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築,遠看像極了早餐店裏層層疊起的蒸籠。這是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由Heatherwick Studio負責設計。
建築外觀
〖Heatherwick studio:由托馬斯· 赫斯維克創立。托馬斯· 赫斯維克:英文THOMAS HEATHERWICK,1971年,生于倫敦,曾就讀于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與倫敦皇家藝術學院;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4年,獲得了“皇家工業設計”勳章;2006年11月8日,獲得“菲利普王子獎”;2010年,擊敗包括紮哈· 哈迪德在內的一批名師成功設計了上海世博會英國館;2012年,設計了倫敦奧運會火炬塔。他被英國業界譽爲“新的萊昂納多·達芬奇”。〗
平面圖
設計理念:
Thomas Heatherwick說:“這座Heatherwick Studio在亞洲的第一座大型新建築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傳統大學建築的絕佳機會。在信息時代,校園裏最重要的商品是社交空間,可以見面,碰撞和相互學習……”于是建築師以蜂巢爲理念,結合新加坡當地的炎熱的氣候,塑造出一座能增進師生關系,鼓勵豐富的小組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樓。
蜂巢
建築介紹:
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被稱作“智慧之塔”,也被不少華人戲稱爲“點心樓”(因爲很像粵菜館或中式早餐店裏壘起的蒸籠)。建築由12座環繞著中庭的弧形的塔樓圍合而成。學生可以從360°各個方向進入中庭空間,並與所有塔樓形成路徑上的循環。
建築近景
整個建築上大下小,層層外挑的樓板,爲建築提供了遮陽的效果。層層疊疊的弧形陽台環抱著中庭,仿佛片片飛舞的花瓣。每片出挑的陽台,結合著欄杆、花池,巧妙的構成學生三五成群閑聊、交流的絕佳天地。
層層外挑的樓板
室內:
建築分8層,共有56間教室。建築師打破了傳統教室的布局,塑造出沒有角落或沒有正面和背面的教室。這種靈活的形式能讓教授在教學中,不再是站在最前面教學,而能更好的組織學生,加強大家之間的溝通、合作。大家來學校聚集在一起“交流”,通過思想的碰撞,迸發出各種靈感,就如同蜜蜂彙聚在蜂巢裏協作釀蜜。這也是該建築在校園裏被稱作“hives”的原因吧。
教室
教室平面圖
即使教室外的樓梯間或電梯間也都散發著獨特的學術氣息——牆面上嵌入了700幅特別委托插畫家Sara Fanelli繪制的圖畫,內容包含科學、文化、藝術等主題。這些圖案刻意的被重疊起來,顯得模糊不清,卻是思維的觸發器,爲想象力創造了環境。
Sara Fanelli繪制的圖畫
結構、材料:
建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中,衆多的斜柱格外醒目。建築結合至上而下逐漸收窄的形態,采用了像燈籠骨架般的結構體系,從經緯兩個方向穩固結構。而層層外挑的結構,外牆上一圈圈高窗,結合中庭的形態,既有遮陽的作用,又能在通風時讓空氣在塔樓中循環。這一策略在常年維持夏季高溫的地區很重要。
結構剖面圖
建築外牆采用有10個曲率的預制再生骨料混凝土外挂板約1000多塊,每塊面板均定制了獨特的混凝土飾面和型材。如下圖所示,立面上的混凝土板面有著形式不同的凹槽:連續的普通凹槽與凸起部分質感一樣,都較爲細膩;而內凹的不連續凹槽則是由工人手工貼上小石子制成。
預制再生骨料混凝土外挂板
手工貼小石子
建築師傅設計了11個柱角、10個立面弧度、4種窗戶尺寸和1種玻璃板寬度,可進行反複無限的排列組合。這樣的材料構件既能快速生産,又能組合成具有手工制品性質的建築外牆。另外,爲了節約成本,外牆上采光及通風的門、窗均采用了折線形玻璃門窗來替代弧面玻璃。
外立面細節
結語:
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是新加坡第一個使用著色混凝土的項目,而再生骨料的使用讓建築獲得了綠色標志的白金獎。建築突破了傳統教學樓的刻板形態,爲新時代的教學方式創造了全新的教學環境。如此,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便成了新加坡教育、文化的新地標。
建築夜景
項目名稱: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
建築面積:14000㎡;
所在地:新加坡;
建築設計:Heatherwick Studio;
攝影:Hufton+C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