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流行是世界迄今所面臨的最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每年使全球800多萬人失去生命。爲引起國際社會對煙草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于1987年11月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爲“世界無煙日”,並于1988年開始執行。從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爲每年的5月31日。自此,世界各國廣泛采取控煙措施,其中不乏讓人叫絕的妙招。
#“鐵腕”派#
美國:煙就一個字——貴
美國作爲煙草消費大國,也是反煙運動的發源地,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確立“全國戒煙日”的國家(每年的11月12日)。在美國,所有公共室內外場合、公共交通工具、教育機構、醫療機構、政府機構、所有室內辦公場所、餐館、酒吧、俱樂部等,均禁止吸煙。吸煙人士自覺“低人一等”。許多人擇偶、找租客明言不要吸煙者,賣車、賣家具的廣告上也常常寫明沒人在汽車裏、家裏吸過煙。在禁煙區吸煙或未征得不吸煙者同意就吸煙,已經被列爲當今美國人最厭惡的十大不文明行爲之一。
此外,在美國抽煙很破費,煙草要繳三重稅:聯邦稅、州稅、地方稅。不斷地漲價及提高稅率,是獲得戒煙效果最直接、最明顯的一個手段,此舉也廣受稱贊。早在2013年,紐約曼哈頓聖路加-羅斯福醫療中心戒煙項目的主任就力挺漲價。她當時稱:“紐約現在的吸煙率降到了14%,最大的功勞是這裏香煙價格高昂。在我們這兒,一包煙起碼要12美元。我們醫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煙瘾最大的一群人,連他們都因爲抽不起而戒煙了!”
新加坡:罰款罰到你破産
從1986年起,新加坡政府將不吸煙列爲國民守則內容,吸煙者報考學校不予錄取,汽車司機吸煙則被吊銷駕駛執照。爲防止新型香煙在新加坡市場立足,衛生部宣布全面禁止電子雪茄、電子香煙和口服型煙草等尚未在新加坡上市的新型煙草制品進口。
在罰款措施上,新加坡政府也從不手軟。隨地扔煙頭將被處以500新元(約合2440元人民幣)罰款。在任何禁煙區吸煙都會受到罰款,最高者可達2000新元(約合9770元人民幣)。新加坡的吸煙法定年齡爲21歲。如果零售商向低于法定年齡的人出售煙草産品,第一次違規最高可被罰款5000新元(約合24400元人民幣),若再次違規最高可被罰款10000新元(約合48800元人民幣)。爲低于法定年齡的人購買煙草産品,第一次違規最高可被罰款2500新元(約合12200元人民幣),再次違規最高可被罰款5000新元。
法國:“香煙警察”上街執法
從2008年起,法國公共場所開始全面禁煙。爲落實禁煙令,設立“香煙警察”在公共場所巡邏。這些“香煙警察”由警察、憲兵和軍隊巡邏兵組成,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禁煙令,“香煙警察”有權對違令者處以68歐元(約合530元人民幣)的罰款,而違規的公共場所將被處以雙倍罰款。情節嚴重的,吸煙者和經營者將被處以高達450歐元(約合3500元人民幣)和750歐元(約合5840元人民幣)的罰款。
不丹:警察破門掐煙頭
在不丹,一個無意間丟棄的煙頭曾引起一場大火,導致約7000公頃森林被毀,首都廷布一連3天被濃煙籠罩。此後,不丹禁止在一切公共場所吸煙,並于2004年通過法律在全國禁煙,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銷售煙草的國家。政府還發起了反吸煙運動,政府官員、醫務人員、宗教人士到各地演講,向民衆宣傳“吸煙不僅有害健康,也是嚴重亵渎宗教的行爲”。2011年,不丹政府又頒布了一部新禁煙法,內容更加具體嚴格,其中規定,如果發現房內有人吸煙,警察有權破門而入,掐滅煙頭。
#“柔情”派#
韓國:專門設立“戒煙假”
爲了鼓勵戒煙,韓國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戒煙假”制度。制度規定,凡國家機關和私營企業的在崗人員如果決心戒煙,可以申請3天~4天的帶薪休假。這主要是考慮到戒煙者暫時脫離工作環境,加上健康飲食、精神轉移等輔助方法,有助于提高戒煙的成功率。因職工休假給企業帶來的絕大部分損失,將由政府承擔,資金主要從香煙稅收中籌集。
英國:讓孩子勸父母戒煙
自2006年起,英國各地陸續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爲讓更多的煙民放棄這一不良嗜好,英國衛生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比戒煙糖,或是精神療法等方式更有效的戒煙方法——讓孩子們監督自己的父母少抽煙甚至是不抽煙。
在英國,從小學到中學都有定期的個人健康課,告訴學生吸煙害人害己。近年來,隨著孩子勸說戒煙等方式,英國已有四成煙民表示願意盡快戒煙。
泰國:禁煙廣告震撼心靈
泰國規定,煙盒必須用一半面積印上統一的警示性畫面:一個被熏黑了的肺、一副黃黃的參差不齊的板牙、一個插滿管子的病體,還有一個噴雲吐霧的骷髅。包裝上也不准印有輕量、柔和或焦油含量低等誤導性詞語。
泰國戒煙公益廣告《抽煙的孩子》被譽爲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戒煙廣告。廣告內容是兩個六七歲的小孩手上拿著煙去問那些抽煙的大人借火,大人們都提醒小孩子抽煙不好,例如抽煙會減少壽命、會得肺癌、衰老更快等。孩子們聽後遞給他們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你會替我擔心,那爲什麽不擔心自己。自我提醒才是戒煙最有效的警告。”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抽煙的害處, 但刻意的忽視使人忘卻了認知以及行爲間的差距, 這個廣告提醒了很多人一直刻意忽視的事情。
文:梁婧
編輯:梁婧
審核: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