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家領導人訪華,不是來談生意,就是來拉投資,而馬來西亞總理前不久訪華畫風就格外不一樣——來叫停生意,包括東海岸鐵路、兩條輸氣管道在內的3個價值220億美元的項目一一都取消了,馬來西亞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缺錢”,目前馬來西亞政府負債已占GDP的80%之多,瀕臨破産邊緣。
同爲島國,日本能成爲世界強國,而馬來西亞貴爲石油棕油出口大國,而且人口不多(才3000萬左右),地理上坐擁馬六甲海峽這樣的黃金海道,按理說應該早過上了迪拜一樣奢華的生活,爲何混成如今這個鐵路、輸氣管道都修不起的鳥樣?
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緊密相連,而工業化和世俗化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出乎意料的是,曾經信佛教和印度教的馬來人,居然是東南亞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之一,信伊斯蘭教的總人口占了70%之多。雖然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強調國家是政教分離體制,教派不會左右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但近些年來,宗教偏執已在世俗的馬來西亞風起雲湧,穆斯林超人一等的地位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攔路虎。
馬來西亞的憲法就明確規定,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國家,我們都知道,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換句話說,馬來族若叛教,將喪失在憲法上的特權,南非的種族隔離,都還只是法律級別的,而馬來西亞就比較厲害了,人家直接是憲法級別的種族歧視。
這憲法直接導致的就是國家公民地位的不平等,比如法律規定華人不能單獨注冊公司,必須與馬來人合作;比如大學在錄取學生時,分給馬來人的比例非常多,甚至馬來人購買車輛與房地産時都享有折扣等等,要知道華人占了馬來西亞20%之多,試問一個國家口口聲聲說種族平等,做法卻如此不公,這個國家經濟怎麽發展的起來?
還有一點很關鍵,追溯曆史,馬來西亞原始居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從南亞地區(現柬埔寨和泰國之間俄區域)遷徙過來的人,廣義的馬來人也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和華人、印度人等在同一曆史時期到達的馬來西亞的。
那個時期指的就是15世紀,馬來半島的第一個獨立國家——馬六甲蘇丹王朝,那時這個王朝北邊有暹羅國,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于是與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明王朝建立戰略同盟關系,以政治上的讓步,換來馬六甲一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當年鄭和下西洋就給馬六甲王朝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影響。
同樣也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伊斯蘭教通過阿拉伯商人、印度人傳到了馬來西亞,之後借助于王室貴族和地方統治者的扶植慢慢壯大,穆斯林商人給地方統治者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並且當時馬六甲國王要對抗信奉印度教的暹羅,並且清掃王朝內印度教的余渣,伊斯蘭教成了鬥爭的思想武器,這個宗教至此,600多年沒斷過。
因此,“所謂的馬來人享有特權”這件事其實是沒有曆史根據的,歸根到底,就是掌權人爲了對抗自由派或者其他種族,故意制造“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土著”這樣的誤解,然後再用憲法規定馬來人必須信奉伊斯蘭教,這樣就形成了最有力的意識形態武器,那些無知的選民當然樂于接受這個誤解,並且爲了這個誤解成立,不惜把新加坡踢出去,以便降低華人人口比例。
馬來西亞現總理馬哈蒂爾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不起來原因在于沒有世俗化,種族不平等,其隱射出來的問題那就多了。
首當其沖的就是政府腐敗,前總理納吉爾所在的巫統就是伊斯蘭教強有力的支持黨派,在他們眼裏,世俗論和民主都是殖民地時期的桎梏,徹底去殖民地化的關鍵就在于恢複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納吉爾如今就因貪汙下台入獄。
更加諷刺的是,當時馬來西亞的總檢察長阿邦迪表示納吉無罪,並指示反貪會結案停止調查,
馬來西亞現總理馬哈蒂爾感歎到,納吉爾的權力已經淩駕于反貪會之上了。
從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看,雖然馬來西亞很早就成爲日本所謂雁型布局的一環,但由于國家重視農工並舉,國內宗教政治和投資環境複雜,因此始終被卡在勞動密集型工業組裝階段和原始農村並舉的情況,這樣總體工業水平始終不會得到提高。
指望通過國民教育或人才能挽救經濟也是空想,長期的種族偏袒讓絕大多數馬來人生性懶惰,每天禱告5次+每年1個齋月,工作效率極低,甚至無心工作。
如果馬來西亞想盡早工業化,世俗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