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多地高溫屢破紀錄,全球變暖,應該如何應對?
Part
1
近一段時期,滾滾熱浪在整個北半球肆虐,高溫成了“熱門”話題。截至7月19日,高溫已經導致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1700人死亡,從7月10日到17日,西班牙已有678人死于高溫。從7月7日到18日,葡萄牙全國已有1063人因高溫死亡。西班牙、葡萄牙多地氣溫超過了40℃。
英國當地時間7月15日,因高溫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發布有史以來第一次極端高溫紅色預警。19日,英國遭遇了極端高溫,最高氣溫首次達到40.2℃,超過了2019年38.7℃的曆史極值。
與曆史同期相比,本次高溫熱浪過程在歐洲、東亞、北美多地同一時段最高氣溫均打破曆史極值。3月開始,異常的熱浪襲擊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國家,造成有氣象記錄122年來的3月最高氣溫。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炎熱天氣一直持續至今,給數千萬人帶來嚴重影響。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從3月份開始,南亞地區出現了異常的高溫,進入到4月份以後,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高溫相繼出現43℃到45℃,巴基斯坦有一個地方的氣溫直逼50℃。實際上在3月份,我國總體也是偏暖的,是1951年以來最暖的3月。”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氣候專家 陳德亮:
“老人、有心血管病的人都受不了,還有兒童。今年歐洲數據大概高溫導致2000人死亡。全球大概有500萬人死亡。”
高溫熱浪不僅帶來人員傷亡,還帶來了森林大火。西班牙自6月底以來已經記錄了250起重大火災,共燒毀近8.2萬公頃森林,幾乎與去年全年被毀面積相同。葡萄牙也有幾百多處山林大火在此起彼伏地燃燒。
2022年以來,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部分地區的山火已經燒毀5180平方公裏的土地,相當于七個新加坡。相關專家警告,歐洲各地今年以來發生的山火極有可能讓2022年成爲歐洲失去最多森林的一年。
動物也面臨著高溫帶來的威脅。動物園的管理員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幫動物們降溫:呆在空調房裏,泡在水中,趴在冰上。西班牙馬德裏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給園內的獅子、海豹提供用牛肉或魚制成的冰棒,大熊貓“冰星”則吃上了西瓜冰棒。
氣象專家解釋,大氣環流異常是這次北半球的高溫熱浪過程的直接原因。今年6月以來,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大西洋高壓帶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由此形成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環北半球中緯度的一個高壓帶非常強大,今年,副熱帶高壓在進入6月份以後,它是整個環狀的帶,同時南亞高壓、伊朗高壓,也是非常強大,受到高壓系統疊加在一塊的影響,使得北半球多個地方,尤其是中緯度地區,看上去是被一個紅色的氣壓所包圍,所以隨即多地出現高溫。”
Part
2
與此同時,中國多地也迎來了持續高溫,氣溫普遍超過40℃,中國中央氣象台已連發十幾天的高溫預警。中國傳統有句古話:熱在三伏。7月16日是剛剛“入伏”的日子,意味著一年中最炎熱的盛夏高溫季節才剛剛開始。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今年6月份以來,我國全國的高溫日數是6.4天,比常年偏多了將近三天,也是1951年來最多的。今年我國高溫有幾個特點:一個就是出現的時間早,第二個就是分布的範圍廣,第三個是高溫的強度大。有可能有第四個特點,它的持續時間會更長。”
近期,中國氣象台在北京、河南、內蒙、甯夏、湖北、陝西等多地發布高溫黃色預警與紅色預警,根據專家分析,本次高溫天氣的成因主要是受地面暖低壓影響,白天受太陽短波輻射影響,大氣幹燥,地面溫度上升。同時,高溫高壓脊控制區盛行下沉氣流,形成增溫效應。輻射增溫和下沉增溫的綜合作用,導致本次高溫天氣的出現。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今年我國高溫先從北方開始,從北向南那麽由于今年長江中下遊一帶的降水不明顯,台風活動比較弱,所以在6月下旬7月初以後,南方高溫就發展起來了。所以說我國高溫它總體上來講影響到了10.6億人口,還是非常廣泛的。”
2003年的夏季高溫熱浪就已經爲剛剛進入21世紀的人們敲響了警鍾。那年出現在法國、德國、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北部以及英國的最高氣溫絕對值超過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紀錄,導致歐洲超過3.5萬人死亡,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損失慘重。
世界天氣歸因組織表示,這是全球變暖的直觀反映,氣候變化已經使極端熱浪的發生概率增加30倍。如果趨勢不改,在21世紀後半葉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類似2003年夏季這樣的高溫天氣。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的就是全球變暖的背景。全球變暖,尤其是氣溫每升高一度,有可能使得水循環降水效率可能達到7%左右的改變,像極端高溫這種事件也更加容易出現。”
在過去的15000年裏,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5℃,根據當前全球平均溫度推算,在未來,地球平均升溫1℃,北極圈全年將有一半時間處于無冰狀態;升溫2℃,全球海平面將上升4米左右,部分城市將被淹沒;當升溫6℃時,地球上將有高達95%的物種滅絕。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有研究分析表明,像50年一遇的高溫事件,有可能隨著全球變暖,會變成20年一遇或者10年一遇,所以未來可能會更多的高溫熱浪事件影響我們。”
Part
3
高溫首先危及的是人的健康。有關研究表明,環境溫度高于28℃時,人們就會有不適感;溫度再高容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等症狀;氣溫持續高于34℃,還容易導致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髒、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
在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中,熱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是主要的因素。這是高溫相關急症中最嚴重的情況,由于身體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而喪失調節功能,産生的熱量散發不掉,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及多器官功能障礙。
熱射病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據有關資料,熱射病在夏季熱浪期間,十萬人發病率爲17.6到26.5人,住院病死率爲14%到65%,ICU患者病死率高于60%,50歲以上死亡率超過80%。
高溫導致的幹旱對植物的危害更大。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 會導致主要糧食作物減産19.7%。
氣溫升高,導致全球許多物種受到致命打擊。6月,美國堪薩斯州極端的高溫與潮濕天氣,導致數千頭牛死亡。加拿大學者克裏斯·哈雷指出,高溫對潮間動物影響很大,例如蚌類、海星以及很多無脊椎動物,當潮水退去,留在海灘的海洋生物,正常情況下會等到潮起回到大海,但極端的高溫加速了它們的死亡,根據推算,這一次的熱浪可能導致數億的海洋生物死亡。
Part
4
2022年2月,俄烏沖突引發了全球能源危機。在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的同時,俄羅斯亮出了掐斷歐洲能源的底牌。歐洲對俄羅斯能源存在著極爲嚴重的依賴,能源斷供,引發了歐洲的能源危機,隨著夏季到來,持續的高溫導致的能源需求量增加,更是在原本的危機上火上澆油。
持續的高溫與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讓歐洲的一些國家不得不重新啓用原有的發電廠。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水電、核電供應下降,對抗高溫需要更多的電力,更多的電力又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能源,這意味著要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産生的溫室效應也是全球溫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代舒適的生活,愈發便捷的衣食住行,直接或間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了地球不斷升溫。
中國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長 高志凱:
“人類進入了一個非常不幸的當代文明的悖論。越是文明,越是離不開這些空調,取暖,而造成的能耗的浪費,能源的浪費就使得氣候變化的惡果愈發加劇。”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氣候專家 陳德亮:
“二氧化碳排到大氣裏面,原來它的壽命也很長,幾百年的壽命,也就是說就算我們今天把所有的排放全部去掉,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會發生,下面幾十年還會這樣。”
能夠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一些自然征象已然成了不可逆轉的現實,北極、格陵蘭、南極西部、南極北部的冰蓋融化,西伯利亞的永凍土融化,海底甲烷釋放,大西洋洋流減速,厄爾尼諾現象增多,亞馬遜熱帶雨林、高緯度森林消失等等,在未來,情況可能繼續不斷惡化。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我們發現變暖以後可以造成極端氣象事件頻發、廣發、強發和並發,所謂並發就是說不光會出現幹旱事件,還會出現洪澇,幹旱與洪澇並存,或者是先幹旱後洪澇,或者是這裏是幹旱,那邊是洪澇。”
Part
5
人們關于氣候變暖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關于氣候變暖所帶來危害的認識越來越清醒,針對氣候變暖所采取的措施也越來越有力。迄今爲止,在各方的努力下達成了兩個國際性氣候協定。
《京都議定書》規定,主要爲發達國家的締約方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內,應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5.2%,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但是,《京都議定書》並未得到完全執行,一些國家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並未批准這項協議,比如美國。2001年,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爲理由,拒絕批准執行《京都議定書》。加拿大2011年也退出了該項協定。
中國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長 高志凱: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歧不斷,發達國家內部也分歧不斷,各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也不一樣,對能源的需求也不一樣。碳排放的模式等等都不一樣,所以《京都議定書》後來就不了了之了,談不下去了。因爲當時每個國家對于碳排放的起因,曆史發展過程,到今天爲止的狀況和下一步該怎麽做,大家沒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也缺乏共同的國際的責任來推動這個事。”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的《巴黎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並努力限制在1.5℃以內。
這一協定比起《京都議定書》多了靈活性,少了強制性,因此就增加了不確定性。美國在這一協定的態度上仍然有所反複。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退出了該協定。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國際社會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職責,相互協作。從每年的氣候變化大會,尤其是“巴黎氣候協定”以後,190多個國家都相繼來簽署了《巴黎協定》的應對的一些措施和行動,也紛紛做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這就說明我們有共同的目標,我們要有共同的行動來控制。”
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在2020年12月12日,在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氣候雄心峰會上,向世界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氣候專家 陳德亮:
“中國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同時其他西方國家,早期的工業化的這些國家,他們排放也有很大的曆史責任,所以大家都要努力。”
制片人:何冀甯
編導:張萌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