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場劍拔弩張的爭奪大戲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港口之間上演。
由中遠海運集運、達飛、長榮和東方海外等船公司組成的“海洋聯盟” (Ocean Alliance)將航線從馬來西亞巴生港轉向新加坡港。而此前,因貿易減緩,市場低迷,全球班輪公司爲縮減成本,Ocean Alliance亦看准了巴生港較低的費率,將航線從新加坡港遷移至巴生港,爲何如今再吃“回頭草”?抽絲剝繭後,結論不言自明:一個港口的核心競爭力,僅依靠低費率維系是遠遠不夠的。
地理位置:差毫厘,缪千裏
位置對于一個港口的重要性,超出想象。
先講一個招商港口海外碼頭中的“香饽饽”——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以下簡稱“CICT”)。查看全球地圖,CICT位于印度洋北側,地處亞歐非以及大洋洲海洋航運的必經之路,扼守“十字路口”。而在此之前,科倫坡並沒有大型的專業集裝箱碼頭,招商港口出手將CICT建成南亞地區唯一的深水集裝箱碼頭,成爲大型集裝箱船挂靠的樞紐港,所以這家集裝箱碼頭能賺得盆滿缽滿就不足爲奇了。
回到新加坡港和巴生港上來。新加坡港和巴生港同處馬六甲海峽,但是新加坡處于更具戰略性的位置上。巴生港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西南約40公裏,馬六甲海峽之東北岸,距新加坡港211海裏。這對于該區域內行駛的集散運運輸船(feeder ship)來說,到大船停泊的新加坡港口運載貨物比去巴生港少航行超200海裏。因此,即使巴生港的費率更便宜,但是相較于更短的距離,航運公司選擇新加坡港順理成章。
但是,地理位置這個天然的要素是無法更改的。巴生港如果想要與新加坡港抗衡,還得從其他地方找補。
你打價格戰,我打服務牌
此前,我們談到馬來西亞港口在費率上的優惠。
新加坡港和馬來西亞的港口地理位置接近,服務于相同的腹地。但是,由于新加坡港有高達85%的國際中轉貨物,船公司對于貨物在碼頭的中轉時間有較高要求。新加坡港采用無紙化通關,可以提供良好的客戶服務,提高碼頭裝卸效率,最終,高效率和高品質服務使得班輪公司節省時間。因此,對准班率有著嚴格要求的班輪公司甯願付出更多的碼頭裝卸費,選擇在新加坡港進行中轉。
當然,在應對馬來西亞港口的降價上,新加坡港也並不是無所作爲。新加坡港在空箱裝卸商下調50%的費用,其他費用也普遍下調10%,最終成功吸引挽留部分用戶。
各自強化競爭優勢
當然,我們也看到,爲了進一步穩固在東南亞戰略樞紐港的位置,新加坡港也是煞費苦心。
首先,打破了多年獨家經營不合作的原則,對感興趣的國際碼頭運營商開放投資權限,即讓渡部分港口收益以保持整體的高度競爭力。
2019年1月,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與PSA港務集團在海南博鳌就新加坡中遠-新港碼頭新增兩個泊位正式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在新加坡港原有3個泊位合作基礎上繼續深化合作,再增加2個泊位,總吞吐能力提升至485萬TEU,這一合作就有效鞏固和強化新加坡港東南亞重要戰略樞紐港的地位。
其次,大士港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對于未來建成的大士港,一是港口規模更大,且由于新建港口可以重新設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表示,大士港口的開發不僅僅是爲了擁有規模更大的港口,而是一次重新思考海上運輸業未來的機會。由于港口位處嶄新地段,當局可在空置的土地上從頭設計,以創新和可持續性作爲港口的關鍵要素。同時,大士港也將采用全新的港口科技,包括自動導航車,可遠程操控的雙懸臂集裝箱起重機等設備。
馬來西亞港口的貨物吞吐量構成情況是,中轉貨占據65%,本地貨占據35%。此前航線的遷移讓馬來西亞的港口意識到,議價能力日益增強的航運公司給中轉業務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港口必須設法增加進出口貨物,發展本地的制造業,才有可能穩固其在東南亞的地位。巴生港目前正將未來的前景寄望于自貿區的發展,他們認爲,這有望帶動中小企業的出口,從而提高貨運量。同時,巴生港也在通過采用全新的操作系統、OCR識別技術、無人集卡等全新的技術以進一步提高操作效率。
雖然從目前來講,新加坡港占據明顯的競爭優勢,但是正是毗鄰的馬來西亞港口打破一家獨大的格局,讓其無法“安睡”,這也才有了新加坡港後續降費、與船公司合作等系列操作。總體來說,一個有序的競爭市場,總能催生各方激發潛力,百花齊放才是春。
小圈說:後續想以這樣的小插曲爲引子,寫一寫臨近兩個港口之間拼“刺刀”時,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什麽地方。因此,一是希望你們可以講一講想看哪幾個港口之間的競爭,小圈盡量去挖掘出背後的幹貨來以飨讀者;二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點“在看”,增加一下寫文動力。由于最近騰訊的推送規則變化,點贊較多的內容才會出現在你的時間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