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跨國企業正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心態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甚至在更早期、更源頭的階段參與中國創新,深度參與中國研發活動
創新沒有壟斷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産生顛覆性的想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欣榮 有之炘
近年,美國禮來公司、葛蘭素史克等一批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的部分功能從中國撤離,一度引起各方關注。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雖然部分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撤離了中國,但其中不少企業的創新活動並沒有脫離中國,而是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心態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甚至在更早期、更源頭的階段參與中國創新。例如禮來,在2017年9月宣布關閉位于上海張江的中國研發中心後僅僅數月,就成立中國創新合作中心,與本土藥企、學術機構合作研發藥物。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1家,外資研發中心12家。截至6月底,跨國公司累計在滬設立地區總部802家,外資研發中心493家。
一些跨國公司也正調整在華發展策略,從建設內部研發中心到建設與外部合作的開放創新中心,深度參與中國研發活動。
強生JLABS@上海內景 強生公司供圖
從內部研發中心到開放創新中心
近期,記者調研發現,多家跨國企業紛紛在上海設立開放創新中心,僅在張江科學城的就超過20家。這些開放創新中心提升了中國創新在全球的認可度,成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股新動能。
走進美國強生公司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創新平台JLABS(JLABS@上海),可以看到總面積4400平方米的孵化器內,一樓是辦公空間和會議區域,大部分可以提供給初創企業使用;二樓有多個制藥、生物實驗室,裏面放著全球先進的實驗設備。目前,JLABS@上海已成爲強生在全球最大的孵化器之一。
“包括JLABS在內,強生在中國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網絡:負責對初創企業孵化的JLABS,負責外部研發合作的創新中心,以及負責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JJDC基金。針對各類創新企業,我們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強生亞太創新中心負責人王丹博士說。
總部位于上海的強生亞太創新中心,是強生全球四大創新基地之一。王丹介紹,中心成立以來,已和中、日、韓、新加坡等國家的生物醫藥初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開展合作。“強生內部有一個共識,即創新並不是自己埋起頭來搞研發,而是把人才、科技、資源以新的方式組合,構建一個開放的生態圈,與內部研發相結合以加速創新的落地和轉化。”
目前,強生在中國推進的開放創新正陸續産生成果。
來自張江集團的報告顯示,自2017年JLABS@上海建設以來,禮來、勃林格殷格翰、羅氏集團等跨國企業相繼在張江設立開放創新中心。瑞士制藥巨頭羅氏集團今年5月投資2億元人民幣,在上海設立全球首個加速器。通過整合羅氏全球資源與優勢,爲創新藥物、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個性化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全球醫藥企業20強中,9家在張江已經設立或醞釀設立開放創新中心。
以新方式參與中國創新
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的興起,可以看作是在政府引導、國資平台公司助力下,跨國企業對中國創新的新布局,這也使本土創新的“雨林生態系統”更加繁茂。
一方面,跨國企業開放創新中心體現了外資以新方式參與中國創新的決心。2004年,羅氏研發(中國)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羅氏集團在新興市場設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2019年,羅氏追加投資8.63億元人民幣將研發中心升級爲羅氏上海創新中心,並將原先的研發中心大樓改造成中國加速器大樓。
“在生物醫藥方面,我們發現中國有很多非常好的創新想法,因資金、技術、運營等原因止步于早期階段,而這正是羅氏可以發揮優勢的地方。”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負責人沈宏博士說。
另一方面,跨國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也讓中國企業更有效鏈接全球創新網絡。
跨國企業在全球範圍開展前沿項目合作,促進創新要素流動,深化了本土企業與全球創新網絡的交互。JLABS@上海在張江運營近兩年的時間裏,一共支持了55家入駐企業。這些初創企業中既有來自北美、歐洲和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也有來自中國本土的創新企業。
“創新沒有壟斷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産生顛覆性的想法。”王丹說,過去強生致力向中國引入先進的醫療健康産品,而隨著本土生物醫藥産業的崛起,中國也有能力做出同類第一的新藥或同類最優的好藥,借助強生的網絡更好走向全球。“這是一個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的轉變。”
作爲在中國規模最大、銷售渠道最豐富的跨國藥企之一,阿斯利康早在2017年就啓用中國商業創新中心,經過曆次叠代,目前已到3.0版。
“最新的開放創新中心在全國擴散,充分結合各地特點,比如在上海是醫療人工智能,在成都是中西藥結合。除了孵化,我們還聯合中金公司成立10億美元的基金,對看好的企業進行投資。”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劉謙說。
袁濤表示,經過這兩年的實踐,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已成爲張江科學城高質量項目的重要流量入口。“可以說,開放創新中心既是激活大企業自身創新的一個源泉,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股新動能。”
制度環境加快完善
JLABS@上海、微軟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實驗室、大飛機創新谷……正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將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列爲功能引領六大行動計劃之一,首批認定的20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日前正式亮相,力求發揮大企業的內部創新資源和全球創新網絡優勢,集聚、培育、孵化創新鏈上的中小科技企業,開展協同創新。
助推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這一新型創新載體的發展,浦東新區整合推出12條扶持政策。例如對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的建設,按照總投資的50%、最高給予不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扶持經費;每年給予最高300萬元人民幣運營經費;列爲重點單位的給予人才扶持保障政策。
同時,浦東新區將搭建融資平台,聯動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爲入駐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引導各區域盤活存量空間,引導特色産業園區加強規劃布局,爲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建設提供載體支撐。
浦東新區副區長吳強表示,根據計劃,浦東將在三年內建設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100家以上、支持高質量創新企業5000家以上。通過推動企業研發中心向開放創新中心升級,打造生機勃勃的創新“熱帶雨林”,構建“政産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陽建議,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並不局限于物理空間意義的孵化,針對沒有載體空間,但效應十分顯著的源頭合作型、技術賦能型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要肯定並引導其進一步發揮作用,體現示範引領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