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杭倫
衆所周知,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衆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流播海外,如果要考察隋唐文化傳承,可以去日本京都。如果要考察民間民俗文化傳承,那就一定要去東南亞。那麽,在新、馬地區有哪些道教民間文化遺迹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曆史符號”呢?或者說,如果從新加坡登陸,再進入馬來西亞,由南向北,有哪些著名的曆史遺留的著名廟宇可以考察呢?就我的實地觀察考證,至少可以認定五大曆史符號,並且可以精選出五副對聯來加以概括描述。請述如下:
一 新加坡天福宮
圖一 新加坡天福宮
坐落于新加坡直落亞逸街158號的天福宮是一座祀奉媽祖的廟宇,修建于清道光四十年(1840),清光緒皇帝三十三年(1907)爲此廟禦賜牌匾“波靖南溟”,與正殿媽祖神像上方的牌匾“神昭海表”互相輝映。媽祖像兩旁有一副對聯寫道:
惟神拯航海千百國生靈,廟宇宏開,藉與三山聯舊雨;
此地爲涉洋第一重沖要,帆樯穩渡,又來萬裏拜慈雲。
上聯說媽祖是海神,保佑航海者平安;修建媽祖廟,是爲了讓媽祖與傳說中的蓬萊、瀛州、方丈等海上三座仙山上的神祇暢敘老友情誼。下聯說新加坡是航海者從中國涉洋跨海登岸的第一口岸,在新加坡開埠初期,南來的華人,因所乘船就停泊在天福宮前不遠處,都會到宮內拜祀,答謝媽祖的庇佑之恩。爲媽祖建廟,答謝神恩,早在明成祖朱棣命鄭和下西洋時,已成慣例。朱棣《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寫道,他常“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飓風黑雨,晦冥黯悿,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嶽,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乃有神人飄飄雲際,隱顯揮霍,下上左右,乍有忽無,以妥以侑;旋有紅光,如日煜煜流動,飛來舟中,凝輝騰耀,偏燭諸舟,熇熇有聲;已而煙消霾霁,風浪帖息,海波澄鏡,萬裏壹碧,龍魚遁藏,百怪潛匿,張帆蕩舻,悠然順適,倏忽千裏,雲駛星疾。鹹曰:‘此天妃神顯靈,應默加佑相。’歸日以聞,朕嘉乃績,特加封號曰‘護國庇民妙靈臨應弘仁普濟天妃’,建廟于都城之外,龍江之上,祀神報贶。” 這篇碑文描寫媽祖保佑航海者的情景非常生動,應證新、馬兩地所建媽祖廟,其來有自。
二 新山柔佛古廟和廣肇會館
圖二 柔佛古廟
從新加坡經過柔佛海峽,進入馬來西亞,就到達亞洲大陸的最南端柔佛州新山市。如果要了解柔佛開發的曆史,可以去考察新山柔佛古廟和廣肇會館。座落在柔佛新山直律街的柔佛古廟具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曆史,該廟背山面海,居高臨下,雄視新山市區。柔佛古廟雖然沒有碑記可考其創建年份,但廟中現存有兩件文物,一件匾額署“同治庚午”(1870年),另一口古鍾上刻有“同治乙亥年”(1875年)字樣,證明柔佛古廟最少有一百廿六年的曆史。廟中供奉五位道教神明:趙大元帥(海南幫)、華光大帝(廣州幫)、感天大帝(客家幫)、洪天大帝(福建幫)、元(玄)天上帝(潮州幫)。柔佛古廟供奉的五大神明的來源,除了福建幫供奉的洪天大帝之外,其他四位都有中華傳統道教神明譜系依據,而洪天大帝據信是新馬本土創立的神明。柔佛古廟何以集中供奉五幫的主神?這有一個從“獨尊義興”到“五幫共和”的故事。早期開發柔佛新山的華人按照地域結成五大幫派:福建幫、廣州幫、海南幫、客家幫、潮州幫。各幫派之間,常有利益上的爭執,出頭者衆多,難以管轄。當時的柔佛王與英國殖民統治者商定,實行“以華制華”的策略,提出“獨尊義興”的方案。新山開埠的華人以潮州人陳開順率領的義興公司爲老大,“獨尊義興”使潮州幫義興公司獲得柔佛王與英國殖民統治者承認的唯一合法組織的地位。陳開順明白“衆人持柴火焰高”的道理,他並沒有一幫獨大而排斥其它,而是聯絡其它四個幫派,五幫一起修建柔佛古廟,把五幫崇拜的神祇都請進柔佛古廟一起供奉,從而實現了從“獨尊義興”到“五幫共和”的傳奇。由于“五幫共和”,柔佛新山的開發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爲了傳承“五幫共和”的傳統,一百多年以來,新山的華人社會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舉辦柔佛古廟遊神活動,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衆神回銮之後,新山人的年才算過完,從而踏出新歲生活的第一步。百年廟會充滿鄉土激情,年複一年牽動一代代新山人的節慶節奏,成爲新山人記憶年輪中鼓樂喧鬧、色彩缤紛的新年華章。
新山廣肇會館
新山廣肇會館成立于1878年(清光緒四年),由新山開埠先賢著名港主企業家黃亞福先生發起,聯同廣州、肇慶兩屬熱心人士所創辦,連絡桑梓情感及維護同鄉權益,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曆史。新山的廣肇會館原在明裏南街與兆真街的交界處,于1906年爲了擴建而搬遷到位于兆南街的兩間店鋪。爲了提供教學場所,1911年,廣肇會館便在館裏設立了一間育才學堂,負責當地華人的教育,直到1913年柔佛寬柔學校正式成立才告一段落。會館門框有一副廣肇文化名人董紀庚題寫的對聯:
圖三 新山廣肇會館 |
廣我王風光上國
肇茲華宇鎮南荒
此對聯大氣凜然,體現了明朝以來的宗藩政策。上聯說,華人南來的目的是爲了推廣柔佛王朝的風範,並爲祖國增光;下聯說,創建會館這樣華麗的殿宇是爲了震懾亞洲南端這塊荒蕪土地。有人擔心影響在地民族感情,拍照時往往有意無意掩蓋住此聯的下三字。其實,曆史就是曆史,當時的柔佛新山就是一片荒野,正是在柔佛王的邀請下,華人港主帶領華人勞工開辟了這片沃土,所以,柔佛蘇丹依布拉欣就說,華人不是外來者,他們是柔佛新山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三 馬六甲青雲亭
圖四 青雲亭李爲經畫像
從新山沿著南北大道北上,經過兩三小時的車程,就到了馬六甲,那是明朝封定,鄭和下西洋駐守的滿剌加王朝所在地。若要參訪馬來西亞曆史最悠久的古廟,那就非青雲亭莫屬了。青雲亭座落于馬六甲區的廟堂街,主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爲關帝和天後聖母神座。青雲亭得名是取平步青雲之意,廟堂文化是崇奉釋道二教。青雲亭由馬六甲第一任華人甲必丹(官方委任華僑首領)鄭芳揚與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爲經發起建設。其具體創建日期,據《敬修青雲亭序》雲:“粵稽我亭,自明季間鄭、李二公南行,懸車于斯,德尊望重,爲世所欽,上人推爲民牧。于龍飛癸醜歲,始建此亭。” 癸醜歲爲1673年,即清康熙十二年。
青雲亭李爲經畫像兩側有一副對聯:
鄭播經緯,知百世之功勛有自;
李傳政刑,定千年之德業無疆。
上聯贊美馬六甲首任甲必丹鄭芳揚定下馬六甲華人社會的總體規劃,爲百年樹人定下宏偉規範。下聯贊美馬六甲次任甲必丹李爲經爲華人社會傳播政綱法典,可傳播千年,影響既深且遠。鄭芳揚(1572—1617),原籍福建漳州,明末到南洋經商,被荷蘭殖民統治者委任爲馬六甲第一任甲必丹。李爲經(1614—1685)字宏論,別號君常,同安縣嘉禾裏(今廈門)人。明末到馬六甲經商,被委任爲第二任甲必丹。在任期間,購鄭和三寶山作爲華人義墳地,居功甚偉。卒後葬馬六甲今唐布郎山之東。這幅對聯的作者薛文舟(1793~1847年),又名薛佛記,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父親薛中衍,于清乾隆間到馬六甲謀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薛文舟出生于馬六甲(今屬馬來西亞)。他從小隨父學習經營,善于理財。道光初,新加坡剛開設商埠,薛佛記就與一批華人到新加坡從事商業經營,在新加坡購置7大塊土地,成爲新加坡華籍最大富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後,薛文舟回到馬六甲,榮任青雲亭亭主,成爲馬六甲華人社會的最高首領。
四 吉隆坡陳氏書院
圖五 陳氏書院
離開馬六甲繼續北上,車行到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在繁華的大都會,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中穿行,走到茨廠街街尾,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一座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古建築,那就是陳氏書院了。
陳氏書院始建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精雕細刻,經曆十年光景才完全落成,所以大殿中牌匾署光緒三十四年(1908)字樣。陳氏書院的建築風格主要仿照1894年完成興建的廣州西關陳氏書院,揉合家廟、會館和義學的功能,特別是屋脊上琳琅滿目的人物陶塑,出自佛山石灣著名工匠吳奇玉的手筆,與槟城的五福書院遙相呼應。書院的正庭德星堂主龛位供奉太始祖舜帝重華公,始祖陳胡滿公及開漳聖王陳元光公的聖像,庭前石柱上有一副古雅的對聯:
數典未應忘祖德
克繩端要賴孫賢
上聯的“數典”,指回顧過去的典章、曆史。有一個成語叫做數典忘祖,謂回顧過去的典章曆史時,卻忘掉自己的祖先。語本《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上聯便是對“數典忘祖”成語的反其意而用之。意謂陳氏先人爲後輩鋪下基業,後人應當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根本。下聯的“克繩”,語本《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比喻後輩能夠繼承祖先的功業。《幼學瓊林》卷二:“克繩祖武,是稱象賢之孫。”意謂陳氏後人能夠發揚賢惠的品德。參訪陳氏書院,既可領略嶺南建築的美觀,又受到不忘祖德的教育,豈不美哉!
陳氏祀奉的祖先有一位是開漳聖王陳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聰穎好學,博通經史,十三歲領鄉薦第一。唐總章二年隨父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平定閩粵邊陲騷亂。父卒之後,陳元光率領父屬舊部,請求朝廷新開漳州,從此治理漳州二十五載,使得原本荒蠻落後的閩粵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漳州屬境逐漸擺脫戰爭狀態,傾向和平。整個地區從北面的泉州、興化,到南面的潮(州)惠(州),西面到汀州、贛州,東面到海上諸島嶼,方圓數千裏無烽火之舉,無捊鼓之聲,出現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陳元光卒後,先天元年,武則天賜其“忠毅文惠”謚號。開漳聖王廟從漳州擴展到東南亞,並且兩年一屆舉辦開漳聖王國際聯誼大會。首屆的國際開漳聖王文化聯誼大會于2006年10月在新加坡舉辦,第二屆于2008年在台灣宜蘭隆重舉行,第三屆于2010年6月在中國福建漳州雲霄舉行,第四屆于2012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馬來西亞槟城舉行,第五屆于2014年在泰國曼谷舉行,第六屆于2016年在台灣台中啓興宮舉行,第七屆于2018年12月在柬埔寨仰光舉行。陳元光卒後,由人成神,由陳氏宗親會會館主持的紀念擴展到宗教廟宇的祭祀活動,方興未艾。
五 槟城海珠嶼大伯公廟
圖六 大伯公廟對聯
土地公、大伯公、拿督公祭祀,是三位一體的馬來半島福德正神崇拜。槟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溯源,並不是出自土地公轉世,而是出自槟城先民對華人開山先賢張理的神明崇拜。張理,其墓在廟側,墓碑上刻有“開山地主張公”字樣。按廟內重修石碑記述和廟前告示簡介,廟始建于1799年(清朝嘉慶四年),即是槟城開辟後13年。光緒十八年(1893)任清朝駐槟榔嶼副領事張弼士(1841-1916)代槟榔嶼華人向大清皇朝請封的開墾槟城的先賢神明張理爲大伯公,從此香火鼎盛,如今更成爲旅遊熱點。我去采訪時,正好遇到全廟整修,于是只能拍下沾上水泥的對聯照片:
我公真世界畸人,當年蓑笠南來,剪棘披榛,亟爲殖民謀得地;
此處是亞歐航路,今日風濤西緊,持危定險,藉誰伸手挽狂瀾?
對聯上題“大清宣統元年己酉歲仲秋月谷旦重修”,下屬“沐恩惠州、嘉應、大埔、永定、增城五屬同奉”。上聯說,大伯公張理真是世界上奇特之人,當年披著蓑衣戴著鬥笠南來,不僅帶頭披荊斬棘,開辟建設槟榔嶼,而且爲墾殖的勞工居民(“殖民”)爭取土地的權益。下聯說,槟城位于馬六甲海峽北端,是亞歐航路的必經之地,在當前風濤西緊(西風壓倒東風)之時,華人希望大伯公神明能夠暗中庇佑,挽狂瀾于既倒,從而保持住華族政治經濟文化在這方土地上應有的地位。這幅對聯中的“此處是亞歐航路”,鐵證如山,證明槟城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
結語
從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由南向北一路前行,可以見識到衆多海上絲綢之路的道教曆史遺留勝迹,其中可以新加坡天福宮、柔佛新山柔佛古廟/廣肇會館、馬六甲青雲亭、吉隆坡陳氏書院、槟城海珠嶼大伯公廟爲五大代表,這些遺迹中留存的對聯,或宣揚媽祖的功勛、或宣揚華人開辟者的功績,或贊美華人首領的業績,或彰顯由中華大地擴展到東南亞的先賢崇拜,它們是今天的“一帶一路”可以借鑒的曆史符號,“相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曆史符號留下的文化光環一定會在今人“一帶一路”的實踐中發揚光大,並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景點上連接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