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12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北京“大水缸”,一位“護水使者”是這樣煉成的》的報道。
劉永連骨子裏有種作家情結。年輕時,他喜歡看書,喜歡琢磨人和事,喜歡惟妙惟肖地給人講故事,更想著有機會把這些動人的故事訴諸筆端。
“筆頭子比鋤頭沉!”
一次偶然,小說《地道戰》的作者李克語重心長的一句話,讓劉永連明白了作家的不易。既然“拎著鋤頭刨食兒”,索性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正是這份肯下功夫琢磨的勁頭,讓這名只有高中學曆的山村青年總是在第一時間嗅到商機,不斷闖出一條條生路。也讓他在一次次闖蕩中,對身邊的人和事始終飽含深情。
在北京市密雲區溪翁莊鎮,距離密雲水庫直線距離不足500米的“一畝三分地”裏,27年來,劉永連和員工們做打夯機、小配件,也做網球拍、保齡球,也曾因爲生産光盤,成爲密雲地區唯一的高科技企業。
劉永連(前)和護水員在密雲水庫邊巡護。受訪者供圖
27年來,也恰恰因爲這不足500米的距離,讓地處北京重要水源地核心位置的“一畝三分地”,發展一次次受挫,倒逼之下,又一次次轉型。
企業最好時,劉永連給員工發密雲地區最高的工資、最好的福利。
企業最差時,劉永連把房子抵押,四處借錢也要給員工發工資。
27年來,沒有拖欠過員工一分錢的劉永連明白:“庫區移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不能看著大家沒飯吃。”
2020年終表彰,總給員工頒獎的劉永連,第一次被披錦戴花,這是員工自發組織、自掏腰包,也要給“劉書記”的表彰。
“好人”是劉永連的微信名。他說:“做好人應該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信條。”
冬日的陽光照進辦公室,牆上密雲水庫的巨幅全景照片深遠而純淨。個頭不高,兩道濃眉的劉永連樸實而真誠,手指照片上的碧水青山,感慨道:“瞧瞧庫區的風光,多美呀!”
如今,放棄之前所有的項目,轉型爲以護水、環衛爲主的綠色環保服務業,這名自稱很“渺小”的民營企業管理者以“護水使者”之名,把曾經“筆頭子”上的情懷書寫在密雲庫區的大地上。
疫情期間,劉永連深入保水一線,嚴控保水卡口出入人員。受訪者供圖
“管閑事”
初冬的早晨,密雲石城鎮王莊村一處通往水庫的道路岔口,身著黃色馬甲的保水員王加英已經早早趕到這裏。不遠處,朝陽在甯靜的湖面上泛著道道金光。
這裏是57歲的王加英值守的護水崗,工作簡單,責任重大。“進入庫區作業的人必須持證在我這裏登記才能進入,同時還要負責周邊白色垃圾的清理。”王加英說,“冬季還好,趕上旅遊旺季,來往庫區的人多,總有人靠近水庫,那我們就得提起精神。”
作爲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密雲水庫被譽爲北京的“大水缸”,是首都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有“燕山明珠”之稱。
爲了保證水源安全,庫區的護水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重中之重。除了護水,劉永連管理的北京東方神韻産業發展集團公司還承擔著近3000名一線環衛員工的管理,以及沿水庫周邊10個鄉鎮和街道餐飲、環境保潔、垃圾分類、保水護水、物業服務等16項政府購買項目。
在密雲城區,東方神韻的員工“愛管閑事”是出了名的。他們把走失的老人送回大山深處的家,幫不小心將錢包丟進垃圾箱的大媽翻遍轄區垃圾站,汛情期間第一時間趕到遇險路段排查險情、運送病人……
“在此次滅火救援中,展現了你公司人員應急處置能力過硬,爲全區自防自救力量的聯勤聯動起到了示範作用……”
這是密雲區消防救援隊給公司的一封“表揚信”,表揚源于“快人一步”。今年8月3日清晨,密雲鎮李各莊村委會附近一輛汽車發生自燃,當時在附近巡邏的公司員工田德禮第一時間撥打119,並迅速聯絡公司義務消防員,趕在密雲消防救援隊到來之前及時處置了火情。
“眼見即爲責任,服務就是品牌。”劉永連說,“服務性公司,做的就是服務工作,看見了就有責任。”
在員工吳滿軍心裏,一幅寫有“爲人民服務”的書法作品是對自己“管閑事”的最高獎賞。2020年5月10日下午6點,鐵路退休職工吳成錄搭乘“密16路”公交車,從密雲城區回老家大城子鎮梨寨村。下車時,因攜帶東西較多,慌忙中,不慎將一個裝有貴重物品和證件的雙肩背包遺忘在車上。
眼看公交車開走,不知所措的老人忙向附近身著制服的吳滿軍求助。聽了老人的講述,執勤中的吳滿軍一邊請同事查清楚當天公交車當班司機,一邊讓老人搭上自己的巡邏車開始追趕。過程中,他們聯絡上了公交司機,請他代管老人的遺失物品,並在幾十公裏外追上了“密16路”。
跟記者講述中,不善言辭的吳滿軍一臉通紅,不好意思地說:“老人那天送來一幅自己寫的書法作品,還給大家現場跳了個舞。”
2020年新冠疫情最嚴重時期,寒冬臘月,公司全員自發上崗組織所轄服務區域的防疫執勤。怕大家凍著,公司購買了上百件棉大衣,還給大家補貼汽油費,發放暖寶寶等。夜裏11點,劉永連更是冒著大雪親自把六菜一湯送到執勤的各個崗位……
“這些行動都是員工自發的。”先行一步的劉永連笑稱,“直到正月初八各社區才開始有組織地行動起來。”後來,更有社區工作人員羨慕他們的“執勤套餐”,劉永連說,“都是一家人,給大家都配上。心暖了,工作也沒那麽累了。”
“如何保持一個企業的發展穩定,解決當地百姓穩定就業?對于服務外包企業來說,靠什麽形成核心競爭力?”如今在公司擔任黨委書記的劉永連自問自答,“就是靠身邊每一名共産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靠一個人溫暖一群人,一群人溫暖整個社會。”
整個上午,巡查了水域周邊,王加英並不算太忙。如今水庫周邊白色垃圾越來越少,環境也越來越好。想想之前從事的工作因爲疫情早已停滯,家裏每年只有山上一小片板栗林幾千元的收入,“護水員”的工作讓她心裏特別踏實。
劉永連在車間向參觀人員介紹光盤的生産工藝。受訪者供圖
“有闖勁”
沿密雲水庫西南的密關路西行,過七孔橋左轉,再沿京密引水渠前行不到100米,便是劉永連努力耕耘了27年的“一畝三分地”。
幹淨整潔的院落,錯落有致的廠房,每一棟簡樸的建築上都刻錄著不同時期的發展痕迹。
“第一次,我可是翻牆進來的。”提起這個曆經磨難的院落,劉永連爽朗地笑了。
翻牆,是爲了摸底。當時這個院落還屬于北京華都機械廠,溪翁莊鎮的鄉鎮企業。
1994年底,企業由于經營不善面臨倒閉。鎮分管領導聽說水庫對岸的馮家峪汽車配件廠有個劉永連,人很能幹,便想挖他來“收拾爛攤子”。
剛滿30歲的劉永連,意氣風發。雖然學曆不高,但愛讀書、善思考、有闖勁,一路從學徒幹到千人大廠的辦公室主任。他跑過業務,出過國,自認“經曆過大風大浪”。
但放棄穩定的收入,從頭開始經營一家企業,他沒幹過,心裏沒底,也想過打退堂鼓。
在那根“不服輸”的神經挑逗下,劉永連決定“暗訪”那個“爛攤子”。
那天夜裏,他翻牆摸進了華都機械廠。那裏與其說是個廠區,倒不如說是一片荒地,院牆只是擺設。偌大的院落,他逛了幾圈,大搖大擺走出廠區大門,連個人影都沒瞧見。
原來,廠子一整年都沒發工資了。68名員工,清一色庫區移民,個個沒精打采,企業欠賬和拖欠工資總額將近70萬元,不少員工遞交了辭職報告。
白天,只有幾個工人還在堅持幹活,“都是廠裏的黨員和業務骨幹。”劉永連心裏有了主意。
“給我20天,我讓廠子恢複運轉。”劉永連跟鎮領導只提了一個條件:“成立黨支部,我來當支部書記。”
帶著“軍令狀”,劉永連正式走馬上任。
上世紀90年代,正是鄉鎮企業改制的高峰期。面對“空降”的年輕廠長,工人們第一反應就是不信任。幾名老工人一合計,在廠裏僻靜的角落找了間屋子,問劉永連“敢不敢過去商量點事”。
“去就去。”
一開門,屋子裏黑壓壓擠了20多號人。煤爐子上燒著水,“小黑屋”裏熱氣蒸騰,沒人吭聲。
劉永連給自己泡上一杯茶,定了定神,迎上工人們質疑的目光。
廠子會不會倒閉?未來該怎麽走?工資怎麽發?問題輪番抛出,劉永連一一接招。
“你們可以不相信我劉永連,但要相信黨組織。”
“我堅信,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工廠就會起死回生。”
“有我在一天,就不會拖欠大家一分錢工資!”
盡管還有疑慮,工人們還是撤回了辭職報告,68人一個都沒走。
機械廠原有的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利潤更是薄得可憐。廠裏的運輸車臨近報廢年限,卻沒錢修。那些日子,劉永連就住在廠裏,每天晚上要聽見運輸車回廠的聲音,才敢入睡。
最愁的還是發工資,眼瞅著要過年了,靠賣産品回籠資金顯然不現實。
他找銀行周轉,甚至把准備買房的錢、親戚辦婚禮的錢都借來,總算結清了工人們一年的工資。
“劉書記說話算數!”工人們終于放下顧慮,踏實工作。
“依靠黨組織,穩住了人心。”劉永連覺得找對了路子。
緊接著他邁出第二步——主動關停華都機械廠“翻砂鑄造”等汙染項目。工廠緊鄰大壩,隨著密雲地區保水政策逐步推進,“五小”工業不能再幹了。
一個偶然,劉永連接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多番籌措下,一家中外合資的光盤制造企業落戶溪翁莊鎮。
爲了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取得國家部委頒發的生産許可,那段時間,劉永連真是跑斷腿、磨破嘴。
炎炎夏日,他和司機開著一台老式212吉普車,三天一趟,往返于密雲和市區。那台總在路口熄火的“老破舊”,讓劉永連跟執勤的警察成了熟人。而每次出門,不忘揣上幾瓶冰凍礦泉水的劉永連清楚,老破212的每次重啓就靠它們了。
劉永連記得很清楚,當企業陸續拿下光盤生産許可證和行業內第一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時,工作人員打趣道:“可惜這麽值錢的許可證,落在了農字頭上。”
1996年9月16日,光盤生産線正式投産。當年,企業職工的人均工資就達到了1000多元,全年納稅230多萬元,轟動密雲。年底結清了員工工資與各類花銷,賬上結余400多萬元。
1998年,還是大學生的張豔,怎麽也不相信自己實習的這家“高科技企業”坐落在密雲,這個“鳥不拉屎的地兒”。
如今已經是公司黨委副書記的張豔,清晰地記著第一次見到劉永連時的情景。“像個收電費的,一眼望過去就是咱密雲山溝裏出來的。這高科技企業的老板不會是假的吧?”
當年一心想闖北京城的密雲姑娘,怎麽也想不到,大學一畢業就留在了家門口,跟著“假老板”一幹就是23年。
張豔說,公司最紅火的時候,院裏常駐著4家外商代表,英語、日語,甚至荷蘭語交織,“國際範兒”十足,員工們走到哪都自豪地說“我是光盤廠的”。
從最初的翻砂鑄造到光盤刻錄,再到網球拍、保齡球生産……劉永連一個個費盡心思引進的項目,記錄了這座院子的蛻變。
劉永連爲黨員同志講英雄事迹。受訪者供圖
“傻實在”
“庫容43.75億立方米,面積188平方公裏。環湖路以內,庫區面積大概是220多平方公裏,相當于三分之一個新加坡。”聊起密雲水庫,劉永連總能脫口而出一連串精確的數字。
像農民熟悉土地上的每一粒種子,庫區邊長大的孩子,對“八山一水一分田”如數家珍。然而問題也出在這“八山一水一分田”上,保水和富民的矛盾,一直以來深刻影響著密雲地區的産業發展。
2002年,公司改制爲民營企業,並上馬了綠色生態消毒液制造等項目。見公司效益不錯,劉永連便拍板給公司全員上了社保。
此時《勞動合同法》尚未正式出台,勞動局工作人員一臉不解地問前去辦理業務的張豔:“你們民營企業還給上社保?沒要求啊。”
盡管是受益者,張豔也表示“不理解”,“我是幹財務的,太知道虧損和利潤對一家公司的意義了。”面對疑問,劉永連反問道:“公司既然是全民控股,爲什麽不讓職工享受更多政策實惠呢?大家都是庫區移民的後代。”
“傻實在。”張豔嘴上這麽說,心裏卻很服氣。在劉永連的影響下,她也積極加入了黨組織。
被劉永連的“傻實在”影響的人並非個例。
2003年,非典來襲,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消毒液需求激增。社會上恐慌情緒蔓延,很多企業停工停産,保障消毒液供應刻不容緩。面對員工們的畏難情緒,劉永連第一個站出來,以支部書記的身份召開大會。
“身爲黨員,平常時候要看得出來,關鍵時候要站得出來,危急時刻要豁得出來。”
短短幾句話,擲地有聲。
他在車間門口支起帳篷,吃住在廠區,加班加點生産消毒液,保障供應。黨員上了,團員也沒落下,甚至有20多位員工家屬也作爲臨時工上了生産線。
疫情過去,任務圓滿完成。劉永連申請成立黨總支,經上級主管組織批准,他們成爲密雲第一個設立黨總支的民營企業。
與浪潮搏擊的小船,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等待他們的是更大的風浪。
2009年金融危機過後,行業競爭加劇。隨著芯片産業的崛起,光盤逐漸淡出曆史舞台,企業效益急轉直下。給職工發工資,又一次成了劉永連的心病。
張豔記得,2013年臘月二十六,剛剛借到一筆款入賬,已經疲憊不堪的劉永連匆匆塞下兩塊沙琪瑪,又奔波在四處籌款的路上,趕在年前給職工補齊了工資。並在第二年,將光盤廠離職員工54萬元經濟補償金如數發放。
“按理企業不行了,補償金不是必須支付的,可他硬是靠著借錢,甚至把廠子這塊地抵押出去,給大家發了錢。”看著“傻實在”的劉永連,張豔決定放棄高額補償金,留在公司。
公司再一次滑向低谷,劉永連一度“不想幹了”,但一想到公司關門,跟著他打拼了十幾年的兄弟姐妹就要丟掉飯碗,他下不了狠心。
“曾經那麽難都過來了”,“小黑屋”裏的諾言,讓支部書記劉永連不敢忘,“那就放棄光盤業務,再次轉型。”
那幾年,簡政放權成爲全國兩會熱議話題,“小政府,大服務”理念備受關注。劉永連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緊鄰密雲水庫的位置,從前一直被認爲是制約公司發展的短板。然而從保護綠水青山入手,依托水庫搞第三方社會服務,承接政府服務綠色生態環境建設,服務社會綜合治理,未嘗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何不緊跟綠色發展的步伐,做一個純粹的“護水使者”呢?
面對全然陌生的領域,劉永連帶著員工們走機關、進社區、訪鄉村,調查研究、拜師學藝。他們向先入行的朋友請教如何撰寫項目標書,向環衛工人請教馬路應該如何規範清掃,還系統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相關課程,幾位骨幹在環衛所一待就是半年。
逐漸摸清工作規律後,公司接管了石城鎮的環衛工作。他們從改善環衛工人的生活入手,規範企業的管理細則。人心暖了,隊伍就穩了,工作作風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令政府頭疼的“老大難”群體,一改往日人浮于事、懶散怠惰的習慣。石城鎮的環境衛生面貌,由過去的倒數一躍成爲先進單位。
“轉型政府外包服務項目,過程中很多同行並不看好,認爲我們從一個高科技文化企業變成掃垃圾的,是沒落了。哪知道公司建制度、建章程、建隊伍,短短兩三年搞得風生水起。”話語間,劉永連充滿自豪。
“跟黨走”
說起效力了6年的公司,高大帥氣的王帥非常真誠,“就是特別踏實”。
王帥是一名退伍軍人,來公司前曾開過一段時間的小超市。說那會自己“年輕”“幼稚”的王帥,2017年從垃圾分類宣傳員做起,一路成長,到如今成爲垃圾處理全流程專家,被北京市文明委評爲“垃圾分類達人”。
“劉書記就像我們的家長,努力提供平台讓每一個人成長。並且爲每一名員工解決實際困難,不論你遇到孩子上學,還是家人就醫,總之,只要找他,他都會竭盡全力幫你。”王帥說,“在公司,從沒聽說無故辭退員工的事情發生,除非自己非要走的。”
公司裏有很多“暖心”規定:員工家裏有學生參加高考的,員工放假三天;六一兒童節,家長放假一天;每年春節給員工子女發紅包……
“管理一個幾千人的企業,最難的不是業務調度,而是精神塑造。”劉永連說。
27年前,從踏進這個坐落在密雲水庫邊的寬敞院落開始,劉永連就嘗到了“成立黨支部”對企業發展凝聚人心的“甜頭”。
如今,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紅色主題的“東方神韻智慧黨群服務中心”在樸素的院落裏非常耀眼。
這個中心以“互聯網+黨建”爲手段,集合聯絡、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設有黨群服務中心、智慧黨建融媒體中心、黨群閱覽室、黨群文體中心四大板塊。從紅色地標、黨史故事、水庫曆史到員工取得的種種榮譽,黨群服務中心的內容豐富細致。
展板前,回顧27年來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與發展,劉永連說:“一個企業掙錢多少是一回事,是否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企業,成爲有正能量的企業很重要。如何來引導?千條萬條,歸根結底還是用黨建引領。”
他介紹,密雲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英雄母親鄧玉芬的故鄉,水庫移民後代繼承了這樣的優良傳統。“總有人問我帶領水庫移民走到今天的秘訣。回顧這27年,最關鍵時刻,黨員、黨組織是堅強核心,這一點我毫不懷疑。”劉永連說。
他還總結了一套“三向黨建工作法”,“‘三向’即‘向黨、向上、向善’,學習本領,提高自己,服務社會,永無止境”。
“通俗地說就是九個字:跟黨走,長本事,做好人。”劉永連補充道。
27年,他守住了這“一畝三分地”,也守住了“小黑屋”裏最初的承諾。(參與采寫: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