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
10月18日下午,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屆論壇聚焦于“中國共産黨·中國·世界”,爲期兩天,來自全球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20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會。
在全體大會上,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發表主旨演講,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致辭。蔣建國指出,希望全世界中國學研究者從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基本事實出發,讓中國學跟上中國前進的腳步,爲建設更加美好世界作出積極貢獻。龔正指出,希望國際學術界透過上海這個重要窗口,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中國。
會上公布了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名單,英國劍橋大學榮休教授魯惟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榮休教授周錫瑞和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三位學者獲獎並分別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葉嘉瑩表示對獲得該獎項十分榮幸,認爲中西文化的交流、結合和發展十分重要。
多次參會的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向觀察者網表示,世界中國學論壇已經舉辦九屆了,有些學者對中國的理解是有變化的,但還沒能影響到西方主流媒體。目前,由于對于中國成功感到害怕,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的話語圍剿比之前還要厲害。
張維爲認爲,學者的觀點影響到主流媒體、主流智庫需要時間,而且還需要整個力量的變化。
塞爾維亞前總統鮑裏斯·塔迪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靈桂,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兼執行局主任張曉強,俄羅斯政府前副總理希爾蓋·沙赫賴等嘉賓出席論壇全體大會並發表主題演講。塞爾維亞前總統鮑裏斯·塔迪奇在會上表示,西方在21世紀面臨的挑戰表明,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中國賦予了“現代化”新的內涵,爲全世界上了一課。
5個不同主題的平行分論壇將于10月19日舉行,觀察者網將全程參與。
三名學者獲得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在經過評選委員會78位專家的推薦和投票後,三位學者獲得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分別爲:英國漢學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魯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榮休教授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
三位獲獎者德高望重、著述等身,他們長期致力于對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在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加深中外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左至右,分別爲:魯惟一、周錫瑞和葉嘉瑩
魯惟一生于1922年,是英國著名漢學家、曆史學家和作家,在古漢語和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了數十部專注、論文以及其他出版物。
“承蒙世界中國學論壇授予我世界中國學貢獻獎的殊榮。”在視頻講話中,魯惟一提及了中國學者在中國文明史研究中貢獻,“自我與中國學者合作伊始,已過去多年;在此過程中,我充分領略了他們對中國文明史研究的貢獻,正是他們的貢獻大大擴展了這一主題的研究。東西方學者均從這些貢獻中獲益匪淺。”
周錫瑞教授生于1942年,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學習中國曆史,畢生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尤其關注社會運動史。截至目前,他出版了有關辛亥革命、義和團運動和葉氏家族等多部廣受好評的著作,且均被譯成了中文,代表作包括《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改革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等。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世界中國學論壇頒發的‘世界中國學貢獻獎’獎項……如果說我對中國曆史研究有任何貢獻的話,要完全歸功于1979年後中美兩國恢複學術交流。”
通過視頻,周錫瑞用流利的中文向評委會表示感謝,“開放的大門使我得以利用中國豐富的檔案資源,開展實地調查,最重要的是能夠與中國同行進行交流、並得到他們的指教”。
在周錫瑞看來,現代交通、媒體、教育、城市化、國際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變化,使今天的中國與曆史上的中國完全不同,也讓中國和中國以外的學者有可能對理解中國曆史能做出貢獻。
周錫瑞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
周錫瑞還提到,這種交流和合作,特別是中美學者之間的合作,在最近幾年遇到了新的挑戰;現在,全球疫情使這種交流幾乎停頓下來。但他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傾聽對方的意見,傾聽對過去的不同觀點和解釋。
葉嘉瑩出生于1924年,是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在1979年回中國教書前曾先後被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邀聘爲客座教授和訪問教授。
葉嘉瑩在視頻講話中稱,現在是東西方交流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時代,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結合和發展非常重要,“新文化與舊文化互相融合,所以‘文明新舊能相益’”。
她認爲:“中國的語言往往是源遠流長,我們自不應該完全用西方的文論,可是我們要堅持西方的新理論于中國傳統文論相結合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小詞有非常豐富而微妙的作用和內容。”
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創設于2010年,旨在推動海外中國學的發展,致敬爲中國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弘揚世界中國學優異成果,促進海內外中國研究的交流,是當下國際中國研究的最高獎項。傅高義、饒宗頤、譚中等多位知名學者曾獲此殊榮。
塞爾維亞前總統:中國在21世紀重新定義了“現代化”
會議間隙,多次參會的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接受觀察者網采訪。他坦言本屆會議受疫情影響規模有所縮小,但同時表示在舉辦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後,有些學者對中國的理解是有變化的。
張維爲補充說,這種理解還沒能影響到西方主流媒體。事實上,西方主流媒體現在對中國的話語圍剿比之前還要厲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中國的成功感到害怕,因爲如果這個事實大家都知道了的話,西方的軟實力將土崩瓦解。“所以,我經常說美國有兩個‘秘密’是能不說就不說的:中國疫情防控比美國做的好、美國可能要成爲世界老二。”
張維爲告訴觀察者網,學者的觀點影響到主流媒體、主流智庫需要時間,而且還需要整個力量的變化。對于中國何時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預測,張維爲認爲,指標體系有很多誤差,是需要創新的。
張維爲在論壇全體大會發表演講
在大會的嘉賓演講環節,塞爾維亞前總統鮑裏斯·塔迪奇的視頻發言贏得觀衆掌聲。
“鄧小平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四個現代化’總目標時,世界未曾預料到中國會在21世紀重新定義‘現代化’這一概念。”塔迪奇認爲,中國賦予了“現代化”新的內涵,爲各國樹立了榜樣,而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因無法應對當代挑戰,“變革已經到來”。
他說,現代與繁榮的舊範式,正使所有人吞下其苦果,而中國以身作則,爲全世界上了一課。
塔迪奇表示,西方在21世紀面臨的挑戰表明,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世界應調整與中國的溝通,惟有勉力相向而行,才能實現互惠互利。中國無需迎合西方世界,而應肩負起調整自我以更好助力世界的曆史使命。
塞爾維亞前總統鮑裏斯·塔迪奇:中國在21世紀重新定義了“現代化”
俄羅斯政府前副總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第一副校長希爾蓋·沙赫賴在視頻講話中重點談到了中國和俄羅斯。他認爲,中國和俄羅斯與世界其他大國的關系在曆史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都處于讓西方“不舒服”的位置,但兩國卻常常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相似的問題。
希爾蓋·沙赫賴稱,在外部環境不友好的條件下,只有在強大的國家權力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的庇護下才有可能發展。中國找到了自己的特殊道路,正在成功地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但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俄羅斯,至今還沒制定出其特殊道路的具體意識形態模式。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靈桂在講話中說,世界中國學成爲當下國際顯學的原理,與世界曆史的成因是一致的。一個初心和使命矢志不移、凝聚人民意志在現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政黨,一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全球總量17%的偉大國家,一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龐大市場,一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長期超過30%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自然而然會成爲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出席大會的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表示,東西方文化的互學互鑒對人類文明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近年來持續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對中華文化産生興趣、想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的外國朋友越來越多。高達80%的海外受訪者體驗過中國飲食文化,高達81%的受訪者對中醫藥文化持有較好印象,近一半的受訪者在未來3年內有到訪中國的計劃。這充分反映出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的迫切願望和不同文明間與生俱來的吸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指出,目前全球仍面對新冠病毒變異、疫苗分配不均等現狀,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速分化顯著。他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實現6%的目標有信心。
張曉強認爲,在疫後的經濟複蘇中,綠色發展與數字化轉型頗爲重要。此前,中國也提出了“雙碳”目標。縱觀當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依舊超過50%,因此他認爲,加大新能源的使用,是未來實現“雙碳”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清華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明竺分別通過線上線下參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希望國際學術界透過上海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中國”
世界中國學論壇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承辦,是一個高層次、全方位、開放性的學術論壇。
論壇旨在爲海內外中國研究界提供對話渠道和交流平台,反映中國研究的動態與趨勢,鼓勵觀點創新,推動學派共榮,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學術共同體。
截至2019年底,共有中外專家2600余人次參加世界中國學論壇,其中近半數爲海外代表,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學術界對論壇給予高度評價,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埃及等國家的學者廣泛引述論壇上發表的重要學術觀點。
世界中國學論壇上海主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2004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8屆。經過17年的發展,世界中國學論壇已成爲中國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國家級平台。
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10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圍繞“中國共産黨·中國·世界”的主題,來自全球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20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論壇探討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程,及其對中國和世界未來發展的意義。
此次論壇包括全體大會和5個平行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負責的平行分論壇,分別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實踐與全球治理”、“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複蘇”、“多彩的文明 共同的命運”和“共同未來與青年作爲”。
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
在18日的全體大會上,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指出,希望全世界中國學研究者從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基本事實出發,秉持客觀、理性、公正的科學精神,以洞察全球發展大勢的宏觀視野和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發展眼光開展研究,讓中國學跟上中國前進的腳步,爲建設更加美好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致辭時指出,一百年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複興路,中國共産黨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上海這座城市。我們希望國際學術界透過上海這個重要窗口,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中國。同時,我們將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促進中外學者加強溝通與合作,創造出更多高價值的學術成果,努力使上海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