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是營養密集的動物性食品,富含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等,對人體生長發育、生理機能調節起到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加,我們很難不斷生産出更多的肉。而且畜牧業和肉制品加工對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
因此市面上出現了由全植物成分制作的“素肉”,其氣味、外觀、口感均像真實的肉類。那麽素食肉制品的市場能有多大呢?據悉,全世界有4%的人是素食者,並且人數呈上升趨勢。根據素食協會數據,2016年美國的素食市場價值50億美元,並爲美國經濟貢獻了137億美元的銷售額。這還僅是美國的數據,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其他國家的素食産業也在飛速發展中。
我們可以看到包括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在內的植物蛋白素食研發和生産商已獲得巨額融資,新入局公司的數量也在上升。但這些公司更多將精力集中在了普通肉制品替代上,36氪近日接觸到的Sophie’s Kitchen則關注素食肉的另一個垂直市場——素海鮮,即用全素原材料制作口感、味道、營養和海鮮類似的食物。
Sophie’s Kitchen創始人王耀信告訴36氪,之所以選擇從素海鮮市場切入,是因爲國內外對海鮮過敏的人群較多,需求相對較強烈。據流行病學調查,美國對水産品過敏的人數達690萬,占總人口的2.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成人的食物過敏發生率高達6%,主要過敏食物是水産品和雞蛋。此外,海鮮的肉質結構更加難以仿制,有一定的技術門檻。
Sophie’s Kitchen主攻海鮮肉質結構的模仿,技術已較爲成熟,魚肉替代品的原材料是豌豆蛋白粉,軟殼類海鮮替代品的原材料是魔芋和海藻粉末。王耀信告訴36氪,他們爲加工工藝申請了多項專利,其中軟殼類海鮮替代品的生産工序和魚類替代品的生産工序也完全不同。在完成了肉質結構的仿制後,Sophie’s Kitchen下一步會優化味道和營養成分。
Sophie’s Kitchen的産品在台灣的自有工廠加工生産(工廠此前服務于家族業務,並非專爲Sophie’s Kitchen所建),産能約爲每月10噸,主要生産素海鮮食材和素海鮮成品餐在內的兩類産品。産品已通過渠道商成功進入1000多家歐美超市,年營業額約爲100萬美元。
王耀信告訴36氪,雖然産品利潤較高,但受限于營業規模,渠道費用占比較大,目前仍處于持續投入階段。Sophie’s Kitchen正在尋找200萬美元的首輪融資,以擴大産能拓展市場,希望2018年可以將銷售渠道增至2000個,營業額達到200萬美元。
而縱觀國內外市場,素海鮮尚處于初期起步階段,暫時市面上未發現規模較大的頭部企業,已有的企業包括New Wave Foods、Ocean Hugger Foods。New Wave Foods總部位于硅谷,主要生産人造蝦。同時也在研究可以替代魚翅、扇貝和金槍魚等的人造食物。Ocean Hugger Foods總部位于紐約,主要生産可以應用于壽司的魚肉替代品。但據悉這些企業主要將目光集中在餐飲市場,即主要面向餐廳客戶銷售。而Sophie’s Kitchen 主要是通過商超銷售産品。
Sophie’s Kitchen團隊現有四人。CEO 王耀信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擁有20多年的素食制造經驗。
—————————————————————————————————————————————
關于FFAA大賽與ID資本:以上創業公司爲Future Food Asia Award (FFAA) 2017的入圍團隊。FFAA 2018日前已正式回歸,對亞太地區農業科技(AgriTech)與食品科技(FoodTech)的新創公司開放申請。參賽團隊將角逐共計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民幣的獎金。大賽由ID資本主辦,並得到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全球農食原料巨頭ADM,新加坡科研局(A*STAR),新加坡標新局(SPRING Singapore),皇家帝斯曼(DSM)以及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Company)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