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新加坡特派記者 邢曉婧】編者的話:“我希望成爲商業領袖。”十多年前,新加坡人施國興第一次踏上朝鮮土地時,一名當地女導遊的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候他意識到,很多朝鮮人渴望學習商業知識。“教朝鮮人做生意,幫助他們美夢成真”,在這個初衷下,施國興于2010年成立非營利組織“朝鮮交流”。每年召集各國專家赴朝提供培訓,至今幫助朝鮮人開展60多個商業計劃,“朝鮮交流”將“交流”做到實處,吸引了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泰晤士報》等都曾對其進行大篇幅報道。近日,《環球時報》記者探訪“朝鮮交流”位于新加坡的總部,並采訪主要成員。“我希望有一天,朝鮮經濟繁榮,能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施國興說,成立“朝鮮交流”也承載著他的這一心願。
共2000多名朝鮮人參與,迄今幫助開展60多個商業計劃
創始人:沒想到這麽多朝鮮人想學商業知識
裏峇峇利路貫穿新加坡中部的高檔住宅區,284號臨近這條路的終點。《環球時報》記者眼前是一幢黑色外牆的4層建築,無明顯標識,手機定位顯示,這裏就是“朝鮮交流”的新加坡總部。來到三層一間會議室,記者環視四周,一張辦公桌,一個書架,兩張橘紅色沙發……在這裏,難以找到關于朝鮮的蛛絲馬迹。
“朝鮮交流”新加坡總部會議室內景
記者本想采訪“朝鮮交流”的創始人施國興,不巧他要去朝鮮,便安排另一位負責人蔡優進接受采訪。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沒有正式的辦公室,開會、采訪、有朝鮮考察團來訪,都會來這裏。”
“朝鮮交流”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以研討會、實習制、導師制以及獎學金制度的方式,爲朝鮮企業家和有商業想法的個人提供幫助。他們在全球範圍內召集對朝鮮感興趣的專家學者,組織他們自費赴朝,免費爲朝鮮人上課,培訓內容涉及金融、法律、經濟政策等。利用豐富的朝鮮經驗,他們還幫助一些政策制定者、調查人員和國際媒體了解朝鮮的商業環境。
“朝鮮交流”組織召集外國專家赴朝,與當地人交流。
“朝鮮交流”的主要成員幾乎都是兼職:新加坡人施國興先後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和耶魯大學,曾全職負責“朝鮮交流”工作,現在科技領域就職;運營主管尼爾斯是德國人,在上海經營兩家咖啡廳;項目主管伊恩和項目經理可汗分別住在倫敦和胡志明市;蔡優進是施國興高中時期的朋友,本職工作是建築設計師。
“我沒想到有這麽多朝鮮人想學商業知識,想創業。”施國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郵件采訪時說。2005年,他開始對朝鮮萌生興趣,兩年後第一次踏上朝鮮的土地。去之前,施國興認爲朝鮮是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國家,沒人對商業和經濟感興趣。然而,他那時的導遊——一名朝鮮女大學生告訴他,她的心願是“成爲商業領袖,證明女人也能做生意”,還讓他下次帶些經濟學課本和材料過去。“這讓我非常吃驚!”施國興說。
之後,施國興做了大量背景調查。他發現,平壤有一些由西方政府機構或教會運營的經濟援助組織,但沒人真正關心朝鮮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想法。“朝鮮人很難接受到商業培訓,也不容易構築商業運營所需的人脈網絡。因此我認爲,面對面的、聚焦于傳授商業知識的交流是朝鮮人民需要的。”施國興說,這是他創建“朝鮮交流”的初衷——教朝鮮人怎麽做生意,幫助他們美夢成真。
萬事開頭難。爲推進“朝鮮交流”項目落地,施國興剛開始想方設法聯系很多和朝鮮有過接觸的國際組織,尋找朝方合作夥伴,但都遲遲沒有進展。直到2008年下半年,朝方有人表現出對“朝鮮交流”的興趣。在雙方共同推動下,2009年促成第一個項目。
關于朝鮮合作夥伴,施國興並未向記者透露太多細節。據了解,有朝鮮官方背景的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是其合作夥伴之一。此外,收獲知識的朝鮮個人、組織慢慢信任“朝鮮交流”,後來願意幫助該組織開展在朝鮮的工作。
2011年後,“朝鮮交流”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大,每場有60至100人參加。授課和討論全部用英語進行,參加者均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乏政府、金融機構的管理者。合作一段時間後,朝方開始主動“下單”,有人提出想了解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有人表示對創業創新感興趣。根據朝方需求,“朝鮮交流”會設置不同議題。
然而,固定的合作夥伴、高層次的參與者無法確保交流活動一帆風順。當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時,“朝鮮交流”的項目就會受到更多審查,也要承受來自贊助商的壓力。
好在一切難關都過去了。經過近10年的發展,“朝鮮交流”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爲商業女性、年輕企業家網絡、地方發展三大板塊。前兩者旨在爲有志成爲企業家的人提供培訓,後者則爲當地官員、決策者、學者提供支持。現在,“朝鮮交流”每年組織5次左右研討會,總計2000多名朝鮮人參加,迄今落地60多個商業計劃,已爲逾100位朝鮮精英提供獎學金,招待他們到新加坡學習考察。
“朝鮮交流”在平壤召開研討會時的場景
“朝鮮交流”如何支付這筆不菲的費用?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該組織每年花銷大約50萬美元,其中1/3的資金來自本土的私人捐贈和基金。超過1/3的項目參加者是常駐新加坡的商人和律師,他們承擔往返朝鮮的費用。
介紹“品牌”概念,分享開咖啡廳經驗
希望帶給他們“小小的改變”
出于對冷戰曆史的興趣,蔡優進2008年特意跑去朝鮮旅遊。然而,只能看“導遊讓你看的”,“沒什麽機會接觸當地人”,讓他感到在朝鮮當遊客的體驗不夠完善。得知高中好友施國興打算成立“朝鮮交流”,蔡優進毫不猶豫加入,擔任項目負責人。
2010年,“朝鮮交流”受朝方邀請參加平壤國際書展,借此機會開展首次研討會,蔡優進爲此做了許多准備工作。那次研討會話題範圍很廣,貨幣經濟學、管理學、全球化都有涉及,吸引大約20名朝鮮人參加。不過在此過程中暴露出一個問題——很多我們認爲是理所當然的知識,對朝鮮人來說仍然很新鮮。
“朝鮮交流”曾組織朝鮮學員赴新加坡參加一個關于城市發展和房地産的研討會,講述新加坡政府爲避免産生房地産泡沫采取的經濟調控手段。朝鮮學員對此很難理解:爲什麽要這麽複雜呢?政府統一定價不就行了?
再比如,“品牌爲什麽重要”“爲什麽會有免費郵箱”這些問題,朝鮮學員起初也很難理解。“朝鮮交流”意識到,需要多花時間從基礎知識部分開始解釋,在話題設置和授課方式方面需做出調整,盡可能讓朝鮮學員在自己的語境下理解。朝鮮人學得很快,他們聽了外國專家對“免費郵箱”的解釋後,就用“我先給你煙,讓你上瘾,再賣煙給你”這套邏輯來解釋“免費郵箱”——先白給你2G用,空間不夠請付費。
外國專家在研討會上講述“什麽是品牌”
蔡優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東西他自己以前也是“知其然”,透過和朝鮮人的交流,他開始有更多思考,逐漸“知其所以然”。多年接觸下來,蔡優進眼中的朝鮮人“有點害羞”。比如在研討會的問答環節,他們羞于在大家面前舉手提問,直到分小組討論的時候,才會問個痛快。
是否感覺你們改變了部分朝鮮人的一生?對于《環球時報》記者的這一提問,蔡優進回答:“有些小小的改變吧。”他分享了樸女士(化名)的案例。在2014年的一場研討會上,主要成員尼爾斯分享了他在上海開咖啡廳的經驗,稱其一大特點是讓客人知道咖啡豆的來源。那時朝鮮也有兩三家咖啡廳,裝潢非常華麗,但沒人關心什麽是咖啡豆。
尼爾斯的分享激發了樸女士的興趣,她辭去國有企業管理崗位的工作,從中國進口設備,在平壤市區開了一家名爲Gum Rung的咖啡廳(如圖)。這家店走溫暖、舒適的路線,菜單上有英文標注,還安裝先進的自來水過濾系統。這麽洋氣的咖啡廳自然價格不菲。2016年,“朝鮮交流”集體參觀時每人點了一杯,發現一杯售價4至8美元。有成員開玩笑說:“這價格對‘有錢的老外’來說也很貴!”
培訓中得到啓發,樸女士(化名)在平壤經營咖啡廳
樸女士(化名)在平壤經營的咖啡廳
不過,價格高不影響生意。在朝鮮的外國人、獵奇的人都願意去喝一杯,Gum Rung成了受年輕情侶歡迎的“約會聖地”。樸女士還仿照尼爾斯的做法,推出積分卡,買十送一,以此和平壤其他三四家咖啡廳爭奪客源。
研討會上認真做筆記的朝鮮人。
朝鮮人有想法,也有豐富的生活
“只有去過朝鮮才能發現其獨特之處”
談起這10年對朝鮮印象發生的變化,蔡優進說:“以前我覺得朝鮮是個封閉社會,現在這裏雖然也相對封閉,但是在緩慢發展。”
蔡優進2008年第一次去朝鮮時,平壤特別安靜,路上車很少。現在,在平壤到處都能看到出租車,有時還會有小小的交通堵塞。
根據蔡優進的觀察,朝鮮人的生活在2010年前後發生變化。人們有了智能手機,可以上網(政府允許的網站),還能在類似“淘寶”的App上網購,若想要貨物3天內寄到,出高價即可享受“加急服務”……
“其實朝鮮人有一個相對豐富的生活,只是外界看不到,就好像是‘雙線發展’。”蔡優進說,“譬如他們也有App Store,只不過我們的是虛擬的,朝鮮的是實體的。朝鮮人不能自己下載App,得去店裏安裝。他們給手機充值也是去實體店排隊,一般要花一個多小時。”
蔡優進說,參與過“朝鮮交流”項目的外國企業家、學者都認爲,只有去過朝鮮才能發現它的獨特,才知道朝鮮人是有想法的,他們渴望得到新知識。“我們要用一個具體的方式看待朝鮮問題,”蔡優進說,“我們要了解本地的文化、本地人的思想,不能把朝鮮當成一個整體來看。不同階層、職業的人不同,生活在平壤與生活在元山的人也有不同。朝鮮是個複雜的國家,不能用一兩個詞形容。”
對于有些媒體對朝鮮近乎“妖魔化”的表述,蔡優進認爲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朝鮮”。他坦言,在溝通上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在談論某些問題時會有共識,但朝鮮人對很多事情不了解。這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而是那樣的環境賦予了他們這樣一個特點。
外界有聲音認爲,朝鮮逐漸敞開與其他國家的對話大門是在爲經濟發展做准備。在蔡優進看來,金正恩上台以後,朝鮮經濟已經有了發展。“金特會”之後,蔡優進最關注的是怎麽讓朝鮮融入東亞社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和韓國一定會在朝鮮投資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朝鮮也會逐漸摸索出獨特的“朝鮮模式”。雖然融入的過程要花多久還很難說,但蔡優進表示“拭目以待”。
如今,“朝鮮交流”也在緩慢發展。施國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爲紀念“金特會”的召開,他們打算在朝鮮成立一個“612新加坡中心”,在創新領域開展一些項目。2014年,“朝鮮交流”開始培訓朝鮮科學家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商品,並向朝鮮引入“孵化器”的概念。蔡優進表示,朝鮮方面對于科技創新方面的內容興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