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權益出售,讓雲頂新耀(01952.HK)理論上最多能夠賺取3.3億美元的利潤。但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自8月16日公告發布日起計算,該公司股價遭遇“5連陰”,較公告發布前股價累計下挫19.1%,市值共蒸發14.33億港元。
“丟了西瓜撿芝麻”,有醫藥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這筆交易。將好不容易拿到手的重磅産品以及未來“現金奶牛”售出,讓不少機構下調了對于雲頂新耀未來的盈利預期。
知名投資人吳悅風評價道,各種創新藥小項目(含下遊CXO,即醫藥外包),隨著美國收緊流動性,開始出現個別終止/退單的情況,這是醫藥市場的“最後一顆雷”。
但對于以雲頂新耀爲代表的Biotech(醫藥生物技術公司)而言,醫藥資本寒冬之下,企業或許盡一切可能活下去才是最佳選擇。
面臨資金壓力,忍痛出售“現金奶牛”
8月16日,雲頂新耀發布公告稱,與吉利德全資子公司Immunomedics簽訂協議,將公司此前從Immunomedics公司引進的核心的Trop-2ADC藥物(抗體偶聯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腫瘤疾病)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在大中華區、韓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開發和商業化獨家權利轉回給Immunomedics(即吉利德)。
而三年前,即2019年4月,雲頂新耀以6500萬美元的預付款加7.7億美元的裏程碑款,從Immunomedics手中拿下了Trodelvy的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買入前的2019年2月,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管理局)剛剛因爲工藝原因拒絕了Trodelvy的上市申請。在這種情況下,雲頂新耀仍然選擇買入該項權益。
此舉當時在業內被認爲是一場豪賭,但就結果而言,雲頂新耀“賭贏了”。
2020年9月,吉利德以210億美元收購Immunomedics公司,也將Trodelvy攬入麾下。吉利德改善了Trodelvy的生産工藝,很快這款藥物就在美國順利上市,雲頂新耀負責的新加坡、中國等地也接連獲批。
今年6月10日,Trodelvy在中國獲得批准mTNBC適應症,彼時公司股價也一度小幅反彈。不少券商將Trodelvy的峰值銷售預計爲30億(浦銀國際)、33.52億元(華安證券)、52.98億元(西部證券),可以說對于Trodelvy創造的回報給予了較高的預期。
但根據8月16日雲頂新耀所發布公告,出售Trodelvy後,雲頂新耀將獲得總額4.55億美元的對價,其中包括預付款2.8億美元和未來潛在的裏程碑付款1.75億美元。此外,雲頂新耀將無需再支付2019年4月與Immunomedics簽署的授權許可協議中的剩余高限裏程碑付款7.1億美元。
也就是說,目前雲頂新耀已支付1.25億美元購買費用(不含人力、研發、臨床等費用),並假設Trodelvy取得預期裏程碑,雲頂星耀在3年間最多可賺差價3.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億元。顯然不及各大賣方所預計的銷售回報。
但如果保留Trodelvy,雲頂新耀顯然面臨著不小的資金壓力。
雲頂新耀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研發費用達到6.13億元,同比增長62.4%,如果該增速保持不變,2022年研發投入將達到10億元左右。
公司2021全年行政開支達到2.43億元,再加上1.98億元的分銷及銷售開支。如果2022全年雲頂新耀各項費用開支增速和去年保持不變,僅上述費用,公司就將支出近15億元。
截至2021年末,公司賬面資金還有26.4億元。如果保留Trodelvy,公司將面臨高達7.1億美金的剩余裏程碑付款,再加上其他各項費用成本,對雲頂新耀來說現金壓力顯然巨大。
浦銀國際預計,截至2022年7月底公司賬上現金約3.0億美金,疊加此次收取的交易款項,公司預計可支撐現有研發及經營活動至2026年,後續融資壓力顯著降低。
上遊藥企資金緊張,或影響下遊醫藥外包企業業績
面臨資金壓力的藥企顯然不止雲頂新耀一家。資本寒冬下,過去醫藥企業在研發上一擲億金的創新藥企,如今普遍遭遇資金壓力,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收縮産品管線。今年6月,三葉草擬暫停對三項非新冠藥物在研管線的投資;沃森生物同期也宣布終止重組EV71疫苗研發。而早在2021年3月,百奧泰宣布終止多款抗癌藥的臨床研發。
但雲頂新耀情況似乎略有不同,明面上,該企業將自己標榜爲一家以“License-in”爲核心戰略的公司。
“License-in”模式的成功需要三個核心要素:優秀的BD能力、高效推進臨床試驗的能力、強大的後期商業化的能力。而在Trodelvy這單業務中,雲頂新耀已展現出強大的BD能力,只不過還未商業化公司就將該藥獨家商業化權力出售。
此舉也讓部分業內人士戲稱,雲頂新耀是一家“精品CRO公司”,爲上遊藥企提供服務。
CRO,即合同研究組織(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英文簡稱,亦是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或醫藥研發外包服務行業的簡稱。
雲頂新耀表示,公司會授權引進具有全球發展潛力的潛在同類最佳候選藥物,以擴充産品管線。根據雲頂新耀的官網,該公司商業模式是從海外引進的臨床藥物,主要布局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腎疾病、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四大領域。
吳悅風認爲,美聯儲流動性收緊後,美國創新藥企能拿到的錢、能募到的資金體量,會明顯降低。這對于中國CXO板塊(醫藥外包)會有影響,因爲中國很多CXO公司接的都是海外的創新藥訂單。
“各種創新藥小項目(含下遊CXO),隨著美國收緊流動性,開始出現個別終止/退單的情況,這是醫藥市場的‘最後一顆雷’。”針對雲鼎新耀出售Trodelvy的獨家商業化權力,吳悅風這樣評價道。
不過從表面上來看,二季度國內外衆多頭部CRO藥企業績似乎並未受上遊訂單縮緊影響。
就拿國內頭部CRO來說,藥明康德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8.52%,扣非淨利潤增長81%;康龍化成暫未公布財報,但業績預告也不差,預計營收同比增長39%-42%,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10%。
而在海外,IQVIA等巨頭以及Medpace等小玩家,業績也依然在不同程度的往上走。Medpace2022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6.73%、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2.95%。
而且從訂單數量來看,Medpace們所積壓的訂單量還在增長。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CRO企業要獲取新業務,首先需經曆和衆多企業的競標,脫穎而出後才能敲定合同,而這期間需要跨越至少兩個季度的時間維度。
也就是說,目前的訂單數量和財務情況,或許只是半年以前成功競標業務的最終落實。換句話講,CRO企業在財報中所披露的新增訂單數據,存在“延遲效應”,不能及時反映市場動態,從而造成了CRO行業當前呈現出需求旺盛的“假象”。
實際上CRO企業Medpace的未來增長已遇障礙。根據Medpace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二季度該公司“初步訂單數量”已經不忍直視,同比下降45%,環比下降42%。
總體而言,2022年上半年,全球生物科技行業經曆了最慘烈的熊市之一,美國創新藥企研發失敗、股價暴跌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市值曾一度超過10億美元的LaJolla制藥(LJPC.O),截至8月20日收盤,公司股價僅報收6.22美元/股,市值僅剩1.55億美元。
當然,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在資本市場中同樣在經曆寒冬。通聯數據顯示,截至8月19日,申萬醫藥生物板塊市盈率跌至24.33倍,處于曆史3.06%百分位,已跌落至曆史底部區間。
那麽目前究竟是左側抄底機會,還是仍然需要觀望,美國藥企寒冬對于國內影響究竟幾何。一切的一切,或許只有等到下半年行業、企業數據披露後,市場才會給出確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