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過東南亞地區的美食(東南亞美食大彙總!這些經典美食可以種草了),今天我們就把焦點放在新加坡,看看新加坡有哪些美味值得一試吧!
印度香飯(Biryani)
印度香飯是一種印度穆斯林風格的美食,它使用的大米是長粒大米(一般是印度大米),肉類一般是雞肉、羊肉、牛肉或魚肉,裏面還加入少許藏紅花,所以顔色很特別。
印度香飯用了很多香料,包括肉桂、丁香、肉豆蔻和月桂葉。它的米粒很幹,所以一般搭配咖喱或酸辣醬食用。
椰漿飯(Nasi Lemak)
椰漿飯原來只是作爲早餐,後來午餐和晚餐也能經常看到。
椰漿飯的米飯用椰子油蒸熟,所以散發甜美的香味。煮熟後一般用香蕉葉包裹。傳統上還會搭配炸鳳尾魚、花生、雞蛋和叄巴醬。而叄巴醬的質量決定了椰漿飯的品質。
椰漿飯在新加坡非常受歡迎,它有許多改良版本,加入了比如炸雞腿、午餐肉和墨魚球等配料。
雞飯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海南雞飯”,這是新加坡最有名的美食之一。
雞飯的做法是把整只雞浸泡在未煮沸的豬肉和雞骨湯中,然後再煮熟,這樣雞肉能很好地吸收湯汁的味道。而一些店則會在煮熟以後把雞放入冰中,這樣雞皮上會形成果凍般的一層。除了白切雞以外,還有烤雞的版本,甚至一些小攤還提供去骨的服務。
雞飯裏的米飯是用雞湯、生姜、大蒜和香蘭葉煮熟的,所以香味濃郁。雞飯搭配大蒜和紅辣醬做成的辣椒醬,有時候還會放甜醬油和姜米。
鴨飯
與雞飯對應的就是鴨飯了,有些雞飯攤子也會順便賣鴨飯,而最好的鴨飯還要在專門的鴨飯店裏找。
新加坡的鴨飯受到港式烤鴨的影響比較大,把白米飯和紅色烤鴨混合在一起,再淋上紅燒醬。
暹羅面(Mee Siam)
暹羅面現在屬于新加坡的娘惹文化的一部分,在穆斯林和華人社區都很受歡迎。
暹羅面是用羅望子、幹蝦和豆瓣醬調味的湯粉絲。它一般還會加煮雞蛋、豆芽、豆腐油泡等,並且以細香蔥作爲點綴。
馬來鹵面(Mee Rebus)
過去,小販們會挑著擔子賣這種馬來鹵面,擔子一端是食材,一端是火爐和開水。
馬來鹵面和福建蝦面一樣使用黃色的雞蛋面,最後澆上了帶有花生味的深色肉汁。跟暹羅面相比,馬來鹵面的肉汁更加濃稠,而且沒有酸味。這種肉汁是用土豆、咖喱粉、花生、蝦幹和大豆做成的。
雲吞面
新加坡的雲吞面受到香港雲吞面的影響比較大,如今在新加坡也已經遍地開花。新加坡的雲吞面一般是幹雲吞,面條+豬肉雲吞,再放幾片叉燒,旁邊附贈一小碗湯,吃雲吞的時候蘸一些淡淡的甜醬——完美~
雲吞面有辣味和原味兩種,辣味的面條裏混合了辣椒,而原味則是加了番茄醬,更適合孩子食用。雲吞也可以選擇是否油炸。
肉脞面(Bak Chor Mee)
肉脞面的配料很豐富,包括肉末、豬肝、肉丸/魚丸、魚餅和醋醬汁等。
肉脞面一般是幹面的形式,可以選擇加辣椒醬或者番茄醬。肉脞面的面條類型有很多,可以是寬粉,也可以是細面。改良版也有做成湯面的。
福建蝦面(Hokkien Prawn Mee)
聽到這個名字,你就能猜到這是和“福建”有關。當時在新加坡的面條廠有一些福建移民,他們用多余的面條制作了這道面食。
新加坡福建蝦面最大的特點就是豐富的蝦湯,油炸雞蛋面和米粉混合在一起,然後加入了炸豬油、大蝦、魚糕和鱿魚,有些人也會加一些豬肉增添風味。
炒粿條(Char Kway Teow)
炒粿條是新加坡的另一種招牌面食,用豬油、雞蛋、中式香腸和魚糕炒河粉而成。這是一種高脂高熱量的食物,一開始就是給勞動者吃的廉價主食,爲他們提供能量。
因爲新加坡的港口有很多鳥蛤,所以一般也會加鳥蛤。
咖椰吐司和半熟蛋(Kaya Toast & Soft-Boiled Eggs)
新加坡的傳統早餐一定有這兩種東西:咖椰吐司和半熟水煮蛋。傳統的面包是老式的長方形面包,烤好的面包抹上咖椰醬,然後夾著黃油吃。
現在有些人也會把咖椰吐司換成黑麥面包切片、圓面包或法式長棍等。
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半熟的煮雞蛋,但是具體也根據你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桌子上放著兩個盤子,磕開雞蛋以後,把蛋放在一個盤子裏,殼放在另一個盤子裏。在雞蛋裏加入胡椒粉和醬油調味,然後就可以蘸著調味雞蛋吃咖椰吐司了。
螃蟹
在新加坡,螃蟹最常見的烹饪方法是加甜辣番茄辣椒醬和加黑胡椒醬兩種。辣味的螃蟹一般和炸饅頭一起吃。
螃蟹的做法主要是兩個步驟:首先是放在水裏煮,然後進行油炸,這樣肉才不會粘在殼上。最近也有一些新式的做法,比如蛋黃蟹或蟹肉面等。
叻沙(Laksa)
叻沙是一種融合了中國菜和馬來菜的美食,是娘惹菜的一種。叻沙主要有兩種類型——咖喱叻沙和亞參叻沙。
咖喱叻沙在新加坡占主導地位,而亞參叻沙在馬來西亞槟州地區更常見。還有一些叻沙的改良版本,在選材上跟傳統叻沙都不一樣。
傳統的新加坡咖喱叻沙使用粉絲、椰奶、豆腐油泡、魚片、蝦和鳥蛤等。因爲成本的關系,一些小攤會把蝦和鳥蛤給去掉。
新加坡還有一種獨特的叻沙,叫加東叻沙(Katong Laksa),加東叻沙的特別之處是它用的是米粉,還有一顆切成兩半的水煮蛋。
咖喱魚頭
咖喱魚頭是中國菜,印度菜還是馬來菜?這一直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爲它是源于南印度的菜,但是受到新加坡各個種族的影響,才有了今天的美味。
咖喱魚頭選用的是紅鲷魚,然後用咖喱去炖,再配上秋葵和茄子等各種蔬菜。
不同的咖喱塑造了不同的風味,印度咖喱相對其他地區要更加重口味一點。新加坡還有亞參風味的“咖喱魚頭”,因爲羅望子的加入,酸味更濃一些。
烤黃貂魚(BBQ Sambal Stingray)
在過去,新加坡人沒有冰箱,魚放幾天就會壞掉,所以他們會選擇燒烤或者油炸來遮掩魚的異味。黃貂魚以前是屬于價格低廉的“賤魚”,後來卻越來越貴,那是因爲新加坡人發現加了叄巴醬的黃貂魚十分美味。
烤黃貂魚傳統的做法是把黃貂魚裹在香蕉葉中烤,然後撒上峇拉煎、香料和叄巴醬。吃之前還會淋上酸橙汁。
魚頭/魚片米粉湯(Fish Head/Sliced Fish Bee Hoon Soup)
在新加坡的19120年代,因爲肉的稀缺,市面上常見的還是魚頭米粉,而且魚頭還是炸過的(爲了掩蓋異味),後來大家經濟條件都好了,就用魚片或者魚塊代替了魚頭。
這種米粉湯都是用炖了幾個小時的魚或肉骨頭做成,有的小攤還會加煉乳來豐富口味,現在也有用白蘭地等替代煉乳的,屬于比較創新的做法了。
羅惹(Rojak)
羅惹裏一般有以下幾種食材:油條、豆芽、豆腐油泡、蘿蔔、菠蘿、黃瓜和炸花生等。把這些東西和甜味的蝦醬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再加一些辣椒。
魚頭爐(Fish Head Steamboat)
新加坡過去有許多漁民,他們會把沒有賣出去的海鮮做成菜自己吃,魚頭爐由此而來。
魚頭爐的湯裏有炒山藥、酸李子、炸魚骨和蔬菜等,然後再加入生魚片。魚頭爐常見的魚有石斑魚、紅鲷魚或銀鲳。
肉骨茶(Bak Kut Teh)
肉骨茶並不是茶,而是一種湯。關于它的誕生有好幾個故事版本,其中一個流傳得較爲普遍的是一個溫暖的故事:一個乞丐在一家面店旁乞討,店主就把一些剩余的豬骨頭,加上調味料(包括八角、茴香和胡椒粉)煮成了一種類似茶的湯,贈予了乞丐,而這種湯就是“肉骨茶”。還有一種說法是肉骨茶是當時在碼頭工作的中國苦力的一種滋補品。
在新加坡還比較貧窮的時候,肉骨茶就一直陪伴著當地人,這是一種簡單又美味的食物。大多數的肉骨茶都是胡椒口味的,然後加入了一些八角、茴香等大料。
肉骨茶選用的一般是排骨肉,吃起來口感更加嫩。
另一種改良版本叫巴生肉骨茶(Klang Bak Kut Teh),這是一種來自馬來西亞的相對重口味的骨湯。
菜頭粿(Fried Carrot Cake)
菜頭粿就是我們潮州的蘿蔔糕。新加坡的菜頭粿由雞蛋、蘿蔔幹(潮州也叫菜脯)和面粉做成的。
菜頭粿就是潮州小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很受歡迎。它還有改良的黑色版本,裏面添加了糖漿。菜頭粿也可以油炸了再吃。
在新加坡常見的是菜頭粿都是切成塊吃的。
水粿(Chwee Kueh)
這是一種早餐常見的點心,很多賣水粿的小攤都只擺一早上,到中午爲止。
水粿是米粉和水混合做成,然後放在小碟子裏蒸熟的碗裝米糕。水粿上面還會放蘿蔔幹和辣椒。
比較可惜的是,水粿只有老一代人在經營制作,而沒有年輕一代的傳承,這種小吃很有可能在未來會消失。
點心(Dim Sum)
在新加坡,還有一種美食就叫“點心”,這並不是指某一道點心,而是一組點心的集合。
新加坡的點心受到上海點心以及港式點心的影響,比較受歡迎的點心有叉燒包、小籠包、燒麥、豬腸粉等。
蚵仔煎(Oyster Omelette)
我們之前在介紹台灣小吃的時候有提到過蚵仔煎(台灣小吃集錦!沒吃過一半都不算來過台灣),它在新加坡也很受歡迎,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國人都很喜歡這種小吃。一般賣蘿蔔糕的小攤也會同時賣蚵仔煎。
蚵仔煎裏使用了土豆澱粉,所以顯得很濃稠。而一些改良版本會省去澱粉,而選擇用更多的雞蛋,屬于“豪華版”的蚵仔煎。
印度甩餅(Roti Prata)
因爲新加坡有很多印度裔,所以印度甩餅在新加坡也很流行。
新加坡的印度甩餅常見的版本是油炸的做法,裏面加入奶酪、雞蛋、蘑菇、洋蔥等,也有甜味是加入巧克力和草莓等。
咖喱角(Curry Puff)
咖喱角是一種常見的當地小吃,裏面的餡料是由咖喱肉汁、雞肉、土豆和雞蛋做成,經過了油炸以後,吃起來很酥脆。
咖喱角的改良版也有使用山藥、沙丁魚、烤魚餅甚至榴蓮的。
薄餅(Popiah)
薄餅也是華人帶去的一種中式小吃,後來在新加坡紮根以後進行了一定的改良。
薄餅的餅皮很薄,但是它裏面包裹的東西可不少,一般有蝦、雞蛋、香腸、生菜、豆芽、胡蘿蔔和蘿蔔條等。而在把餡料包進去之前,要先塗上一層甜味的海鮮醬。
沙嗲(Satay)
沙嗲就是把用姜黃根粉腌制的肉串烤制而成的食物。沙嗲起源于印度尼西亞,現在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的小攤上都能看到它。這些小攤的攤主有華人、馬來人,也有印度人。
傳統的肉類包括雞肉、牛肉、羊肉,還有中國人愛吃的豬肉。和沙嗲一起的還有米糕、洋蔥和黃瓜,當然,少不了的是辣花生醬。
豆花(Tau Huay)
這也是來自中國的美食,用豆腐做成的豆花加上糖漿就可以吃了。
傳統的豆花非常柔軟,可以熱吃也可以冷吃,有時候會加上湯圓、涼粉或豆奶等一起食用。
而現在的豆花比傳統的要更加順滑細膩,裏面還會加芒果、甜瓜、芝麻等配料,不過這種豆花只能冷吃,因爲高溫會破壞它的口感。
紅豆冰(Ice Kacang)
紅豆冰其實就是刨冰加上不同的配料,包括紅豆、棕榈子、果凍、煎蕊、仙草等。然後把煉乳或玫瑰糖漿等淋在上面,現在也會加榴蓮或巧克力糖漿等。
榴蓮
榴蓮在東南亞被認爲是“水果之王”,它也是新加坡的“國果”。雖然很多人很愛它,但是也有許多人受不了榴蓮刺鼻的氣味。
在新加坡,榴蓮被做成各種美食,最常見的就是甜品了。
榴蓮中比較珍貴的品種光是價格就讓人望而卻步,比如蘇丹王榴蓮或貓山王榴蓮,它們的香氣也更加強烈。
同樣因爲氣味的關系,許多公共場所(比如火車和公交上)就禁止攜帶和食用榴蓮。
以上這些新加坡美食,你對哪道最感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