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去新加坡旅遊,畢竟近便,逛街看著漢字標牌,聽著普通話,感覺還親切。
2019年的數據還沒出來,我們看一下新加坡旅遊局公布的上年數據:2018年,大約有1850萬外籍遊客入境新加坡,中國遊客達342萬人次,是新加坡最大的客源國,342萬中國遊客爲新加坡的旅遊收入貢獻了31億新幣(約155億人民幣),消費力在全球遊客中都排名第一。
不可否認,新加坡漂亮,但新加坡實在太小了。全部國土面積719.1平方公裏,卻住著564萬人,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也是土地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可謂寸土寸金。如果想賺錢,政府賣地、老百姓炒房無疑是來錢最快的。
但奇怪的是,這裏沒人炒房子,爲防止賣地斂錢,還特別規定每年靠賣地收入不能超過政府總收入5%。更奇怪的是,就這麽點土地,政府卻爲超過85%的國民提供了廉價且體面的公共住宅。
放著錢不賺,新加坡人怎麽想的。
首先,新加坡並不是不發展房地産。當初獨立的時候,新加坡市內一片狼藉,低矮陋屋成片,全國有190萬人,130萬住在破房子裏,舊城改造難度很大。但如今,除了刻意保留的曆史文化街區外,全部變成摩天大樓。新加坡的舊城改造力度排在世界前列。
其次,陽光規劃,徹底執行。60年代的新加坡,整個城市就是一個爛攤子,當時雖然亟待建設新樓房,但政府明確提出:規劃先行,開發商或市民都可以輕易查閱到每一地塊的規劃情況,再決定是否可以利用以及如何利用。同時,規劃制定後徹底實施執行,這一點就不含糊。你想先拿地,再改容積率,對不起,沒門。
第三,新加坡不要求每個舊城改造項目都賺錢。開發建設上,不把城市改造當作獨立的樓盤、項目,不能由開發商任意支配,市區重建局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大至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藍圖,小至一塊土地的規劃,都要由其承擔負責。他們的觀點很直接:每個項目不要求都賺錢,只要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實現平衡即可。
第四,賣地收入不歸當屆政府支配,每年靠賣地收入不能超過政府總收入5%。在新加坡,絕大部分土地都是國有的,但沒有出現“土地財政”,甚至自我約束,出台專門規定:賣地收入不歸當屆政府支配,每年靠賣地收入不能超過政府總收入5%。
不僅不斂錢,而且加大投入。新加坡有個建屋局,成立于1960年,他們的任務幾十年沒變,就是執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主要工作就是建設“組屋”,這是一種組合式國民住房。
每年用在這上面的經費是國民生産總值的9%,建成後,用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給新加坡永久居民。到如今,新加坡85%的公民都居住在政府組屋中,90%的居民擁有房屋的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