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焦慮加劇的時期,人們的緊張關系升溫,引發仇恨、偏見和仇外心理。這在一些地方演變成暴力,新聞報道亞裔人士因被指傳播病毒而成爲仇恨犯罪的目標。連疫苗接種這樣的公共衛生措施也成爲爭議點。
社會凝聚力是集體安全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粘合劑”,社會就無法生存,更別說繁榮。
由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研究員進行的“東南亞社會凝聚力雷達”研究也提出,社區領袖、宗教領袖,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參與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努力至關重要。
哈莉瑪總統和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同天也出席了一場交流會。
哈莉瑪形容,冠病疫情是一場具嚴重社會影響的公共衛生危機,不僅民衆被限制出行、宗教場所必須暫停活動,最令人心痛的是,一些人無法爲因疫情逝世的人好好送行。
逾40國800人出席社會和諧國際大會
唐振輝之後受訪時說,冠病帶來的一個挑戰是一些人有了“以我爲先”的態度。因此,大家在走出疫情之際,重要的是重新聚焦社區,著眼彼此的共同點,而不只是差異。
哈莉瑪總統星期二(9月6日)爲2022年社會和諧國際大會致開幕辭時說,具凝聚力的社會不是自行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選擇和信念産生。冠病疫情鞏固了這一點。
哈莉瑪說,新加坡也不能免于這些挑戰。就在所有人迫切需要集體行動與合作以便從冠病疫情中恢複時,這場大流行病卻加深了世界各地社會的斷層。這提醒我們,社會凝聚力是集體安全的必要條件。
哈莉瑪說,這使得像“維護宗教和諧的承諾”(Commitment to Safeguard Religious Harmony)這樣的計劃顯得格外重要。這計劃是在2019年的上一屆社會和諧國際大會上推介。宗教領袖承諾團結推動共同利益、反對分裂與不和,並在各宗教團體之間建立牢固關系。至今有超過750個本地宗教組織作出這項承諾。
大會召開期間,也同時舉辦第二屆青年領袖計劃,共有120名青年領袖參與。包括青年領袖在內,今年共有40多個國家的800名與會者出席社會和諧國際大會。
哈莉瑪也鼓勵RSIS繼續發揮作用,強化全球和區域研究、調查和項目,以促進社會凝聚力。“RSIS可繼續培養本地研究員,擴大研究,幫助我們識別新出現的威脅和機會以促進社會凝聚力,支持它了解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