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虎 又稱東北虎、阿穆爾虎,是體型最大的虎亞種,分布于俄羅斯東部、朝鮮和中國東北等地。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生西伯利亞虎的數據(2005年測)
成年雄性體長174-195厘米,尾長100厘米,重量176-215公斤;
成年雌性體長167-182厘米,尾長88厘米,重量115-165公斤。
現今的西伯利亞虎體型數據與20世紀的曆史數據相比“縮小”了。“縮小”原因的推測:由于非法捕獵而減少了西伯利亞虎大量的獵物,而引起的。也可能與棲息地不斷壓縮有關系。
主要以有蹄類動物爲食,偶爾捕食蛇類和魚類,也吃松子、胡桃、榛子、覆盆子等野果。食物缺乏的時候,也會捕殺豬、羊、牛等家禽家畜,甚至可能襲擊人類。
豺 別名豺狗、亞洲豺犬,是分布于東亞、南亞以及中亞的犬科動物,是豺屬唯一現存的物種。由于棲息地的破壞,獵物數量的減少、傳染疾病以及捕獵,野生豺逐漸從人類的視野中消失,已被列爲IUCN的瀕危物種以及中國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體長約110厘米,尾長約50厘米,重量約18公斤。
豺爲典型的山地動物,棲息于山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晨昏活動最頻繁,擅長以群體合作的方式捕獵。豺的主要獵物是中型和大型有蹄類,比如各種野羊、鹿、野豬和野牛。
犀咝蝰 是蝰亞科咝蝰屬下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于西非及中非地區。犀咝蝰最爲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長鱗角,形狀如犀牛角,因此得名。
犀咝蝰體型碩大胖壯,體長約達72至107厘米。雌性犀咝蝰的身體一般較雄蛇爲大。
犀咝蝰的性情比較鎮定,如果有人類接近犀咝蝰,它們一般會假定對方看不到它們的存在,而向對方發出嘶叫聲,以警告對方別再作進一步的接近。根據一些說法,犀咝蝰是所有非洲蛇類中能發出最響亮嘶叫聲的蛇,其聲音幾乎類近于尖叫。
目前只有許少人類被犀咝蝰毒素所害的紀錄,據目前資料可知,如果被犀咝蝰所咬,至少傷口會出現腫脹及壞疽。在2003年,一位居于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男性,就曾飼養一條犀咝蝰而因被其咬傷中毒,最終導致死亡。
毛腿漁鸮 論體型是世界上最大的貓頭鷹,而且是以魚類爲主要獵捕對象的貓頭鷹。以前是隸屬于漁鸮屬(ketupa),2000年後的DNA研究顯示其與雕鸮的關系更近,逐將其歸屬爲雕鸮類,因此其有了另外一個名字爲布氏雕鸮。
在中國以內分布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吉林省長白山。中國以外分布于西伯利亞東部、遠東、薩哈林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北海道。
體長71-77厘米,翼展可達2米左右。
雄性的體重從2.95到3.6公斤,而雌性在2.95到4.6公斤。
毛腿漁鸮主要以各種水生生物爲食。主要的獵物類型是魚,常見的獵物包括梭魚、鲶魚、鳟魚和鲑魚。甚至可以捕獲一些的是自己體重2-3倍的大魚,有觀測到毛腿漁鸮用一只腳抓住一個很大的獵物,將其帶到岸邊。
白紋伊蚊 也稱做亞洲虎蚊,源于東南亞,是東南亞和中國的常見蚊種。與埃及伊蚊同爲登革熱的病媒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爲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成年雌性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身長約5毫米。全身爲黑色,胸、腹、腳布有白色斑點。
雌性的蚊子有一個長而細的管狀器官,用來收集血液,餵養它們的卵;而雄性則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
白紋伊蚊的卵具有很強的抗寒能力和生命力,容易被攜帶傳播,使得白紋伊蚊能夠侵襲入新領地,並發展爲優勢蚊種,成爲過去20年間全球擴散速度最快的100種物種之一。已從起源地亞洲擴散至全球70多個國家。
中國分布的主要省市有:北京、天津、遼甯、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海南、雲南和西藏。
熊狸 是一種靈貓科動物,生活在雨林裏,長年在樹上活動。主食果子,也取食鳥卵、嫩葉、齧齒動物和小鳥。仍然如同熊一樣,熊狸是一種歸入食肉目的雜食動物。
熊狸同熊貓一樣,都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是它們並不爲大衆所熟知。
身長爲60-95厘米,重9-14公斤。尾巴的長度幾乎等同于軀幹的長度,雌性體形比雄性約大出20%。
熊狸主食果子,也取食鳥卵、嫩葉、齧齒動物和小鳥。如同熊一樣,熊狸是一種歸入食肉目的雜食動物。
棲居生境原生熱帶林的被砍伐和破壞是造成本種瀕危的主要因素。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廣西和雲南南部大部分熱帶、南亞熱帶原始森林被開墾和破壞,使熊狸的大部棲息生境被毀,造成那些地區的熊狸消失或減少;另外,中國爲熊狸分布的邊緣地帶,種群數量少,分布區割裂也是本種致危的因素。
熊狸過去在中國的分布區不大,僅分布于雲南西南部和南部的部分邊境縣區,西雙版納的種群因棲息生境大大縮小,其數量已大爲減少,雲南西部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那幫壩)可能尚有數十只熊狸殘存。中國熊狸的數量估計已不及200只,處于高度瀕危狀態。
短尾矮袋鼠 是袋鼠科的一員,是一種小型袋鼠,同家貓一般大小,只生活在澳大利亞。因其圓胖呆萌的外表,常常被人們稱爲“世界上最快樂的動物”。
體長40-54厘米,尾長25-30厘米,重量2.5-5公斤。
短尾矮袋鼠常見于開闊的林地,並且以小型家庭爲活動單位。以植物爲食,研究表明當地的一種開花植物是短尾矮袋鼠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它們可以很長時間不飲水,而是從植物中吸取維持生存所需要的水分。但是當有水源時,它們也會直接飲用。
沙漠貓 又稱沙貓,是種小型貓科動物,生活在非洲和亞洲貧瘠的沙漠、山地,它們有很好的適應能力。
體長39-52厘米;肩高24-36厘米;重量1.5-3.4公斤。
頭部很寬,耳大而尖,長達7厘米,聽覺發達,適于它們捕捉沙漠中細小的聲音。還能夠幫助它們散熱保持涼爽。
沙漠貓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陰涼處休息,夜晚出去狩獵。以鼠、蜥蜴、鳥類和昆蟲爲主食,有時會捕獵蛇類。它們的爆發力很強,迅速的撲向獵物。
胡兀鹫 也叫大胡子雕、胡子雕、髭兀鹫、胡禿鹫,是胡兀鹫屬中唯一的成員。
身長95-125厘米,它們翼展約235-280厘米,它們的體重約5-7公斤。
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喜活動于開闊地區,象草原、凍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處,也喜歡落腳于海邊和內陸的岩石或懸崖之中。在非洲與亞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較廣,但歐洲地區受到較大威脅。
它們還會從高空把骨頭丟下,然後再從地上取食那些骨頭的碎片。它們也因爲這種習慣而得到骨頭壓碎機(Bone Crusher)的名稱。
胡兀鹫的食物相當特別,主要以裸骨爲主。胡兀鹫的食管非常有彈性,因此它可以吞下整塊巨大的骨頭(大至牛脊椎骨)。如果骨頭太大,胡兀鹫會叼著它飛至50至80米高然後讓它落下,摔成可以吞咽的大小。骨髓是它們90%的食物來源。
大木林蜘蛛又稱人面蜘蛛,是因頭部及前胸類似人臉的圖案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日本、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斯裏蘭卡、印度、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等地。
雌性大木林蜘蛛,身型修長,腳與腳之間闊15厘米,體長大約5厘米,
雄性較爲細小,橙色。
大木林蜘蛛一般生活在中海拔地區的原生林,次生林和花園中。雌性蜘蛛會結一個巨大的蜘蛛網捕獵,直徑約1-3米。
歐氏尖吻鲨 又名歐氏尖吻鲛、歐氏劍吻鲨,也被稱爲哥布林鲨,是一種深海鲨魚。分布在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洲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它們首先于日本的海域被發現。
歐氏尖吻鲨的顯著特征是它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鲨魚的更爲長,以此偵測獵物。
一旦發現它的獵物,兩颌前移形成鳥喙狀,突然伸出攫取獵物。它們捕食不同種類的生物,主要以鱿魚、蟹及深海魚類爲食物。
剛果擬孔雀 唯一分布在非洲的雉族成員,擬孔雀屬裏現今唯一的成員,分布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部的熱帶雨林中,是該國的特有物種。
雄性剛果擬孔雀體長64-70厘米。身披深藍色外衣,並帶有金屬般的深綠色光澤。
雌性剛果擬孔雀的長度60-63厘米,身披深棕褐色外衣,腹部黑色,背部呈現金屬光澤的綠色,上有黑色斑紋。
剛果擬孔雀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深處,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動。在薩隆加國家公園,它喜歡在原始林內覓食。與雉類的其他成員一樣,剛果擬孔雀是雜食動物,主要以水果和昆蟲爲食,但也會捕食蜥蜴和蛙類。
黃鼬 又稱西伯利亞鼬,在中國俗名爲黃鼠狼,屬于鼬科鼬屬,是一種小型的食肉動物。棲息于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
雄性黃鼬體長28-39厘米,尾長16-21厘米,重量650-820克。
雌性黃鼬體長25-30厘米,尾長14-17厘米,重量360-430克。
黃鼬是出色的獵手,嗅覺十分靈敏,行動敏捷擅長攀援,會遊水。黃鼬性情凶猛,可以捕殺超過其體型的獵物。
黃鼬食性很雜,偏好以齧齒類動物(如:鼠、花栗鼠、松鼠、鼠兔等)爲食,很少吃鳥類、爬行動物、無脊椎動物,偶爾會吃果實、農作物和人類垃圾。在近水地區生活的黃鼬會捕食魚類。
歐鲶 又稱歐洲巨鲶,爲輻鳍魚綱鲶形目鲶科其中的一種,是原産在歐洲、亞洲的大型淡水魚類。在中世紀時,許多攻擊人的傳聞,那時,歐鲶被形容成殺人不眨眼的吃人怪物。
野生歐鲶的長度通常在1.3-1.6米之間,重量大約15-30公斤,超過2米的歐鲶現今已經很少見了。
曆史上最大的歐鲶長度記錄爲5米,重達300公斤(發現于19世紀的第聶伯河)。
歐鲶居河川食物鏈的上層,幾乎什麽東西都吃,主要以螺、昆蟲和甲殼類維生,有時也吃蛇、龜、魚、鼠、水鳥(如鴨),甚至田鼠。
獰貓 分布于非洲和西亞等地,通常居住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帶,跳躍能力極強,奔跑速度快,能捕捉飛行的鳥類。在野外幾乎看不到獰貓,不是因爲它們非常地稀少,而是因爲它們隱藏得非常好。
體長65-78厘米,尾長25-34厘米,肩高38-50厘米,重量10-18公斤。
獰貓可以長時間不喝水,水份的需求可以由獵物體內的水來滿足。夜行性(但在較冷的季節,也會于日間)狩獵齧齒目和野兔,但它甚至偶爾也會攻擊瞪羚、小型羚羊或年幼的鴕鳥。
博比特蟲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溫暖海域中。博比特蟲是一個伏擊捕食者,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甚至能把獵物切成兩半。
博比特蟲體形驚人,平均長度大約1米,最長可達3米。
博比特蟲棲息于海底,將身體隱藏于由砂礫或珊瑚組成的海床中,只露出頭部,等待伏擊獵物。一旦獵物被抓住,博比特蟲會把它們拖入洞穴裏食用。
茶色蟆口鸱 又名褐蟆口鸱、茶色蛙口鷹、茶色夜莺或茶色夜鷹,因爲其外形和通常在低光環境下出沒,經常被誤認爲是貓頭鷹。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新幾內亞的南部。
長度34-53厘米,重量220-350克。最大的野外記錄是680克,而在圈養中則會更高。
茶色蟆口鸱喜歡棲息于開闊的林地中,白天,它們通常一動不動地停息在樹從中,茶色蟆口鸱的僞裝很好,當一動不動時會被當作是樹幹的一部分,很難被發現。因此遇到危險時依賴保護色和擬態躲避捕食者。
藍岩鬣蜥 是一種瀕危蜥蜴,爲大開曼特有物種。藍岩鬣蜥的化石紀錄顯示它們于歐洲殖民時代前廣泛分布,但到了2003年野外卻只余下少于15只,于21世紀初人們普遍相信它們將面臨滅絕。
體長51-76厘米,尾長66-100厘米。雄性較大。
成年雄性藍岩鬣蜥一般呈褐色、深灰色、暗藍色,當繁殖季節或受到刺激時就會轉變爲明顯的藍色。雌蜥通常呈橄榄綠色。
藍岩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吃多達45種植物的葉子、花朵及果實。有時也會吃昆蟲幼蟲、蟹、蛞蝓、死鳥及真菌。
矛隼 是隼屬中的大型猛禽,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因其身形矯健,擅長疾飛,是古人狩獵時的重要幫手。在中國曆史上,遼、金和清,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獵,視爲珍禽,稱爲“海東青”
雄性矛隼長度48-61厘米,重805-1350克,翼展110-130厘米;
雌性矛隼長度51-65厘米,重1180-2100克,翼展124-160厘米。
矛隼生活在苔原地帶和寒溫帶,棲息于開闊的岩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擅長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飛矛”,徑直地沖向獵物,矛隼的名字由來也源于此。
大青鲨 或稱鋸峰齒鲨、水鲨,屬真鲨科,見于溫帶和熱帶遠洋區中。以長距離遷徙著稱,它們周期性地沿著大西洋沿順時針方向漫遊。
成年雄性全長1.8-2.8米,重量27-55公斤;
成年雌性全長2.2-3.3米,重量43-92公斤。
相傳最大的大青鲨可達6.1米,但是這個數據並無詳盡的科學記載。
大青鲨爲暖水性的上中層魚類,大青鲨其最適宜的水溫在7-16℃,但在21℃或更高水溫中仍可生存。一般情況下其行動較爲遲緩,但在必要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前進。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鳍開展,背鳍及尾鳍上葉會露出水面。
槍烏賊是大青鲨的主要獵物,但也包括烏賊、章魚、龍蝦、蝦、蟹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大量硬骨魚,小型鲨魚和哺乳動物腐肉等。有時也以海鳥爲食。在捕獲的大青鲨的胃中有鯨脂發現。大青鲨性凶猛,對人類具有主動攻擊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