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滴滴、奈雪的茶等曾在一級市場廣泛“吸金”的明星企業密集上市,給背後的部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日前,投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VC/PE機構IPO賬面退出回報總規模爲72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280億元大幅增長超過3倍。
不過,在一級市場備受資本追捧的明星企業,在二級市場可能面臨另一種命運。今年以來,不少中企在海外上市都面臨著“破發”的局面,部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經産生了賬面浮虧。以快手爲例,今年2月,快手以發行價每股115港元的價格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半年來,快手股價一路下行,其股價已從最高點每股447港元跌至8月11日午間的每股84港元,跌幅近八成,較發行價大幅跳水。
分析人士表示,部分海外上市企業盈利不及預期,資本市場回歸理性,股價傳達著市場的聲音。實際上,今年3月和5月,快手分別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和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快手的營銷費比去年增加,虧損卻進一步擴大,商業變現能力下降,核心業務增長乏力。資本落荒而逃,實屬意料之中。
全球IPO市場回暖 機構退出數量大增
整體上來看,多個數據維度都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明顯回暖。在全球IPO市場共同發力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共231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而去年同期僅有122家,增長近九成。具體到機構來看,今年上半年,紅杉中國參投18家IPO戰績奪魁,高瓴資本17家、騰訊13家IPO緊隨其後。而在去年同期,高瓴資本以8家IPO的數據就站在了第一位。
與此同時,A股市場IPO規模創近5年同期新高。2021上半年,共計245家中國企業在滬深兩市IPO,同比上升1.08倍;IPO募資金額共計2093億元,同比上升50.9%,創近5年同期新高。實際上,自2019年7月科創板開市以來,A股市場的IPO數量及規模一直在穩步提升。今年上半年,科創板優勢繼續,共計86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同比上升近1倍,IPO數量占比35.1%,募資金額共計692.08億元,IPO規模占比33.07%。VC/PE機構IPO滲透率也從去年同期的65%提高至71.08%,參與度明顯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上半年,港股IPO項目絕大部分爲內地企業。2021年上半年,有43家中企在港交所主板上市,1家登陸港交所創業板。按照IPO募資規模統計,內地中企IPO占主導地位,港股市場IPO募資規模的96%均來自中國內地企業。美股市場IPO數量也創新高,今年上半年,共36家中企在美國資本市場IPO,同比上升71.43%,募資金額共計886億元,IPO規模同比翻兩倍,環比上漲24.61%。
上半年全球發行規模前十IPO中九家破發
光亮表面的背後也暗藏著問題。今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爲今年上半年最大規模的IPO。不過,快手的高光時刻太短暫。8月5日,快手上市半年後迎來解禁日,股價持續下跌。截至8月11日午間,快手的股價僅爲每股84港元。
快手發行上市的時候,吸引了包括美國萬億資管巨頭Capital Group、阿布紮比投資局(ADIA)、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PPIB)、貝萊德、淡馬錫、景順控股、富達國際、黑石在內的10家基石投資者入局。彼時,這些機構以每股115港元的價格合計認購了1.65億股,耗資近190億港元,占總募資金額的45%。如今,這10家機構的持股都處于浮虧狀態,浮虧比例達26.2%。
核心業務增長乏力是快手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今年5月,快手發布的2021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快手實現總營收170.19億元,同比增長36.61%,但環比下跌5.97%;淨虧損577.5億元,同比擴大89.4%。三大業務中,直播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由2020年同期的72.3%下滑至42.6%,直播收入也由2020年同期的90億元減少19.5%至73億元。另外,快手核心日活躍用戶增速也趨于放緩。
除了快手,截至8月10日,今年上半年IPO規模前十大上市公司中,滴滴出行、京東物流、滿幫集團、圖森未來、電子煙制造商霧芯科技以及從美股回港股二次上市的百度、哔哩哔哩、攜程集團的股價都有不同程度的破發,僅有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三峽能源從每股3.18元發行價走高至目前的每股近6元。此外,在美國上市的每日優鮮股價從每股13美元的發行價跌至8月10日每股4.84美元;叮咚買菜從每股23美元發行價微跌至8月10日的每股21.22美元。
除了市場環境和政策對股價的影響之外,更本質的是,所有的商業模式最終要回歸其盈利賺錢的本源。分析人士對此表示,當前,上市不再是稀缺資源,即便項目上市了,可能仍然無法獲益退出。在當前分化的行情中,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上市公司股價急劇下跌,交易稀少,投資機構獲利退出可能成爲奢望。長期來看,深耕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機構必然要放棄簡單套利,提高專業化定價能力和産業運作能力,回歸到價值投資的本源。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