。拿著這筆不小的數目,做點什麽好呢?
手握2萬多巨款的吳清亮當時才14歲,卻有著超乎同齡人的理財觀念。當時朋友建議他賣汽水,吳清亮覺得很不錯,立刻投錢開始辦廠。
然而可能是缺少經驗,也可能是項目沒找好,最後有點可惜,汽水廠讓吳清亮賠了個底朝天,只好關門大吉。
一夜之間,吳清亮由小小資本家又再次回到卑微搬磚人。這時,一個朋友看他能幹肯吃苦,就給找了份在五金商貿行,做銷售的工作,賣什麽呢?就是賣油漆。
哪想到,這普普通通的油漆,卻爲吳清亮敲開了首富的豪華紅漆大宅門。他愛學也喜歡琢磨,白天是店裏的金牌銷售員,到了晚上,就化身漆料配制家。
先是低價收購政府的過期油漆,然而使勁倒騰一番,最後油漆在他手裏變廢爲寶,物美又價廉,不少人都來找他買。
很快,五金店這個廟已經盛不下吳清亮,他的副業收入已遠超主業,創業的火苗再一次熊熊燃起。
吳清亮向老板提出辭職後,轉身就開了一間自己的小作坊,專門生産油漆。
有了自己工廠,吳清亮打算正經好好做,中學都沒畢業的他把頭埋在課本中,整天整夜惡補化學知識,不懂得就去找人請教,最後配出了他吳清亮自己的油漆。
還非常驕傲地起了個名字,叫“鴿牌”油漆。
只是他終究不是科班出身,雖然配的油漆還不錯,大家也都很愛找他買,卻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最後卻換來一個“臭漆王”的外號。
雖說這“臭漆王”還有點愛稱的意味,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家的認可,但吳清亮心裏跟明鏡似的。
他知道,要把事業做大,這個稱呼可實在要不得。
只是還沒等他轉型,財路就來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新加坡政府開始限制進口商品。吳清亮類的本地品牌,瞬間被捧成香饽饽,說一夜暴富也不誇張。
這次機遇讓吳清亮賺得盆滿缽滿,但更重要的是,吳漆王就此成了一個有點底氣,也小有名氣的商人。
于是,還是這一年,已然不差錢只是缺少專業認證的吳清亮,頂著“臭漆王”外號奔赴日本拜師學習。
他來到日本塗料界第一的“日本塗料株式會社”,見到了掌門人小畑千秋, 多年後,小畑千秋回想起這次見面,仍對吳清亮的誠懇熱情態度記憶深刻。
這下,吳清亮可不再“臭”了。他拿到“日塗”在新加坡的經銷權,起碼是有名有份,成爲一名正經賣漆料的商人。
不料,後來1962年,新加坡政府開始對進口塗料征稅,20%的關稅把做代理的利潤空間壓得讓人死心。
然而很快,這卻成了吳清亮的墊腳石。他有資本有工廠,于是搖身一變,轉而和日塗肩並肩開辦合資企業,成立立時集團。
只是這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吳清亮爲什麽非要傍大哥?自己本就不是一般的財大氣粗。
其實,早在1955年,他就遠赴丹麥學習,當看到一個知名的塗料品牌,竟可以暢銷世界時,再次堅定他走“品牌”營銷之路。
也許是開始的草根路線,就讓吳清亮吃盡了苦頭,無名無分,一直是他心裏的痛,借助技術一流又聲名鼎鼎的日塗,吳清亮的品牌之路將會好走得多。
而打造品牌,也成爲吳清亮的立邦漆,風靡中國的殺手锏。
1990年,新加坡與中國建立邦交的消息,在商界引起一陣騷動。
華裔吳清亮的家鄉情愫頓生之余,憑借敏銳的商人直覺,他更是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
在要打入中國市場時,他特意給自家漆料,起了個大氣又親切的名字——立邦,取自“建立邦交”這四個字。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竟有些弄巧成拙。
立邦背後,日企合資的身份,讓這個名字備受爭議,甚至讓不少人過度解讀成吳清亮居心叵測。
只是,這還不算最難的,最難的是,漆料在中國沒有市場。當時咱的小老百姓還是用白水泥、白石灰來塗牆,哪裏知道漆料這洋玩意。
一筆筆錢拿到內地,最後卻是血本無歸。但是吳清亮卻是眼光獨到,非但不氣餒,反而越發執著。
越是沒市場,就越說明市場前景無限。
吳清亮堅定認爲:中國市場太大了,我看准了中國市場絕對不會讓我失望。
認定要在中國殺出一條血路,吳清亮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
這時,他在新加坡的産業已經開始擴展到金融、銀行、電子、百貨、醫院、房地産等領域,塗料生意也已然遍布東南亞,吳氏家族光公司就有大大小小有300多家。
但爲了拿出更多錢,幫助中國市場起步,吳清亮決定賣掉大部分公司,把生意再次聚集在塗料行業。
想來也是魄力十足,非一般人的格局。
當時有多艱難,吳清亮自己都說:我把自己其他公司的盈利拿出來,借給集團,再投資給立邦中國,就這樣艱難地堅持了下來。
最後結果很明顯,中國市場沒有辜負吳清亮,在不斷地燒錢過程中,立邦也漸漸在中國站穩腳跟。
之後,便成了中國百姓們都知道的立邦,也成了內地塗料企業爭相模仿的立邦。
立邦中國的下一步棋要怎麽下呢?吳清亮十分明確,依舊是“打造品牌。
與自己起家的“鴿牌”油漆的二手貨不同,吳清亮在中國打出的第一張牌就往王炸上整。
他一出手就十分了得,直接頂到央視一套給立邦上廣告,之後各大衛視也紛紛齊活上場幫忙宣傳。
除外,就是建立零售的專賣店,讓“立邦”從電視中走出來,來到街頭巷尾,讓每一個擁有新家的人,都可以及時看到它,從而考慮它。
不過,如果你再回憶一下,應該還能想到,高樓林立之處,也總能看到一張張“立邦漆”的大幅照片。
而立邦漆罐子也是穿得標致又華麗,讓人印象深刻。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的漆料需求已經呈現迅猛增長的態勢,貨不愁賣,只要你能生産,就能獲得不菲的收益。
內地的漆料小商人見狀,都埋著頭,一門心思又十分勤奮地要出産更多的漆料,來牟取暴利。
與吳清亮上來就主打品牌相比,就著實有些低端,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了。
等到這些小商家賺夠了錢,開始意識到品牌建設時,用戶早已經被“立邦”的廣告洗過一遍腦,還想見縫插針進去,可惜,連縫都很難找到。
由于品牌效應,內地的百姓們無理由地相信立邦漆,就是好。
只是,事實真的這樣嗎?
還真不見得。立邦的産品其實和國産的漆料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甚至說都沒有優勢,但就是憑借響當當的廣告,一路飄紅,成爲知名品牌,拿下無數訂單。
一些眼紅的國産品牌,甚至一度叫板立邦,想要以此在塗料界突出重圍。
2003年,廣東某品牌塗料公開喊話立邦,進行塗料檢測。這次檢測經由國家化學建材測試中心的檢測,結果表明,立邦確實在技術、質量上毫無優勢。
但這卻並未對立邦造成什麽影響,它銷量不減、地位還在,依舊是國民品牌,並且很早就是了。
時至今日,立邦仍舊是中國塗料産業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吳清亮,用爐火純青的手藝,把品牌效應把玩得遊刃有余。
不過,吳清亮在開拓中國市場,擴大商業版圖,登上新加坡首富之位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爲家鄉做貢獻。
他曾往返家鄉十余次,先後在家鄉捐款累計3000多萬元。1979年,他生平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潮州大吳村時,就表示願意給村裏的小學捐款,第二年,村裏就收到了吳清亮的12元善款。
此外還捐建了一座耗費1300萬港元的中學,爲了紀念在此出生長大的父親,吳清亮給這所學校命名爲“松昌中學”。
可能對于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吳清亮來說,對家鄉的懷念,或許更多是來自于,對父母的思念和懷念。
除了學校,村裏還在吳清亮的幫助下完善了基礎設施,不僅有長達3200米,直通潮汕的環鄉村道,還有4座橋梁、一座發電廠、一座水廠。
如今的吳清亮雖仍盤踞在富豪榜中,卻早已是功成身退,開始享受生活了。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吳家後繼有人。吳清亮兒子吳學人,是個十分靠譜的富二代,早年就被父親頗有遠見地送到日本留學,之後在和“日塗”的次次博弈中,無論是語言還是商業邏輯,全都不在話下,讓他保住家産,吳清亮沒啥不放心的。
以至于,現在在兒子那裏,吳清亮可以返老還童,做一個快樂的老小孩。
那次,吳學人接受采訪時說:我父親喜歡美食,所以我們最近就結伴到日本尋覓當地美食呢?
雖然有點無法想象,這位曾經日理萬機的、叱咤商界的塗料大王,徘徊在日本小吃街頭,品嘗美食的魔幻畫面,但卻深刻體會到了什麽是努力生活,然後實現財務自由,最後開始享受生活其中的真意。
雖然首富的生活,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實在還太過遙遠,但生活的道理永遠是相通的。
先苦後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努力耕耘,最後必有甜甜的幸福在等你。
漆屆大佬的品牌之路,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啓發,商業不僅僅是賣東西,做好産品這麽簡單。營銷才是那雙看不見卻主導一切的手。
作者:白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