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迎來建校一百周年的紀念日,作爲該校創辦者“華僑領袖”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在校慶大會上致辭,追憶祖父當年的選擇。
視頻加載中…
白手起家成“橡膠大王” 回鄉捐資興學
1874年,陳嘉庚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也就是今天的廈門市集美區。1890年,16歲的陳嘉庚告別家鄉,只身下南洋投奔在新加坡開設米店的父親,憑借著誠實守信以及敏銳的商業頭腦,陳嘉庚用20年時間成爲南洋最大的橡膠生産和制造商,名副其實的東南亞華僑巨富。1910年春,陳嘉庚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陳嘉庚開始在家鄉興辦教育,他出資創辦了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師範在內的十多家學校,這些學校統稱“集美學校”。
陳立人:南洋百分之九十多的老外都會識字、讀書看報,我們中國人過去有些好吃懶做,有些變成賭徒瘾君子,很多不認識字,怎麽改變?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學校讀書,知書達禮。
記者: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是最需要工夫的,從幼兒園開始打造教育體系把它打牢,這是一個多大的工程?
陳立人:一個非常難的工程,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天天慢慢摸索,一針一線慢慢縫制好,一步一步把路走好。
既爲國家強盛之未來,也爲家鄉學子之教育完整,陳嘉庚決意要在一片荒蕪中開辟一所大學。1919年,他從新加坡回到祖國,要爲家鄉建一所大學,他承諾將爲此捐資400萬洋銀,其中當年捐出100萬作爲廈大的籌辦費用,另外300萬分12年付完,作爲廈大日後運行的日常費用。當時一戶普通的五口之家維持基本生活的開銷一個月大概只要兩三元,這400萬洋銀,無疑是一筆巨資,這也是陳嘉庚的全部實有資産。
記者:1919年那段時間很動蕩,400萬銀元是全部家當了,他爲什麽不自己留著,而是把這些錢全投回來?
陳立人:他認爲時機已經成熟了,所以外人跟他說他都不會聽,就想一定把事情做好。我爺爺想,如果我不建這個大學,這些小朋友念完中學是不是每人都有錢往北去念大學?他當年就撐著一支拐杖,後面跟著六七個人天天那麽走,一點一點講我要建一棟什麽樣的樓,從這裏到那裏中間要放多少根柱子,你給我在這裏做一個樓梯上去,就這麽做。
曆經3年艱難的建設,1921年廈門大學終于建成,這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
“吃稀粥 佐以花生仁” 舉債維持集美和廈大
廈門大學建成後,魯迅、林語堂、顧颉剛、孫伏園等著名學者紛紛南下到廈大任教,甚至有人開玩笑地說,“半個北大”都來了廈門,廈大朝著陳嘉庚所預期的方向發展。然而,20世紀30年代世界動蕩,陳嘉庚在國外的生意遭受重創。生意收縮,入不敷出,陳嘉庚不得不靠舉債來維持集美學校與廈門大學的運行。親友曾勸他,削減彙給廈大的經費,但他卻說:“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過日子,何必爲此擔心”。到二戰前夕,生意愈加蕭條,陳嘉庚開始爲教育而變賣家産。
陳立人:爺爺住的房子邊上有兩棟,一棟給我爸爸,另一棟給我叔叔,後來生意箫條的時候全部都賣了,除了還債,爺爺把所有的錢都寄回來用作學校開支,擔子很重。
1937年5月,在獨立支撐了16年後,陳嘉庚已經再無財力支持廈門大學的運行,他致電時任福建省省主席的陳儀和教育部部長王世傑,沒有提到任何的回報,只是反複強調辦好廈大的重要性,就這樣,他將付諸自己半生心血的廈門大學,無償捐給國民政府,改爲國立廈門大學。
抗日救亡 堅信“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將廈門大學捐贈給國民政府之後,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陳嘉庚義無反顧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之中,他領導南洋華僑,爲祖國抗戰募集巨款,甚至在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爲前線供應藥品。
陳立人:我覺得爺爺是一個相當頑強的人,他認爲這件事情比大學還要重要,是爲了整個中國,甚至是延伸到爲了東南亞的所有中國人。他自己主動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按照他的想法,“如果我不一馬當先,誰會跟著上?”
記者:他就想盡辦法幫助這個國家解決問題?
陳立人:對,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包括移民到東南亞的都是一家人,都希望爲國家付出多一點力量幫助國人。
滇緬公路是當時向國內運送物資的唯一通道,但能夠修理汽車的機工不足,影響了運輸的效率,陳嘉庚在南洋舉行巡回集會,親自登台發表動員演講,到1939年共有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響應號召,冒著槍林彈雨駕駛汽車將來自全世界的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送入國內。1940年,陳嘉庚還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親臨重慶抗戰前線進行慰問。也就是這次重慶之行,讓陳嘉庚看到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國民黨政府的官員卻在重慶過著腐敗、奢靡的生活。懷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深切憂慮,他沖破重重阻力去了延安。
陳立人:他見了蔣介石以後,一直說我要去探望一下毛澤東,國民黨就說你去那邊很辛苦的,就想阻攔他不要他過去,但爺爺是一個非常堅決的人,說我一定要過去看,我才能夠做出一個比較,哪方面比較好。後來爺爺到了延安跟毛主席一起吃晚飯,有一個小兵拿了一封電報給毛主席,毛主席就問那個小兵吃過晚飯沒有,小兵說沒有,然後毛主席就留小兵一起吃晚飯,就這一個舉動打動了我爺爺。他覺得共産黨這邊,毛主席帶頭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就堅定了要留在這邊。
穿著縫縫補補 向子女募捐 他是“摳門”爺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國慶慶典中,75歲的陳嘉庚登上天安門城樓。自此之後,他致力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再也沒有離開祖國,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等職務。上世紀五十年代,陳嘉庚回到家鄉,親自主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的修複和擴建工程。
晚年生活,陳嘉庚更加節儉,他給自己立了要求,每月的生活費不超過15元,其他的全部捐出。陳嘉庚不在乎物質的享受,自己的衣服、鞋子,包括使用的雨傘,都要打上補丁一直用。除了自己省吃儉用之外,陳嘉庚經常還向自己的子女募捐,陳立人仍記得當時的情景。
陳立人:五十年代這裏經過一個很大的台風,爺爺就寫信回去給我爸和姑姑,跟他們要錢維修。當時收到信後,我們全家就開會,就討論錢怎麽彙過去,當時彙錢不是容易的事。
1961年8月12日,87歲的陳嘉庚在北京病逝。臨終前,他將自己最後的300多萬財産,全部捐爲集美學校的校産。據不完全統計,他總共捐出了近一億美元的錢款和物資,用于資助祖國的教育發展。直到今天,“嘉庚精神”仍是一面旗幟,激勵全世界的中華兒女,愛國報國、生生不息。他用腳步丈量過的廈門大學則是中國公認的最美大學。
制片人丨張士峰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黃瑛
編導丨王惠東
責編丨王楓
編輯丨張宏飛 黎佳易
攝像丨王忠仁 劉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