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9月8日電(記者陳雲富)15年前,作爲我國首家公司制交易所,也是專門上市金融期貨、期權的交易市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拉開我國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序幕。15年來,金融衍生品市場有過“高光”,也有“低潮”,但隨著市場監管、機構參與和投資者教育的不斷磨合,“資本市場基礎風險管理工具”的共識逐漸形成,面對現貨市場發展、推進對外開放等趨勢,業界期待金融衍生品市場能更多與現貨市場相匹配,同時其産品體系和市場深度也與投資者的需求相匹配。
15年上市7品種 金融衍生品市場逐漸完善
相比股市、黃金等市場,期貨是關注度較低的市場,而相比商品期貨市場,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由于專業程度、准入門檻等要求都相對更高,是名副其實的“小衆市場”,但在國際市場,這一工具卻是機構“必備”。
業界專家介紹,雖然使用程度有差異,境外機構投資者都或多或少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大型跨國企業更是普遍使用各類衍生工具,世界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過90%的大型企業使用衍生品管理風險,此外沃頓商學院的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業績排名靠前的中大盤基金中,也有超過50%的基金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
正是在管理風險上的巨大作用,2006年9月8日,我國首家專門從事金融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與結算的公司制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經曆多年研發和市場培育,2010年4月16日,我國首個金融期貨品種滬深300股指期貨在中金所挂牌上市,拉開了一級發行市場、二級交易市場、三級風險管理市場的資本市場三級市場發展新格局。
數據顯示,到目前,中金所已上市有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三個股指期貨,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三個國債期貨及滬深300股指期權共7個品種,覆蓋權益和利率兩大市場。中國期貨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8月,中金所累計成交超8300萬手,累計成交額81.4萬億元,市場交易規模持續回升。
“實際上隨著市場對外開放,境外市場對A股衍生品有非常高的熱情,新加坡市場的A50股指期貨也一直受市場熱捧。”在不少業界專家看來,如果逐漸放松限制,境內金融衍生品的活躍度還將明顯上升。
三個細節看金融期貨:服務實體經濟效果如何?
對于金融衍生品,投資者的印象普遍是專業性強、投資門檻高、機構參與更多……這一“高冷範兒”的産品,服務實體經濟效果究竟如何?
從三個細節看出端倪。一是在國債期貨市場,作爲目前機構投資者參與度最高的品種,其功能發揮也較成熟和穩定。國泰君安固收部門負責人介紹,2019年年底,LPR定價機制改革後,市場利率風險管理需求激增,爲降低融資成本,實體企業傾向于置換或推遲貸款、發債等融資活動,但時效性弱、置換成本高,國泰君安創新利用國債期貨解決方案,爲10家客戶40億融資提供了“保險”。
“微觀層面而言,金融期貨市場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風向標和工具,有力提升了市場機構的創新和服務能力。”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表示。
二是金融期貨有助于提高金融産品的長期收益。鵬揚基金的統計顯示,根據公募基金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中報,公募基金參與股指期貨的基金規模上升至4055億元,涉及基金216支,股指期貨的合約價值占比9%,從近5年的周期看,相比于2016年底,參與股指期貨的基金規模增長接近300%,而參與的股指期貨合約價值總量增長接近600%。
萬得的一項統計也顯示,在股指期貨上市後成立的47150個券商資管産品中,使用股指期貨的産品到2019年底的複權單位淨值增長率均值爲13.19%,而未使用股指期貨的産品則爲6.34%。
三是豐富投資選擇,降低市場的波動。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6年,以追求絕對收益爲目標的量化對沖基金穩步發展,到目前市場已有25只量化對沖基金産品,其中還出現了百億級級量化産品,而量化對沖基金産品中,絕大多數取得正收益。
截至今年1月中旬的數據也顯示,境內專業機構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計12.62萬億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18.44%,均處于近年最高水平。
“當市場波動加大時,機構投資者如果沒有充分的對沖工具,可能會被動減倉股票債券。” 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表示,近年來,因爲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對于金融期貨的理解和應用更加充分,資本市場也受益于股指期貨和國債帶來的波動性整體降低,提高了長期資金的吸引力。
“雙匹配”:金融衍生品前景廣闊
作爲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金融衍生品引入國內市場的時間還不長,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參與和實踐更短,監管、機制和市場運行也還有待完善。在業界專家看來,未來衍生品市場還需“雙匹配”:發展程度與現貨市場相匹配、市場品種和深度與投資者需求相匹配。
隨著海外資金不斷增持中國資産,目前新加坡交易所A50股指期貨活躍合約的持倉量已逼近80萬手。“在港交所股指期貨産品推出前,海外投資者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風險對沖。”中信證券分析,由于融券的成本較高,以及QFII/RQFII通過中金所股指期貨進行風險對沖的限制較多,利用新加坡交易所A50股指期貨已成爲境外多數投資者的選擇。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境內市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境外不斷推出相關的衍生産品,也對境內金融期貨市場和投資者實際上帶來新的挑戰。“從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格局來說,境內金融期貨市場進一步深化發展、擴大開放的迫切性越來越強。”廈門大學金融工程教授鄭振龍認爲。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劉晴川認爲,穩步推進金融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做好特定品種、産品鏈接等對外開放的路徑與業務設計,是未來我國金融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和助推器。
在鄭振龍看來,金融的發展程度要跟經濟發展程度相匹配,衍生品發展程度也要跟現貨發展程度匹配。而以債券市場爲例,2020年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57.3萬億元,國債發行7萬億元,債券市場托管余額117萬億元,債券市場現券交易量達253萬億元,銀行間拆借、回購交易更高達1106.9萬億元,而全年國債期貨的交易額僅26.37萬億元。
“産品體系建設是金融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基礎。”對此,劉晴川等業界專家呼籲,加快金融期貨新産品的供給,打造覆蓋權益、利率、外彙等多領域的金融衍生工具産品體系,滿足市場需求,完善市場的功能。(完)
聲明:新華財經爲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