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探路先行的守變之道
在産業變局中構築“蘇州高地”
工作人員在蘇州富強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作業(10月26日攝)。本報記者韓瑜慶攝
寒山寺的鍾聲悠揚千年,鍾聲裏的蘇州青春依然。GDP從1978年全國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第6位,比肩“北上廣深渝”,領跑全國地級市,千年古城煥發生機有何奧秘?
産業是城市之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外向型經濟蓬勃興起,創新型經濟風生水起……改革開放40多年來,蘇州穩居中國城市制造業三甲,成爲擁有3家世界500強、16萬家工業企業、覆蓋35個工業大類的“世界工廠”。
針對有些地方“一哄而上”演變成“千城一面”,再到“一地雞毛”的産業困局,蘇州識變求變、守中開新,在全球産業大變局中壘築“蘇州高地”。
在堅守中精進:從“一滴油”到“一根絲”
以一個主業爲起點,以技術研發和資源整合爲“利器”,沿著産業鏈不斷布局升級
“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爲業。男勤女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明末馮夢龍《醒世恒言》中古鎮盛澤的繁榮延續至今。500年前,盛澤以“水鄉成一市,羅绮走中原”蜚聲于世;如今,這個地處江蘇省最南端的小鎮走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引人側目。
1992年,27歲的蘇州吳江盛澤鎮青年缪漢根,接手不足百人的村辦砂洗廠,這便是今年新晉世界500強盛虹集團的前身。
28年來,從印染起家的盛虹集團,一步一個腳印,不斷上拓下延,從進軍特殊纖維,再到更上遊的石化、煉化,直至構建出一條新型高端紡織的完整産業鏈,成長爲一家以石化、紡織、能源爲主業的創新型高科技産業集團。
缪漢根並非盛澤鎮上的唯一傳奇。實現“一滴油”到“一根絲”全産業鏈運營,比缪漢根小幾歲的陳建華和恒力集團還要早一些。創業20多年來,分別從印染廠和織造廠起步而“殊途同歸”的這兩位同鄉,更爲一致的是對實體經濟的堅守和經久不息的精進。
吳江化纖織造廠老廠前照壁上,“團結拼搏,艱苦奮鬥”8個大字至今激勵著恒力集團員工,這是陳建華1994年辦廠時就定下來的企業信條。
近些年,爲打破國外對PX和PTA兩種原料的壟斷,恒力集團響應國家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在大連長興島建起全球産能最大的PTA生産基地和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完成了全産業鏈業務體系構築。2017年,恒力集團首入世界500強榜單時列268位,今年排名提升到107位。
“一根絲”上的精進同樣令人驚歎。走進盛虹集團超細纖維生産車間,技術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這樣一個細節:通過技術攻堅,盛虹集團將拉伸變形絲做到了國際公認極限細度的一半以下。細度突破背後,是企業對技術進步的孜孜以求。正是依靠過硬的技術能力和極致追求,盛虹集團開創了由民營企業牽頭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先河。
依水而生的城市,涵養了蘇州人“上善若水”的秉性。以一個主業爲起點,以技術研發和資源整合爲“利器”,沿著産業鏈不斷布局升級,展現了蘇州企業家紮根實業、精益求精的境界和追求。
40多年前,鎮辦軋花廠鉗工沈文榮帶領23名青工,克服“一無設備,二無圖紙,三無人才”的窘境,辦起一家小到不能再小的軋鋼廠,日後名震全球鋼鐵界的沙鋼集團由此發端。
塑料廠、五金廠、鋼鐵廠……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蘇南農村一批“泥腿子”的創業夢想如點點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1983年,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蘇南模式”,以此命名蘇南許多鄉鎮的工業化之路。
20世紀80年代起,利用對外開放契機,蘇州鄉鎮企業以年均30%的産值增速,創造了占工業産值三分之二的輝煌成績。1992年公布的全國工業産值超百億縣(市)中,江蘇共有9個,蘇州占了6個。
20世紀90年代初,蘇州掀起了以招商引資爲主要手段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高潮,以不到全國0.1%的土地,實現了全國10%的進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出口額連續十年位居全國第三位。近年來,蘇州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從高速發展階段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時代在變,視野要變,但不變的是蘇州人骨子裏的那份堅守和精進。
“未來沙鋼優特産品的比重將上升到60%-70%,還要做到勞動生産率最高,人均産鋼量要進入全國乃至世界第一方陣。”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定下了這樣的目標:做精做強,以産品結構優化更好服務中國市場、服務世界經濟。今年,沙鋼已連續12年跻身世界500強。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始終把制造業作爲“強市之基”,大力推動“蘇州制造”走在國內前列,成爲我國産業體系最爲完備的城市之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三位。
不僅總量規模大,蘇州也具備了中國制造業優勢的典型特征。比如,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産業、裝備制造業等爲主,冶金、紡織、化工等爲補充的産業發展體系;形成了新型顯示、高端裝備、軟件和集成電路等10個千億級制造業集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産業。
在傳承中開新:宋錦“複活”與光纖“出海”
正是靠這種矢志爭第一、創唯一的實幹精神,蘇州實現“農轉公”“內轉外”“量轉質”三大跨越
蘇州古城北隅,北塔報恩寺旁的蘇州絲綢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絲綢專題博物館。這裏記載著絲綢之府的輝煌曆史,也見證了蘇州的傳承和開新。
博物館創始人是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起源于12世紀的蘇州宋錦,與南京雲錦、成都蜀錦合稱中國三大名錦。近代以來,受現代工業、多年戰亂等沖擊,傳統宋錦一度衰落,制作技藝幾乎失傳。錢小萍帶領科研小組嘔心瀝血數十年,終于成功複制出宋錦。
2012年,鼎盛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從報紙上看到錢小萍呼籲保護宋錦的文章,決心複蘇宋錦工藝,冒著失敗風險改造數碼大提花劍杆機。幾個月後,宋錦第一次從轟鳴的織造機上獲得新生:過去靠手工每人每天只能織幾厘米,現在日均可織25米。
“複活”的宋錦以全新姿態驚豔世界。2014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歡迎晚宴上,與會領導人及配偶所穿的“新中裝”,讓宋錦強勢回歸公衆視野。將千年工藝與現代需求結合,吳建華創立“上久楷”宋錦品牌,還推出箱包、家紡、圍巾等産品,讓宋錦從陽春白雪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傳承技藝,也傳承精神;創新技術,也開創新局。
上世紀80年代初,從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起步,崔根良帶領亨通集團轉戰電纜光纜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到1995年,通信電纜産銷量躍居全國第一,光纜跻身國內前5名。2003年亨通光電上市,崔根良又提出自己生産光纖,而當時光纖的技術、市場與價格都控制在外國企業手中。
細如發絲的光纖,凝聚了諸多尖端技術,要想突破,難上加難。通過購買國外光纖拉絲設備,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技術團隊夜以繼日改造裝備、更換材料、調整參數,經過近兩年攻堅終達世界先進水平。
此後,走上自主創新之路的亨通捷報頻傳:攻克國內空白的光纖預制棒技術,開發具有顛覆性技術的新一代綠色光棒,超高速、超大容量、超低損耗特種光纖入圍國家“工業強基工程”,成爲大國重器……
“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2013年,亨通集團響亮提出口號,大踏步走向世界。目前,已創建10家海外産業基地,70%布局在“一帶一路”沿線,業務覆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亨通陸續承擔數十個全球海洋通信工程,目前正在投資建設全長超1.1萬公裏、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海洋通信項目。
光纖“出海”見證亨通固本開新的抱負。“必須以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參與全球競爭,才能在未來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崔根良說。
形勢在變,格局要變,但不變的是蘇州人傳承與開新的擔當使命。
駐足金雞湖畔,蘇州新地標“東方之門”如同一扇時光之門。西邊是“人家盡枕河”的千年姑蘇城;東邊是高樓叠起的蘇州工業園區。
金雞湖水面7.4平方公裏,26年前還在養殖魚蝦。中國和新加坡在周邊27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合作創辦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爲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範區,打造了國際合作的成功典範。
20年多來,蘇州工業園區在産業、科技、金融、治理等領域大膽探索,創造了諸多全國“唯一”和全國“第一”,形成了“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爲基本內涵的園區經驗,近年包攬了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考核評價“四連冠”。
與金雞湖連通的獨墅湖,在蘇州已成爲科教新城的代名詞。湖畔的科教區,有中科院納米所、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等衆多國內外科研機構和西交利物浦等院校聚集,一大批新興企業如雨後春筍。截至目前,蘇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00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僅次于京滬,達到18家。
蘇州的陽澄湖大閘蟹聞名遐迩,蘇州人敢闖敢幹、首吃“螃蟹”的精神一以貫之。
改革開放以來,這裏先後創辦全國第一個自辦工業小區、第一個與國外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在一系列“第一”的基礎上,又承擔了45項國家級改革試點的先行先試。
“蘇州過後無艇搭。”正是靠這種矢志爭第一、創唯一的實幹精神,蘇州實現“農轉公”“內轉外”“量轉質”三大跨越,書寫經濟社會發展最濃墨重彩的華章。
蘇州自然資源匮乏,如今以全國0.09%的土地,創造了全國2.1%的地區生産總值、2.4%的稅收和7.7%的進出口總額。
擅謀劃有預見:兩個“萬億産業”備受矚目
“就像種樹一樣,超前謀劃、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續推進”
在蘇州工業園區,行色匆匆的生物醫藥領域探索者,喜歡將他們辦公的地方稱爲“B村”。這一稱呼,來自生物醫藥産業園的英文名BioBAY。
2011年,47歲的海歸博士俞德超來到“B村”,開始他的第N次創業,信達生物由此誕生。此前,他和團隊成功研發出世界級治療鼻咽癌的新藥,這次他盯上了PD1。這是治療癌症的一類新靶向藥,通過激發人體免疫系統識別“查殺”腫瘤細胞。
2019年,信達PD1新藥上市,並成爲第一款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該類新藥,當年公司實現銷售額10億元。如今,信達生物已成爲中國擁有單抗藥品上市數量最多的制藥企業,同時也是全球曆史上唯一創辦9年即有4個單抗産品上市的藥企。
“與傳統生産型企業不同,研發型生物醫藥企業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一旦取得關鍵技術突破,往往是爆發式增長。”蘇州市生物醫藥産業創新中心主任虞吉強說。
百濟神州把國産抗癌新藥賣到美國市場,再鼎醫藥研發出本土首款卵巢癌創新藥,豪森藥業研發的新藥爲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提供新選擇……由長期蟄伏到一朝蛻變,蘇州一批初創型生物醫藥企業正步入“收獲期”。
觀察一個城市的經濟,繞不開其主導産業。在蘇州,有兩個“萬億産業”備受矚目。
一個是電子信息産業。30年前,蘇州踏准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把電子信息産業打造成第一支柱産業,2018年産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的30.9%。時至今日,電子信息産業仍在釋放深度發展的紅利。
另一個便是瞄准萬億級培育發展的生物醫藥産業。今年,蘇州把生物醫藥確定爲“一號産業”,響亮提出傾力打造世界級産業地標,到2030年力爭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萬家,産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支撐蘇州未來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
超前謀劃,源于深刻的憂患意識和素來秉承的超前布局。
早在10多年前,蘇州就意識到,依托國際代工模式發展起來的工業盡管總量很大,但對本地經濟貢獻度和長期拉動有限。如某品牌鼠標在國際上的售價約40美元/個,但作爲最大生産制造基地的蘇州只能獲得3美元/個的利潤。在此背景下,需求剛性、利潤高、市場巨大且不受行業周期影響的生物醫藥,成爲蘇州工業經濟結構優化的重點産業之一。
“就像種樹一樣,超前謀劃、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續推進。”蘇州大學教授方世南這樣評價蘇州的産業布局和轉型升級。
超前謀劃,更基于對科技、産業發展規律的洞悉和良好的産業生態。14年前“B村”剛成立時,約100公裏外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發展十幾年,有大量國內外頂級藥企入駐。因此,蘇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差異化路線,瞄准生物高科技初創公司或剛起步的公司,專注孵化創新創業企業。
2008年,在美國求學工作了近20年的童友之回國創業,次年創立開拓藥業,在蘇州工業園區逐步發展壯大。
談起當時的情景,童友之仍不勝感慨:“海歸創業者回國,最擔心的啓動資金、融資問題、住房問題蘇州都給解決,讓我們能靜下心來做科研。”
今年5月,開拓藥業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如今,蘇州的各類公共服務平台已覆蓋孵化、加速、成長等企業生命全周期。
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從零起步14年的發展成效,反映了當地謀劃産業的預見能力。從開始布局到2019年底,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年增長超過20%。11月3日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在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2020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蘇州工業園區蟬聯産業競爭力第一。
有人這樣形容這裏的發展態勢:如一鍋正處于沸騰臨界點的水,鍋底開始冒出一個個小水泡,過一段時間便會咕嘟咕嘟地沸騰起來。
生物醫藥産業鎖定萬億級目標外,人工智能、納米、集成電路……蘇州正在精心培育這些新興産業,每一個都是關系未來的重量級選手。蘇州電子信息産業也在優化結構,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
識變局求破局:“蘇州碼子”踏“雲”而上
蘇州累計獲得國家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8個,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
姑蘇區的新“網紅打卡地”雙塔市集熱鬧異常,LOGO也很特別——包含了一種叫作“蘇州碼子”的符號。
這一誕生于南宋時期的早期民間“商業數字”,脫胎于中國文化曆史上的算籌,曾被廣泛運用于老百姓的生活,是阿拉伯數字在我國廣泛使用前的一種簡便、快捷的記錄數碼,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
“蘇州碼子”可以說是古代生産性服務業的一種雛形。這段生動的史實表明,生産性服務業誕生于制造業、服務于制造業,離生産最近的地方往往最能催生發達的生産性服務業。蘇州擁有17萬家工業企業、覆蓋35個工業大類、涉及489個小類,正是這樣的地方。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孕育興起,全球産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加速了産業分工的重構和産業形態的叠代,一大批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競爭更是空前激烈。
1989年,柯達公司把IT部門賣給了IBM,開創了巨型公司IT部門外包的先河。後來,IBM的外包業務從0增長至現在的200億美元規模,成爲全球最大的外包公司,體現出生産性服務業的專業化、外包化,已成爲重要趨勢。美、德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均把生産性服務業作爲制造業發展的支撐力量。
賦能制造業突破“天花板”,蘇州今年提出打造“生産性服務業標杆城市”,高規格系統布局生産性服務業,發布系列政策舉措,重點扶持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九大生産性服務業企業。
作爲生産性服務業的一部分,工業互聯網讓人類組織物質資料生産的方式發生顛覆性轉變,蘇州鮮明喊出“工業互聯網看蘇州”,並致力爭創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
這是蘇州的第一個踏“雲”而上。目前,蘇州累計獲得國家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8個,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蘇州承建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創新體驗中心爲7家國家級中心之一。
第二個踏“雲”而上是産業鏈全球合作雲對接。産業鏈安全穩定是提升經濟抗風險能力的關鍵。5月,蘇州在全國率先開展産業鏈雲對接,圍繞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5條千億級産業鏈,發布“産業鏈全球合作對接圖”,催生近4000億元投資項目和合作訂單。
“這是以産業鏈協同合作對沖全球産業變局的新舉措。”蘇州市工信局局長蔡劍峰表示,蘇州針對産業鏈薄弱環節招引關鍵企業,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橫向聯合、縱向整合上下遊,目標是讓産業鏈一通到底、強而有力。
築鏈延鏈,更需創新破局、開放賦能。在蘇州工業園區,規劃總投資200億元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于年中挂牌,力求突破一批前沿戰略技術,向“卡脖子”說不。當地還持續吸引海外研發機構、跨國公司等設立全球或區域性研發中心,並推出三年滾動支持千家創新型企業等政策。
開放,成就了今天的蘇州,決定著蘇州的未來。面對全球産業鏈重構大變局,今年一開年,擁有1.7萬家外資企業的蘇州提出“開放再出發”,陸續發布多張“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産業鏈全球合作對接圖”正是其延續。
通過“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世界500強日本三菱重工集團了解到“中日協同創新之路投資考察線路”,最終將三菱重工中日能源科技創新中心落戶蘇州相城區。
據蘇州商務局統計,今年1至8月,蘇州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達127.3%,創改革開放以來新高。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表示,蘇州要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勁頭,始終扛起“探路先行”的責任,在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等方面探索更多經驗。
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點,踏“雲”而上的蘇州,正在更高“坐標系”中謀劃未來,以“等不起”的使命感、“坐不住”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在世界産業變局中構築“蘇州高地”。(記者劉亢、陳剛)
責任編輯: 徐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