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海明,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相信很多曾到海外的朋友會發現,自2013年底以來,我國的産品、我國的技術、我國商品的廣告,我國的青年學者,已在世界各國無處不見,甚至包括外國友人和我們所談論的話題,也大多涉及中國。是什麽力量導致如此巨大的改變?我相信是源于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倡議不僅改變了中國對外開放、對外合作的格局,也令我的職業生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作爲一名青年經濟學者,我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國際金融、國際經濟領域,我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消除民衆對經濟學的疑惑。多數民衆面對經濟學的艱澀術語、枯燥數字,更是不免卻步。必須承認,猶如迷霧一般的經濟、金融領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央行與央行之間、大財團與大莊家之間互相角力的世界。爾虞我詐之中故意散發出的各類消息從各方湧來,普通民衆既看不穿、摸不透,也無所適從,多數人往往只能在其中載浮載沉、隨波逐流。對此,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爲民衆釋疑,協助他們了解經濟、金融世界的真相。
我所做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則是對國際經濟、金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判斷,通過分析美國聯邦儲備局,歐洲、日本央行以及國際投機者的用心、布局與准備行動的方式、步驟,推動民衆站在一個與衆不同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曾發生過的危機和困境,以及准備好迎接明天。
我所做的這些工作,雖然成效不少,但是也有疑惑:在世界經濟領域的舞台上,總是西風壓倒東風,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經濟青年學者的聲音經常被選擇性忽略,占據主導地位的始終是西方經濟學者。直到2013年底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這種情況出現了改變!
自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欲振乏力,西方國家不但自顧不暇,也難尋拯救世界經濟的良策,凸顯當前由西方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奏效,亟需變革。面對全球經濟的窘境,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希望更加主動地去了解全球的發展趨勢,更加深入地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融合及文化交流,更加注重穩定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以此了解各國人民所需,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所求,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與世界各國打造“共同發展夥伴關系”,以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爲全人類的福祉,作出中國應有的、力所能及的貢獻。
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的模式、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技術以及中國的商品,事實證明爲正陷入泥淖的世界經濟開出了一劑良方,推動了中國人的身影逐漸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青年學者的聲音也逐漸獲得西方主流社會的重視。
由于確信“一帶一路”必將深刻影響我國以及全球未來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早在2014年初,我就已將我的研究重心由國際金融、國際經濟領域轉爲“一帶一路”研究領域,並和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前副校長馮達旋教授合作,共同向全球提出了“一帶一路”原創理論:無處不在經濟學(Omnipresence Economy)理論。
無處不在經濟學理論旨在告訴全球,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和平合作和開放包容的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借助中國的文化價值准則和中國發展模式,與西方國家努力構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互相促進的格局,並共同推進文化融合創新,以及進行“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向全球推出新的文化産品和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産業,以此引導世界發展潮流,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主動深入了解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曆史、文化、生活和希望發展的訴求,以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産能合作爲“雙核心”,並在文化、金融、環保、跨境電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領域增強合作,爲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方案。通過中國與環球各國的互聯互通、共商、共建和共享,以無處不在的經濟合作形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處不在經濟學理論的具體形式,則主要體現在與美國的合作、與歐洲的合作、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國自身發展需求、推動移動支付系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以及智慧城市發展、穩定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等這六個方面。
這個理論的提出,受到了西方輿論的極大關注。作爲一名青年經濟學者,我不但頻頻受邀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舉辦的論壇進行演講,也頻頻接受西方媒體的采訪以及發表和“一帶一路”相關的論文和文章,我的觀點也得到衆多西方青年學者的引用。尤其是近幾年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中國青年學者的聲音、中國的技術已得到了各國的認可甚至是追崇。
例如在2016年初,我前往澳大利亞參加“一帶一路”論壇並發表演講,出席論壇的不僅有澳大利亞外交部、教育及培訓部、貿易及投資部等政府高官,我所演講的內容,澳大利亞政府亞洲經貿事務的負責人,特別在他的一篇公開發表文章上大段引用,以說明“一帶一路”給澳大利亞所帶來的機遇。據說,這是首個中國青年學者能夠享受如此的“待遇”,此前他所引用的觀點大多來自西方學者。
又一個能夠說明中國青年學者的意見受到重視的例子,是在2017年9月的東盟市長論壇上,該論壇吸引了數百名東盟國家的市長參加,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先生也受邀參加並發表主旨演講。作爲另一名主旨嘉賓,我在論壇上詳細介紹了“一帶一路”下東盟國家如何發展智慧城市,以及中國企業在智慧城市的技術上已領先西方國家企業的情況。我演講結束之後,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先生主動上前和我交換名片,除了向我詢問有關智慧城市的詳細資料之外,還當面邀請我前往泰國清邁作調研,考察清邁是否也能夠發展智慧城市。
不僅中國青年學者受到國際的重視,中國的高校“一帶一路”研究機構也受到國際的重視。例如,在2019年的7月,我收到來自哈佛大學的一名美國女學生信息,這位女同學向我詢問,能不能來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工作,因爲她希望進一步了解“一帶一路”和學好中文,以便可以更了解中國,如果我同意的話,女同學可以在哈佛大學間隔年(Gap Year)一年,從哈佛大學到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做研究 ,一年後再回哈佛大學繼續學業。
上述有關中國青年學者、研究機構愈來愈受外國重視的事例還有很多,我想,之所以受到重視固然是與青年學者的學術背景和影響力相關,但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確實能夠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因此,中國青年學者才受到各國的重視。
可以說,強大的祖國,已經成爲中國青年學者最大的後盾。未來在這個最大的後盾之下,相信中國的青年學者們也將繼續推動世界各國在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更多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通過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智慧,再加上沿線各國的智慧和努力,以無處不在的經濟合作模式,推動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