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盧沙野大使出席巴黎聯合國校際委員會舉辦的專場交流活動,並發表主旨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塞巴格校長,
同學們:
大家好!很高興來到法國高等管理學院,參加由巴黎聯合國校際委員會主辦的交流活動。
青年學生是社會中最有活力的力量,你們對國際事務和中國抱有濃厚興趣,體現了青年人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蓬勃朝氣。活動前主辦方給了我一個建議議題清單,我看了一下,大家關心的問題總結起來其實是三類:怎麽看中國,怎麽看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怎麽看中法中歐關系。今天我願以這三個問題爲主線同大家聊一聊中國、世界和中法中歐關系。
根據主辦方建議,我先用40分鍾時間談談我的看法,如果大家有問題,我們還可以在接下來的互動環節繼續交流。
第一個問題,怎麽看中國?
對于大多數沒有去過中國的普通法國人,認識中國主要是通過網絡和媒體。如果你們在谷歌搜索欄中輸入中國,維基百科會告訴你們,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經濟體量第二,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組織的成員,被視爲世界經濟重要支柱。如果你們關注西方媒體,會看到關于中國的新聞天天見諸報端,但總是“中國政府專制獨裁”“中國侵犯人權”“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拖累世界”“中國抗疫失敗”等等唱衰抹黑的論調,仿佛中國已無藥可醫。如果你們浏覽社交媒體,會看到許多幾乎沒有去過中國的所謂西方“中國問題專家”大肆批判抨擊中國,而不少真正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卻對中國大加贊賞。
那麽真實的中國到底是什麽樣的?今天,我以剛剛過去的2021年爲例,用一些數據和事例給大家介紹一些中國發生的真實故事,希望對大家形成自己的判斷有所幫助。
2021年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裏,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們隆重慶祝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上個月,阿根廷駐華大使在陪同阿根廷總統參觀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後感慨道:“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確實,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國才得以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經曆滄桑巨變,從一個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毫無工業基礎到世界制造業大國,人民生活從不足溫飽到邁向全面小康。過去40多年,我們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超過8.5億人口擺脫了貧困,形成了4億以上的中等收入群體。新冠疫情暴發後,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國很快控制了國內疫情。現在我們還偶有零星散發病例,但得益于精准防控政策,人民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響。在疫情背景下,去年中國經濟全年增速仍達到8.1%,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許多西方媒體和政客常常說中國共産黨是專制獨裁的政黨,中國是反民主、無人權的國家。這不合邏輯。試問,如果真是這樣,中國共産黨又怎麽可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這些成就?關于政治體制和民主,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說過一句話:檢驗一個政治體制的最終標准,是看其能否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家公司,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家公司業績不行,盡虧損,但董事會開得特別規範,你會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嗎?中國的“董事會”開得也很好,但僅僅這樣就夠了嗎?我們認爲民主應當是程序性民主與實質性民主的統一,除了關注程序,更應該關注結果。民主說到底是要問需于民、造福于民,而不是高居廟堂、高談闊論。我可以給你們提供一組對比。大量數據顯示,美國一半以上的民衆生活水平過去30年沒發生什麽變化。而中國用短短70余年就從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邁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在中國,80%以上的人認爲本國政府是服務大多數人民的。而在美國,52%的人認爲政府服務于少數人。在中國,約90%的高級幹部和公務員來自普通家庭。而美國,社會階層固化,1%最富有的人占有了絕大多數財富。中國死于新冠疫情的人數不到5千,美國是94萬,而中國的總人口數可是美國4倍之多。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的道理,“一方水土有一方民主”。人類社會能夠發展繁榮至今,靠的就是多樣性。不少西方人常講“文化的多樣性”,卻不願接受“民主的多樣性”。民主也是一種文化,是政治文化。西方國家人口占全球人口不到15%,卻認爲自己的制度應當被全人類所接受,這恐怕不合理。各國的曆史、國情千差萬別,強行嫁接西式政體危害無窮。中國近代以來在探索民主的道路中,也曾因簡單照搬外來模式而吃了不少苦頭,付出慘痛代價。而放眼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一旦被強行移植西式民主,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最終遭殃的還是無辜的人民。所以我們認爲,不管是文化還是政治,我們都需要尊重和欣賞別人的長處,要讓每個國家能獨立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第二件大事,去年中國慶祝了加入世貿組織20周年。這20年間,中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世貿組織法國籍總幹事拉米早在中國入世10周年的時候就表示,中國超過100%履行了入世承諾。比如在開放市場方面,中國進口關稅總水平已經降低到7.4%,低于入世承諾的9.8%,低于所有發展中成員,接近發達成員水平。服務領域已經開放120個分部門,遠高于入世規定的100個。在法律法規方面,爲了與世貿規則“接軌”,中央政府清理了2000多件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政府清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更是達19萬多件。爲了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中國在北京等地設立了知識産權法院,並在多個省市設立了知識産權法庭。中國尊重世貿組織規則,對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之前做出的針對具體案件的裁決,即便中國有不同意見,也都進行了執行。這20年間,中國通過持續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同世界共同發展。經濟總量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GDP全球占比從2001年的4%提高到2021年的18%;貨物貿易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規模年均增長6.1%;全球500強企業從2002年的11家變成143家;對外直接投資從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
個別西方國家聲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獲取的利益與作出的貢獻不匹配,甚至說中國“搶了自己國內工人的飯碗”。這樣的指責毫無依據。事實上中國爲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已連續多年接近30%,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成爲世界經濟增長重要發動機。任何一國在國際競爭中都有得有失,但是你不能把自己的受損部門和中國的受益部門做對比,就說自己吃虧了。那你們國家那些受益部門該怎麽算呢?更何況,這些國家的國內經濟問題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而不在于他國。此外,中國還是世貿組織中僅有的幾個承諾對最不發達國家97%的出口産品實行零關稅待遇的主要發展中國家之一。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吸收了他們四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可以說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良多。
還有媒體質疑中國的“雙循環”是要搞脫鈎,說中國因爲疫情關上了大門,更加“封閉”了。事實勝于雄辯。2021年,中國外貿在疫情背景下逆勢增長22%,全年外貿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台階。在去年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共有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企業參展,國別、企業數均超上屆,意向成交額超700億美元。去年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今年初,中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這些都表明了中國擴大開放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堅定決心。
第三件大事,去年我們慶祝了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前,新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標志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在聯合國有了真正代表,這是世界公道正義的勝利,也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勝利。50年來,中國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堅守國際公平正義,從未挑起任何一場戰爭,始終致力于政治解決熱點問題,是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是聯合國會費和維和經費的第二大出資國。50年來,中國大力促進全球發展。我們實現了減貧奇迹,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我們高度重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爲國際社會提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重要公共産品和合作平台,爲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合作、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懈努力。50年來,中國不斷推動國際法治建設。加入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參加了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50年來,中國全力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我們堅定主張,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爲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50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在科、教、文、衛、婦女、青年等領域工作,不斷爲提升人類衛生健康水平作出貢獻。可以說,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爲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甚至是中流砥柱的作用。
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變大,批評中國的聲音也變多了。有人說中國變強了,所以越來越“傲慢”,還有人說我們搞“戰狼外交”。但如果你們關注中國領導人對外講話,會發現中國從來是謙虛、包容的,從來沒有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言論。中國的文化向來是與人爲善,不會主動挑事,但也不會任人欺負。這些年來,美國等個別國家不斷給我們潑髒水,在國際上汙蔑、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國。西方媒體受美國影響很大,對中國的報道也越來越負面、越來越失真,充斥著偏見、誤解。盡管中國政府無數次澄清、闡述真相,個別國家和西方媒體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奈之下,我們的外交官不得不有一些稍顯“強硬”的回應,但也都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無中生有。如果有人覺得中國比以前“傲慢”了,可能是因爲他們習慣了曾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中國,還不能適應一個更加強大、能夠更好捍衛國家利益和自身形象的中國。我建議同學們可以去看看中國駐法使館網站或推特的文章,可能會有所感觸。
聊完中國,我們再來聊聊世界。
不知道同學們如何看待當今世界。但從法國媒體對國際形勢的報道看,“混亂”“疫情”“戰爭”“挑戰”是最常出現的高頻詞,反映了大家對當今世界的普遍困惑和擔憂。我認爲應當辯證地看待世界形勢的發展。一方面我們身處百年變局,有天災也有人禍,確實再次面臨混亂失序和分裂對抗的風險。但同時,消極力量也受到積極力量制約,機遇始終和挑戰共存。比如我們雖身處世紀疫情,但很快研制出了疫苗,通過攜手合作看到了戰勝疫情的曙光;比如有人熱衷築牆、鼓吹封閉脫鈎,但更多人主張開放合作、共同發展;比如個別大國崇尚霸權霸淩、制造陣營對抗,但更多國家反對“新冷戰”、期待和平。人類社會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封閉還是開放,戰爭還是和平,該如何選擇?
中國人是樂觀的行動派,始終相信百年變局變中生亂,但也亂中蘊機,不管是“文明的沖突”還是“修昔底德陷阱”都不是宿命,只要國際社會在多邊主義的旗幟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跨過當前的挑戰,共同邁向更光明的未來。我覺得在這一過程中,兩個“精神”至關重要,願同大家分享。
一是同舟共濟的“抗疫精神”。突如其來的新冠疫請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面對全球性挑戰,誰也無法獨善其身。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年初世界經濟論壇上所指出的那樣,“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裏,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去年7月,國際奧委會通過投票表決,一致同意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後加入“更團結”,這是奧林匹克格言100多年來首次修改,充分說明了“團結”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
習近平主席反複強調,大國應該有大的樣子。作爲大國,中國爲促進全球團結作出了表率。僅以新冠疫苗合作爲例,中國是最早開始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疫苗的國家,也是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從總量看,截至目前我們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1億劑疫苗。全球使用的疫苗每兩劑就有一劑是“中國制造”。從國別看,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主要使用中國疫苗應對疫情,在全球疫苗接種總量前10位和人均接種量前10位的國家中,有一半都將中國疫苗作爲主力。發展中國家是中國疫苗最大的受益者。很多發展中國家收到的第一批疫苗來自中國,迄今獲得的大多數疫苗也來自中國。“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分發的10億劑疫苗中,中國疫苗交付量占近1/5。目前,一個“中國疫苗、多國制造、服務全球”的生産網絡已在世界範圍內初步形成,與中國合作的疫苗生産項目在12個國家正式投産或進入試生産階段,8個國家與中國企業簽署合作協議,還有多個國家正與中國企業進行接觸洽談。這些國家幾乎也都是發展中國家。從最早承諾將疫苗作爲全球公共産品到最早支持疫苗知識産權豁免,再到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生産合作,中國始終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提高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爲破解“分配赤字”、彌合“免疫鴻溝”貢獻了實實在在的中國力量。
剛剛我提到人類社會“同舟共濟”,既然是同舟共濟,就應該往一個方向劃槳,而不是相互掣肘、相互攻擊。但各國間的分歧、差異甚至競爭是確實客觀存在並且難以避免的,如何處理其中的關系呢?由此我要講到第二個精神,和平競賽的“奧運精神”。相信大家都關注了不久前剛剛落幕的北京冬奧會。這場舉世矚目的體育盛會,爲身處疫情寒冬和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了溫暖的力量。其實體育競賽的本質也是競爭,但爲什麽奧運賽場上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也能和平競賽、相互鼓勵?我認爲我們從中至少能得到三點啓示:第一,求同存異、尊重差異。應當允許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運動員在賽場上同場競技,各展風姿。第二,競爭的目的不應是簡單的打敗對方,而應是以對手爲激勵,超越自我、共同進步。第三,競爭必須遵守規則。就國際關系而言,聯合國的權威必須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必須堅守。不管哪個國家,哪怕是超級大國,也不能以本國意志取代國際規則,更不能淩駕于國際規則之上。
關于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也有一些誤解和謊言。
其中最著名的謬論是“中國威脅論”,當下最流行的就是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事實上,中國從未想過稱霸,甚至也不在乎經濟總量能否超過美國。如何讓14億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國內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知道,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GDP是法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六分之一,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中國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15.4%,這才是我們高度重視並要努力去改變的。美國過去20年在阿富汗花了2.3萬億美元打仗,而在中國,十年來我們花了2500億美元開展脫貧攻堅,使近1億人脫貧。比起同美國爭霸,我們更願意把資源和精力投入到爲人民謀福利的事業上。但美國要把中國列爲假想敵,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打壓,我們也不得不反擊。全球各國都是平等的,中國也有發展的權利,中國人民也有過上好日子的權利。我們也希望美歐等先發展起來的國家能夠更加包容地看待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步。
近期烏克蘭局勢驟變,這實際上是歐美俄之間的事,中國卻意外“躺槍”。美國務院發言人近日說中俄關系發展方向令人擔憂,暗示俄羅斯有中國背後支持才敢行動。這純屬無稽之談。美國在建國不到250年的時間裏只有20年沒有對外發動軍事行動,而新中國建國以來從未主動對外發起過任何一場戰爭。我們同美國對和平的理解顯然是不同的。中國爲推動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我們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各國的合理關切應該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我們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外交努力,包括諾曼底機制。而美國做了什麽?如果不是美國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推高緊張、渲染戰爭,烏克蘭局勢會不會走到今天?恐怕要打個問號。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中國的批評,就像一個火上澆油的人,批評一個沒有救火成功的人,是不負責任的。至于中俄關系,是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上,和美方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夥搞集團政治、制造對抗分裂有本質不同,中國反對非友即敵的冷戰思維,也不會效仿。
最後,我願同大家聊聊中歐中法關系。
這兩年國際形勢變化很快,中歐關系也經曆了一些變化。去年,中歐關系取得一系列新的進展。經貿合作逆勢增長,全年貿易額達到8281億美元,同比增長27.5%。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環境氣候和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機制正式啓動,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再創新高。中歐在維護多邊主義、加強全球治理等領域存在廣泛共識,在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抗擊疫情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果。但同時,中歐關系也經曆了波折。去年3月歐盟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對華實施單邊制裁,給雙方關系造成沖擊。經過長期艱苦談判達成的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擱置。同時,歐盟不斷強化擴充一系列經貿工具箱,導致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營商環境産生擔憂,對歐投資信心受挫。
很多同學關心中歐關系未來將走向何方。我想,不管是中歐關系能否走出當前面臨困難,還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方怎麽看待中國。歐盟自2019年3月提出對華關系“三重定位”,這3年來,中歐關系發展因此受到嚴重沖擊幹擾。中方始終認爲,中歐的曆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在一些問題上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但雙方優勢互補,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需求,共識遠多于分歧,合作遠大于競爭。合作是正道,對抗沒有贏家。作爲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如果能夠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將是世界之福、人類之幸。
中法關系是中歐關系中,也是大國關系中最穩定的一組關系之一。習近平主席曾說過,中法攜手能夠改變世界。回望曆史,中法關系曾創下過許多第一:法國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蓬皮杜總統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元首,法國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的西方國家,還是最早同中國開展民用核能合作、建立夥伴關系的西方大國。近年來,雙方在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攜手推動達成曆史性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爲伊朗核、非洲等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馬克龍總統上任後,中法關系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兩國元首實現互訪,疫情以來更是保持密切溝通,先後八次通話。上個月,兩國元首再次通話,就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明確了下階段中法務實合作的方向。在元首外交指引下,中法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雙邊合作取得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成果。去年,中法貿易額首次突破800億美元,創曆史新高;農業合作成效顯著,中方自法國進口農産品總額同比增長40%。這在疫情反複、經濟複蘇遲緩背景下尤顯難能可貴。中方高度重視中法關系和法國在歐盟內部的領導地位,期待法國能夠在中歐關系中發揮更加積極的引領作用。
今天在座的都是學習國際政治專業或者是關心國際問題的青年學生,你們是未來法國外交的中堅力量。希望你們能夠發揮青年一代的優勢,用包容、客觀的態度去發現並向法國介紹真實的中國,用你們這代人的智慧和力量,爲中法、中歐交流合作架更多的橋、鋪更多的路,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團結的世界。
謝謝!我就講到這裏,下面我願同大家交流。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朱瓅 攝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中國駐法國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