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人是城市的靈魂
惠民生、暖民心,用“民生實事”守住“幸福底色”
幸福不僅是常態下的和和美美,更是危機中的和衷共濟,共同奮戰過的中國人更懂幸福的滋味
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好生活,這是生態視角下幸福生活的美好藍圖
無論是脫貧路還是振興路,歸根結底要走出幸福路
朝著幸福奔去,拼搏忘我的奮鬥者是精神最爲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玲玲 袁震宇 魏董華 王俊祿
什麽是幸福?
這是一篇宏大的哲學文章,也是一個飄忽的感性命題。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追尋幸福的密鑰。
柴米油鹽,浮生如夢,不同境遇下個體的“幸福”千差萬別。但當我們作爲群體站上新的時空交彙點時,共同期待的美好又如此接近。
對于城市打工人來說,幸福是拿到第一筆工資給家人寄去的瞬間;對于“草根們”來說,幸福是拼搏後實現人生的逆襲;對于走出醫院的康複者來說,幸福是曆經磨難後重新走進人間煙火……
幸福可能是寒冷中的溫暖擁抱,可能是媽媽在家中煲好的那碗湯,可能是清晨陽光灑進屋子裏的味道,還有無數可能性,閃耀著幸福的微光。
今天,當我們談論幸福時我們在談論什麽?幸福是可以觸摸的嗎?如何去感知幸福的味道?
定汪村的孩子們和中國人民大學團隊研究生張振馨在共同打造的藝術“跑店樂園”上合影留念 攝影/本刊
幸福是樂居安業
浪奔、浪流,萬裏滔滔江水永不休……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鮮明氣質。
國際飯店、大光明影院、諾曼底公寓、百樂門舞廳、沐恩堂、武康大樓……匈牙利天才建築師邬達克深愛上海,並將畢生才思,盡數傾注這座城。從1918年到1947年,邬達克完成的建築項目不下50個。
曆經風霜的武康大樓,也曾被蛛網一樣的線纜遮蔽,難見百年風華。遊客觸著快門的手,怎麽都按不下去。
如今,通過架空線入地的“美容術”,武康大樓變得“清爽”。市民掃掃建築物上的二維碼,就能“讀到”這座建築的前世今生。
“一條西摩路,半部中國近代史”。上海陝西北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西摩路,至今依然流淌著精致的海派文化的印記。
“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十多年前,上海確定了144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徜徉老街,一幢幢曆史建築猶如凝固的音樂,賞心悅目,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也。人是城市的靈魂。
軟紅十丈,尤需錦繡功夫。70多年前,人民軍隊“瓷器店裏打老鼠”解放上海,留下了不宿民宅睡馬路的佳話;如今,人們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這句話中,感觸到共建共享的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余年前,宋代詞人柳永以一阕《望海潮》展現了杭州西湖絲竹不斷、讴歌不絕的畫面。
千年之後,再看湖上,閑暇之余,歌友、樂友、票友……或聚首亭台之上,或歇足梧桐樹下,你方歌罷我登場,于樂中自得其樂。
杭州西湖是浙江最有名的世界遺産,也是浙江省最早拆掉圍牆的5A級景區。“西湖就是每個杭州人自家的後花園。”西湖上一位搖船的艄公說。
還湖于民的背後,正是“幸福來源于人民生活的全面提升”的執政理念。
掬一捧湖水,碧波蕩漾,輕舟點綴,遠處浮雲漫卷,山脈隱隱,目之所及皆詩情畫意。待到滿隴桂雨,茶香、桂香與手邊的書香恣意飄散,讓人沉醉其間。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今天的杭州,宜遊宜居更宜業。2020年,杭州新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43.6萬人,人才淨流入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高效的政務效能、良好的數字經濟産業生態、優雅與動感相融的城市氣質,成爲杭州吸引人才的強大磁力場。
人才“用腳投票”,讓幸福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群衆基礎。2007年的10月,中國第一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在杭州發布。時隔13年,這份幸福榜單再次回到杭州。從2007年首次評選至今,杭州連續14年榮獲這一殊榮,是目前全國城市中唯一一個。
24小時開放、無人值守、自助服務、誠信借閱……當璀璨的霓虹隨著夜深逐漸熄滅時,溫州城市書房的燈光次第點亮。因爲24小時開放,被溫州市民親切地稱爲“深夜書房”“精神糧倉”。
金山紅楓、橘漫千島、古村香舍、茗竹彩繡……人們賦予浙江千島湖沿線地標詩意名字,上了“彩妝”的湖岸一年四季五彩斑斓。千島湖水質評價總體持續爲優,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95%以上,成爲人們向往的棲居之地。
緊鄰高鐵千島湖站的文昌鎮文屏村原來偏僻荒涼。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背靠青山、面朝湖水、花開四季、整潔典雅的鄉間別墅吸引了不少遊人。
山西人武永拴是文屏村的外來戶,“做生意跑遍了全中國,在這裏找到了心靈棲息地。”他說,自己從村民那裏租房,改造爲民宿,推門可見大湖,“投資山水和健康,我和朋友們樂在其中。”
幸福是人間煙火
在浙江溫州瑞安的馬嶼鎮霞岙村,範得多、彭小英夫婦除了照看8畝農田之外,最大的樂趣就是一起跳自編的“曳步舞”。田埂間、家門口、橋墩下,音樂響起,他們隨時起舞。
十多年前,丈夫範得多曾在一次車禍中受傷,並因驚懼過度患上抑郁症。5年前,妻子彭小英開始帶著丈夫一起跳舞,二人在熱情的舞蹈中揮灑汗水,範得多的情況出現了明顯好轉。
現在,彭小英和範得多的抖音賬戶共有400多萬粉絲。每天晚上,他們直播跳舞,屏幕前漾出的笑容感染越來越多的人。“有活幹,有舞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好!”範得多說。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成都擁有都江堰、青城山等珍貴世界遺産,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曆史文化瑰寶,寬窄巷子、錦裏等都市休閑地標,再加上火鍋、茶館等特色生活方式,成爲許多人都想“街頭走一走”的城市。
衣食住行,民生無小事。成都著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加快構建15分鍾公共服務圈,實現了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的“多圈合一”。依托著厚重的城市文脈,一系列現代的城市功能設施、文化地標更顯出文化之美、人文之韻。
作爲“公園城市”首倡地,近年來,成都推動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産導向回歸生活導向,全方位構建人城景業和諧統一的城市形態。
青山爲底、江河爲脈、綠道爲軸,成都已建成開放的4000多千米綠道,讓人們可以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百姓過日子,舌頭哪能不碰牙?關鍵是矛盾有處說理。
69歲的宣永富,是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村民。前不久,鄰居蓋圍牆占了他家的宅基地,氣得他舉起榔頭准備砸掉圍牆。村幹部阻攔,把雙方請到村調解中心。“幹部擺事實、講道理,我們心服口服。”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近年來,浙江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推進“訴源治理”,將矛盾化解在基層。2020年,全省收案數同比下降7.2%。
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浙江嘉興,如今也是高水平均衡發展先行地。
多年來,嘉興城鄉居民收入在浙江拔得頭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全省第一;2020年,嘉興城鄉居民收入比1.61∶1,統籌城鄉水平全省最優。
從一座城看一個省,嘉興是浙江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縮影。浙北數字經濟和高端制造業兩翼齊飛;浙中江南山水涵養詩意棲居;浙南綠色産業勃發讓人望山見水記鄉愁……從太湖南岸到東海之濱,從瓯江之畔到錢江之源,人們努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從一座城看一個國,在嘉興感受美好中國的模樣,探尋民族複興的力量。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大力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爲民生幸福提供了有力保障。
財政資金要用在刀刃上。“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複興”,群衆最關心的教育、醫療、就業、公共服務等問題,就是地方黨委政府緊盯的大事情。廣州、青島等一批城市都在實施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實事,用“民生實事”守住“幸福底色”。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 周科攝/本刊
幸福是風雨彩虹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疾病、離別、傷痛、壓力……總有些陰影會入侵我們的生活,但看到金色的陽光打在一條長長的通道上時,一種力量會在心裏油然而生。
這條通道被稱爲“生命之橋”。一頭是技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齊全的醫院,另一頭則是等待救治的病患。2020年2月4日,醫務人員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送入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
在病毒蔓延之時,這座橋把那些掙紮在病痛中的人帶向希望。
“我們多一份細心,前方就少一位‘烈士’。”說這句話的時候,浙大一院院感部副主任瞿婷婷正指導呼吸科醫生佩戴護目鏡。就在此時,一層樓板之隔,她的丈夫醫生王傑正嚴格按步驟穿防護服,准備進入負壓病房。
二人是夫妻,也都是黨員。雖然近在咫尺,但從2020年1月19日進入負壓病房,身爲浙大一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的王傑,已9天沒見到在院感部工作的妻子。最近的時候,他們只隔了一層樓板、幾米的距離。
無數平凡人,因勇擔責任而變得不凡。2020年1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陸群,留下一桌還沒燒的年夜飯和對家人的歉疚逆行武漢,持續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無數人像陸群一樣,毫不猶豫地投入這場戰鬥。
“說星星很亮的人,一定沒見過護士的眼睛。”有的醫生夫妻,成了迎難而上的戰友,幸福也許是通過防護服上的名字,認出彼此後的一個隔空擁抱……
生命之橋,來自衆志成城的信念傳遞。
湖南長沙一名90後小夥兒奔赴武漢,幾十天如一日用私家車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被稱爲街頭最美“擺渡人”;
父親因疫情去世,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女青年每天登錄父親的微信號,爲患病的母親送去力量;
武漢方艙醫院,被稱作“清流哥”的男青年捧起《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沉浸其中,軀體被病毒攻占,靈魂卻淡定和從容……
2020年除夕夜,從新加坡起飛的TR188航班降落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飛機上300多位乘客中,有100多位是從新加坡返回的武漢遊客。因爲飛機上有人確診爲新冠肺炎,他們不得不被送入一家酒店隔離,進行醫學觀察。
從最初的驚恐到樂觀面對,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被隔離的旅客、醫生、基層防疫人員、酒店服務員,所有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疫情之下,病毒把人隔離,情感卻未割裂;“孤島”之上,人性中的善被放大。
一日三餐,領班蒲大姐都會和其他服務員一起,裹著防護服,推著餐車,一層樓一層樓送餐。蕭山區疾控中心的健康講師李駿給每個人打電話,陪他們閑聊。“不能回家過年,一個人被關在房間裏,換誰都會有抵觸情緒。”值守的工作人員化敬利說,人心總是需要被安撫的。
“有人想吃牛排了,有老人降壓藥用完了,有人患了角膜炎,有小孩擦傷了胳膊……只要他們提出要求,我們都盡力滿足。”化敬利說,換位思考,你沒有經曆過這種恐慌,感受不到他們的孤獨和無助。
總有一束光,在黑暗中,照亮人性中善的那一面。
幸福不僅是常態下的和和美美,更是危機中的和衷共濟。
經曆過一個艱難的冬天,人們對陽光充滿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遺忘,是自然生生不息的本能。共同奮戰過的中國人,更懂得了幸福的滋味。
從上海裏弄到北京四合院,從西子湖畔到珠江岸邊,城市曾被按下了“暫停鍵”,但前赴後繼的抗疫力量從未停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中,億萬人民連接起堅不可摧的戰疫長城。
在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中,幸福依然是我們追求的生活的底色。
2月17日,巴木玉布木夫婦在外出打工前和孩子們吃了一頓團圓飯 周科攝/本刊
幸福是山水林田
讓山川林木蔥郁、讓草原牧歌歡唱、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這是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藍圖,亦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90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技術員李明君沿著森林邊緣,走向斜坡上新栽種的樹苗。他背後的林木高大茂盛、鋪滿山坡;眼前的小樹苗,沐浴陽光,茁壯成長。“用不了多久,這些樹苗將會長成大樹,長成一片林。”李明君說。
1962年至今,一代代塞罕壩造林人餐霞飲瀣、艱苦創業,將荒坡變成百萬畝林海,種出世界上最大一片人工林。
或許在中國森林分布圖上,這112萬畝的人工林微不足道,但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圖上,這一彎綠色卻彌足珍貴:地處風沙前沿的這彎綠色,如今正在爲京津地區輸送和釋放著年均1.37億立方米的淨水、55萬噸的氧氣。
如果說塞罕壩林場這座“生態屏障”,昭示的是人們改善環境的努力與期盼,那麽地處江南青山疊翠的杭嘉湖,展現的則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圖景。
迎著清晨的風,騎行南太湖“黃金湖岸”,藍天碧水相映,綠道縱橫延展,仿佛置身一幅江南山水畫。湖畔“親水見綠圈”內,美妝小鎮、湖筆小鎮、新能源小鎮等新業態蓬勃生長,定位“長三角中央花園”的浙江湖州處處生機。
鳥鳴窗外,喚醒了余村的清晨。這個位于浙北的小村莊,關閉礦山修複生態,辦起采摘園、民宿等産業,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好山好水好收成!”村民俞金寶說。
不管陰晴雨雪,這裏總是遊人不斷。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慕名尋訪,在銘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字的石碑前駐足凝望,感受十多年來一個小山村的美麗蝶變。
在江南“詩意棲居”,在“浙”裏看見美麗中國。十多年來,浙江久久爲功,不斷豐富與探索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之間的關系,在省域範圍內示範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的系統化實踐模式,率先走向生態文明之路。
水網密布的江南,西溪濕地如同“城市綠肺”,給予一方百姓無聲潤澤。
“絮絮香雲出講台,層層濕翠帶潆洄。雖無弱水三千裏,不是仙人不到來。”船工周忠偉的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詩中仙境——杭州西溪濕地。
本著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擁江枕河、人水相親的理念,杭州著力傳承最美的基因、最亮的元素,化明山秀水爲詩和遠方。
“從豬圈到綠肺,濕地又回到了我小時候的樣子,叫不上名字的鳥和植物也多了起來。”讓周忠偉更加驚喜的是,2020年,西湖、西溪一體化的保護提升,把景區的功能變成了城市的功能,美好景色與美好生態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場景、工作場景。
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好生活,一個山川秀麗、景美人和的全域大花園,正成爲映射未來中國樣貌的鮮活樣板。
用生態視角閱讀浙江,就是打開看見美麗中國的一扇窗戶,而窗外世界同樣萬紫千紅。在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驿站周邊,高挑的旱柳吐出新芽,挺拔的油松郁郁蔥蔥,新區總造林面積已達31萬畝;在太湖澱山湖,“湖長協作機制”2019年建立,蘇皖兩省聯手推進跨區域生態補償試點,共護水清岸美……
2019年4月11日,無障礙電影解說志願者吳素環在中國盲文圖書館桐廬縣支館爲視障人士解說電影《可可西裏》 翁忻旸攝/本刊
幸福是人間善美
最美媽媽吳菊萍驚世一舉,最美司機吳斌忍痛一刹,最美爸爸黃小榮勇敢一躍,最美交警吳連表舍身一推……這些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播撒的“最美現象”,多年來已在浙江紮下深根,成爲最美麗的風景。
“層層疊疊的角峰屹立在阿爾金山,雄渾、冷峻,山腳的白雪皚皚,像一大片盛開的雪蓮花簇擁著這塊原始的高地。”電影《可可西裏》放映到無對白的鏡頭時,志願者吳素環對著正在“看”電影的盲人朋友們,用自己的話描述著鏡頭裏的場景。
2015年,吳素環成爲浙江省桐廬縣第一位無障礙電影講解員,下半身癱瘓的她,戴著老花鏡,查了無數資料。盲人朋友的肯定,讓她收獲了難以言表的快樂。
“您講到巡山隊員劉棟被流沙吞沒的那一段,我心都揪起來了,眼淚也不自覺地掉下來了。”“您講到巡山隊蹚過冰河,追擊盜獵分子時我也跟著緊張,手心都冒汗了,您看現在手心還是潮濕的。”電影放映結束,不少“看”完電影的盲人都主動和吳素環交流感受。
因爲一次盲人來法院起訴的經曆,浙江衢州市龍遊縣人民法院在法院室內鋪設起130米長盲道,通到每個辦事窗口、法庭。“可以預見盲道使用率不高,但不是浪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就是要傳遞一種‘司法扶助弱勢群體,弱者也理應受到司法公平對待’的價值觀。”法院負責人說。
公平、友善傳遞溫暖,藝術之美同樣觸動心靈。
對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涼水社區副主任羅雲來說,幸福就是看著社區下轄的定汪村村民們,口袋一天天鼓起來,精神氣一天天足起來。
在對口幫扶的甯波市甯海縣的支持下,定汪村如期摘掉了貧困帽子。
“摘帽”不意味著畫上“休止符”。一次偶然的機會,羅雲聽說甯海縣葛家村的藝術振興鄉村搞得有聲有色,他們動了心。
爲了讓村民有主動性,葛家村來了13位有經驗的農民藝術家。短短半個月時間,村裏已顯露出別樣的藝術氣息:水泥牆被貼上了木飾面,古樹下鋪起了鵝卵石,將要廢棄的門板搖身一變成了“未來書院”的門匾……
“更重要的是我們感受到了村民主動參與的熱情。”羅雲說,原本沒有人相信,窮鄉僻壤也能有藝術色彩。“村裏有棵300多年樹齡的黃葛樹,樹下原是牛、馬散放的雜草坪,現在,這裏已是孩子的排練舞台、村民的露天會場。”
光照鎮黨委書記鄧瑞蘭說,看似抽象的藝術激發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是脫貧路還是振興路,歸根結底是要走出屬于自己的幸福路。”
在江西南昌,與腫瘤醫院一牆之隔的弄堂裏,市民萬佐成和熊庚香搭起了“一元廚房”,近20年來幫助無數患者家屬在此吃上了一口熱乎的飯菜;在浙江甯波,一個名叫“順其自然”的人,每年都會准時送來善款,幫助特困家庭,累計捐款已達1000多萬元……
陳立群(右)在台江縣台盤鄉南莊村家訪途中與學生交流(2019年4月16日攝) 楊文斌攝/本刊
幸福是希望之光
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有一片記錄大山學子希望的“志向林”,如今已是郁郁蔥蔥。在原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民族中學校長陳立群眼裏,幸福就是每一個寒門學子眼中奮鬥的光。
2016年,從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校長任上退休後,陳立群拒絕了民辦學校百萬年薪的邀請,主動來貴州大山深處的台江縣支教。
老校長一邊“嚴管”,一邊“厚愛”。陳立群一有空就外出家訪,碰到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還會偷偷留下幾百上千元。許多學生喊他“校長爸爸”。
爲了改變學生們動力不足的狀態,陳立群設立了“12·9勵志節”。每年這一天,高三學子在校園裏種一棵“志向樹”,並埋下一個瓶子,裏面裝著全班學生的高考志向和人生理想。
2020年高考,台江民中的1047名考生,有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了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79%。
每一個夢想成真的背後,都意味著大山深處走出了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意味著通過教育降低了貧困代際傳遞的可能。
所有的成功,都來自于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的幸福,都來自平凡的奮鬥和堅持。
95後安徽阜陽小鎮青年李慶恒,就是通過奮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一輛輛快遞車排著隊,分揀、卸貨、拉貨,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快遞業欣欣向榮。李慶恒肯吃苦、肯學習,進入快遞公司後,他從客服做起,在電商大促季又投身一線,四處派件。
有時,他騎著車,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裏穿梭,看著遠處窗戶裏的燈光,內心就會湧入一股暖流:畢竟,晨起有夢可追,黃昏有家可歸。
每年,李慶恒都會參加快遞員的技術比賽,從數百件物品裏挑出禁止郵寄物品,在12分鍾內完成19件包裹的派送路線設計,各省郵政編碼、電話區號、航空代碼等海量資料信息爛熟于心……
2019年,在浙江省第三屆快遞職業技能競賽上,李慶恒獲得了快遞員項目的冠軍,被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浙江省技術能手”稱號。憑借此稱號,他被認定爲“杭州市高層次人才D類”,不僅能在落戶、子女就學、醫療保健、車輛上牌等方面享受照顧,在杭州購買首套房還可獲得100萬元的補貼。
雖然快遞工作很辛苦,但李慶恒眼裏有光。他說,“我愛這個城市,因爲這裏可以給我公平的機會,去獲得人生中的小確幸。”
因希望而奮鬥,因奮鬥而幸福。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時間裏,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然而,大多數人的幸福背後,一定有人在默默付出、負重前行。馬克思曾說,“曆史承認那些爲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爲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新時代是實現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奮鬥,是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中國夢”最能喚醒理想,“我奮鬥我幸福”最能打動人心。“中國夢”是遠大的目標,奮鬥是最具體的方法。我們在參與創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在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把黨和人民群衆通過奮鬥緊緊連在一起,把民族複興與個人的夢想通過奮鬥緊緊連在一起,這是新時代最有溫度、最有力度的動員。□(參與采寫:段菁菁 吳帥帥 馮源 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