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筆,一手拿尺子,在一塊綠色的布匹上橫橫豎豎畫出衣服的線條,然後用剪刀一剪,一件成衣的布料就剪好了。在大亞灣澳頭赤角街64號彩慧服裝店,溫彩慧正爲客戶趕制傳統的漁民服裝“學佬衫”。在大亞灣,像溫彩慧這樣的傳統漁民服裝手工作坊,僅此一家,在整個惠州也是罕有的。
溫彩慧自小從母親手中傳承學得一手裁縫手藝。26年前,她在大亞灣澳頭開始經營起這家傳統漁民服裝小作坊。如今,她的客戶遍及大亞灣、惠東、深圳、香港乃至新加坡,甚至被國外友人珍藏。
以前,漁民一年到頭難得穿上一兩件新衣服;而今,漁民們每年逢年過節、婚嫁壽喜等都要訂制新衣服。一把剪刀一把尺,溫彩慧透過一件件漁家傳統服裝,見證了大亞灣漁民的幸福生活變遷。
手拿老彎尺,溫彩慧設計、剪裁傳統漁民服裝幹淨利落。
人物名片>>>
49歲的溫彩慧是茂名人,出身裁縫世家,自小從母親手中傳承學得一手裁縫手藝,酷愛設計和裁剪衣服。20多年前,溫彩慧嫁到大亞灣澳頭,入鄉隨俗的她漸漸了解並喜歡上傳統的漁家文化,並在制作傳統漁民服裝的過程中找到了奮鬥方向,經營起傳統漁民服裝小作坊“彩慧服裝店”,廣受街坊鄰裏的好評。如今,她的客戶已遍及大亞灣、惠東、深圳、香港乃至新加坡,甚至被國外友人珍藏。
傳統
用著“花碼數”留著老彎尺
彩慧服裝店的一樓挂滿了五彩布匹和做好的成衣,店裏唯一一張桌子,是溫彩慧設計、裁剪布料的辦公桌,也是她接待客人的談話桌。樓上的兩間小房間是加工間,溫彩慧會把裁剪好的布料送到這裏給幾位工人縫制。
溫彩慧爲客人量體裁衣用的還是傳統方法,她的筆記本記滿了客人的衣服碼數,那些用橫豎點叉組成的數字符號只有她自己才看得懂。“這種計數法叫‘花碼數’,現在很多人基本不用了。”
溫彩慧還有一把老彎尺,尺子的大部分是直的,卻在一頭有個弧度,像把鐮刀,尺子上有三四種刻度。“這把尺子是我最珍貴的寶貝,有了這把尺子,我才能量衣服和褲子的碼數,那個弧形是用來量褲子的裆部、臀部碼數的。”溫彩慧說,這把尺子是母親用過的,已經30多年了。
熱愛
曾用零花錢買布設計衣服送同學
身上穿著自己設計的大紅旗袍,笑聲爽朗,溫彩慧給人的感覺很溫暖,不說年齡,壓根看不出她已49歲。
說起做衣服,她兩眼綻放光芒,神采奕奕。“我的手藝是祖傳的,我的外婆和媽媽做了一輩子衣服,哥哥姐姐都會做衣服,現在只有我在堅持。”溫彩慧是茂名人,出身裁縫世家,她從小就酷愛設計和裁剪衣服,還用零花錢買來布料玩創意,設計、裁剪衣服送給同學。
20多年前,溫彩慧嫁到澳頭,並在單位上班。但工作之余,她仍喜歡裁裁剪剪做衣服,身邊的親朋和同事成爲她的“私人訂制”客戶。
澳頭本是一個漁村,溫彩慧的街坊鄰居都是漁民。得知她會做衣服,一些老街坊就慫恿她做傳統的漁民服裝。“漁民尤其是年老的都喜歡穿傳統服裝,以前是自己手工縫制,但現在很少有人會做了,而且市面上很難買到。”1993年,溫彩慧開始做傳統漁民服裝,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服裝店。後來,她一門心思經營這個小作坊,直到今天。
創新
深刻理解漁家文化,款式設計“隨心所欲”
漁民的傳統服裝是類似唐裝和旗袍的橫襟衫。記者了解到,因爲當地漁民的方言是“學佬話”,所以漁民們就把服裝稱爲“學佬衫”。做新衣的大多是女人,女式“學佬衫”以旗袍爲主,有半身的,也有連衣裙,款式多樣。
打開一塊布料,溫彩慧一手拿尺子,一手拿粉筆,橫豎畫畫,然後拿起剪刀,不到十分鍾,一件“學佬衫”的布料就裁剪好了。溫彩慧裁剪布料幹脆利落,是因爲她技術娴熟,對漁家文化、習俗非常了解。“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要做好漁民傳統服裝,沒有沉澱還真不行。”溫彩慧說,澳頭漁民對傳統服裝一般要求漂亮、合身就行,衣服款式、風格由她說了算。
溫彩慧說,入鄉隨俗,她漸漸了解並喜歡上了傳統的漁家文化;而這些年來,在爲漁民們做衣服時,她又對漁家習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所以在設計款式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開始,找溫彩慧做傳統漁民服裝的都是澳頭本地的街坊鄰居,由于做工好、價格低,街坊口口相傳,她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如今,惠東、深圳乃至香港的漁民都慕名而來找她做衣服。惠州博物館和大亞灣霞湧漁村曆史民俗展覽館裏收藏的漁民傳統服裝也出自她的作坊。
2017年11月17日,溫彩慧的小店招待了兩位特別的客人——在大亞灣石化區某企業工作、來自意大利的伊拉裏亞和大衛(音譯)。這兩位客人在翻譯的帶領下,慕名找到溫彩慧的小店,說要訂做傳統漁民服裝帶回家收藏。伊拉裏亞當場看中一件紅色旗袍,而大衛則幫妻子訂做了一件裙子。
用心
大腦“數據庫”存著客人身材尺碼
與工廠批量化、規範化生産服裝不同,“彩慧服裝”做的傳統漁民服裝是真正的“私人訂制”,碼數、裁剪獨一無二。“有時一個家族做一批款式、顔色一樣的衣服,但每個人的身材不同,衣服的大小也就不同。有的人腰部粗一點,有的臀部大一點,裁剪時就要注意這些細節。”溫彩慧說。
這些年來,許多大亞灣當地漁家女孩是溫彩慧看著長大的,她們的傳統漁民服裝也都是找溫彩慧做的。溫彩慧的大腦裏有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裏保存著很多客人的信息,只要打電話報個名甚至一出聲,溫彩慧就知道是誰,這個人的身材、尺碼數就在她腦海裏顯現。一些新客人不方便到店裏量尺碼,只需發張照片給溫彩慧,她看過照片後也可以大概估算出尺碼,一樣能做出一件令對方滿意的衣服來。
時代在變,漁民對傳統服裝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僅要求合身,也要漂亮。“漂亮就是時尚,時尚就要創新。”溫彩慧說,雖然基本上是她設計什麽款式漁民就穿什麽,但這些年來她自我要求在設計上一年要有一個樣。她的“創新”和“時尚”理念都來自平時的設計、裁剪體驗。
傳承
擔心手藝失傳,有意識地教徒弟
溫彩慧一年四季都很忙。“她確實太累了。”丈夫老李心疼地說,旺季時店裏一個月要做六七百件衣服,淡季時也有400多件。小作坊有5名員工,但只有溫彩慧一個人設計、裁剪,其他幾名女工都是車工。遇上訂單多時,溫彩慧一天到晚站著裁剪,連上廁所都要小跑。
“她們在外面找工作不容易,我這裏雖然不大,但大家能像姐妹一樣互相照顧。”溫彩慧說,忙時、累時她也想過放棄這個小作坊,但街坊和工人們都鼓勵她堅持,她咬咬牙又撐住了。這一堅持就是26年。
比起工作的辛苦,溫彩慧說她更擔心的是自己的這門手藝沒人傳承。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傳統,她很擔心這門手藝在她手裏失傳。這些年來,她也曾有意識地教一些徒弟,但能完全上手的人寥寥無幾。
惠東漁家女孩穿上溫彩慧裁剪的傳統服裝參加活動。
一件“學佬衫”見證漁民好日子
多年制作傳統漁民服裝,溫彩慧深感漁民們對傳統的重視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
“大亞灣漁民的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從做衣服就可以看出來。”溫彩慧說,傳統服裝在漁民心目中有著重要地位。如今,但凡逢年過節或者家有喜事,漁民們都會訂做一套新衣服,有的全家乃至全族、全村人都會統一訂制一件傳統服裝,少的幾件,多的上百件。這些年,因爲給漁民做服裝,她也熟悉了漁家的民俗,也爲漁民對傳統的尊重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而感動。
溫彩慧說,每年過大王爺節時,東升漁村的漁民們穿的新衣服都出自她的作坊。不僅如此,漁民們對新衣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還經常會自己選花色、訂布料,或者自己想創意讓她設計出來。
來源:惠州日報
記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