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劉豔美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9月28日舉行 圖片來源:本組圖片均由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新基建之下,AI、5G等技術拉動全新的産業需求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數字經濟正帶動中國經濟發展走向新的高度。新機遇中,新經濟如何發展?
9月28日,主題爲“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召開。該論壇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三地同時連線舉行。
當天,來自全球國際大都會的200余名科技翹楚、金融領袖共聚成都,共同探討企業競爭力、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等議題,制定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議程。
論壇現場
以場景營城 三地展示城市發展新機遇
“縱觀人類發展曆史,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是全球各民族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外交部原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指出,“今天,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的舉行也是這個曆史進步過程中的重要一站。”
論壇開場,成都市領導及李肇星先後爲論壇發表致辭,展望成都、中國香港、新加坡的新經濟發展前景,對三地科技創新的共振融合寄予期待。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以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隨後分別進行了主旨演講,展望未來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新圖景。
李肇星致辭
緊接著,作爲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現場上演了三城聯動的“場景展”。
具體而言,以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三個會場爲三地新經濟企業打造了場景展,以展示新經濟項目,營造創新氛圍。以三地討論配合場景展示的方式,“場景展”進一步促進各地新經濟發展的深入交流。
如今,場景正在重塑城市社會空間形態,並從産業功能區和社區向一個個場景單元轉變。作爲本次論壇的“主場”,成都已在兩年前率先拉起“場景營城”的探索之路。
今年3月,成都對外宣布,將在今年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和1000個新産品,期望通過打造新場景構築城市發展的新機會。據了解,目前成都已舉辦6場“雙千”發布會,發布了600個新場景和600個新産品,其中前5場釋放投資需求超過3500億元。
除此之外,論壇還圍繞“西部大開發新引擎——發展新經濟,成都東進南拓參與全球競爭”、“融入大灣區進入大西部,香港在推進國家新經濟發展中的使命與擔當”,以及“國際大都會如何營造開放式經濟”幾大主題,分別從成都、香港和新加坡的維度,探討新經濟中的城市機遇。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賀铿現場發言
據悉,當天活動現場,在智能科技、無人駕駛、金屬3D打印、模擬仿真、5G通信射頻芯片等熱門領域和熱門場景,一批新經濟項目已集中面世。
新動能加速成勢 科技創新恰逢其時
“全球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科技革命風雷激蕩,而數字經濟正形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以中國爲例,2019年數字經濟在GDP總量中占35%有余;在中國,有一億一千萬人在從事數字經濟方面的研發、創新和實施工作。”當天,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在演講中指出,當下討論科技創新恰逢其時,選擇的城市也十分契合。
三地對話
自2017年起,成都就率先將“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戰略。無論是在城市層面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展現的經濟工作組織方式創新,還是首推“城市機會清單”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成都都在不斷將新經濟發展推向縱深。
香港作爲一個高度開放型的經濟體,則與內地發展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港交所推進上市制度改革後,生物醫藥類公司等創新企業反應熱烈。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多,港股融資額有一半是新經濟公司貢獻的,這也意味著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已占半壁江山。
而新加坡,當下也更加關注將資源投資在新經濟領域,如資訊通信、金融、生物醫藥以及精密工程等。近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就指出,“數碼化不僅能讓新加坡突破小國的局限,讓全世界都成爲新加坡的腹地和市場,還能讓新加坡在疫情或未來的其他危機中,繼續爲全球市場服務。”
當今世界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充滿不確定性,疫情加上複雜的地緣政治,全球化遭遇逆流暗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陷入衰退。後疫情背景下,如何讓新機遇釋放新能量,新經濟又將如何利用科技創新進行融合發展,成爲當天科技翹楚、金融領袖共同關注的話題。
論壇現場
在此背景下,這場新經濟的“亞洲共振”,成功在成都與亞太主要地區、東西方投資者、科技企業領袖之間建立了有意義的聯系,探索了本地市場、本國市場、國際市場的相互依存和企業全球化戰略。
當天,專家及企業屆人士積極爲成都新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同時,論壇還積極探索了中國和歐美國家科技産業,成都與中國香港,以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主要國家和地區,在科技領域創新和經貿往來的深度合作。
這場三地聯動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進一步助力了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提升國際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促進新經濟新動能加速成勢,以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