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把完美的聲音借給漂亮英俊的臉龐,這是對配音演員工作最好的诠釋,配音演員對新加坡電視劇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李榮德 Lee Yong Tick
一提起80年代新加坡電視劇起飛,大家一定記得當時的電視劇都是配音的, 配音組確實爲當時的電視劇加分不少,那配音組是在什麽時候成立的呢?爲了配合政府的推廣華語運動,新加坡電視台于1979年成立配音組,將香港電視劇的粵語對白譯配成華語。配音當時在新加坡是全新的工作,開始時由李光中先生負責,並招聘了首二名導播劉詩璇及李郁珍,《刀神》是第一部新加坡配音的香港電視劇,配音演員主要是曾參與廣播劇錄音的兼職播音員或電視業余演員,因爲大家完全沒有配音經驗,從配音劇本、對白嘴型、語調語氣等都不盡理想。
1980年,電視台請來香港邵氏電影公司配音領班毛威老師及他太太王玫老師, 給予配音演員專業指導,並在“第一屆演員訓練班”加入配音課程,所有學員除了學習演戲也學配音。這個訓練班結業時,簽下了新加坡有史以來首三名全職配音演員:李雅梅、李榮德及謝協成。兩位老師在配音對白方面給予配音員嚴謹的訓練,糾正了許多錯誤,包括輕重音、尾音等問題,讓配音演員在發音標准的同時,個個都掌握精准的配音技巧及流暢的語言,兩位老師在培養本土配音員方面居功至偉。
1980年第一屆演員暨配音員訓練班。
坐在中間桌前的是毛威老師,
站立左一是作者,左二是朱炳權老師。
後來,毛威老師主要著重在演員的培訓,配音組指導是王玫老師負責。由于人手不足,他們夫妻倆初期也參與配音,如《名劍風流》《天蠶變》《楚留香》 《大內群英》《太極張三豐》和《京華春夢》等香港電視劇。隨著更多全職配音演員如:張永權、林德成、黃月華、蔡蘭英、陳若璇、葉瑞珠、林生寶、黃德望、林瑞翔、陳霞莉、李中利、陳忠信等先後加入,配音組也開始爲日本電視劇配音,如:《錦繡年華》《疑惑》《日本沉沒》《排球女將》和《成吉思汗》,以及巴西電視劇《美茜》等等。
1984年爲《霧鎖南洋》配音。左一是作者
另外,配音組也配了好幾年的 《日本紅白歌唱大賽》,當時這個日本跨年大型綜藝節目是許多觀衆熱切期待及喜愛的,配音演員也配得不亦樂乎, 這跟戲劇配音是全然不同的經驗。而日本拍攝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絲綢之路》也是由配音組譯配,我首次擔任紀錄片解說員,又是一項嶄新的嘗試。
在配音組成立初期,除了本地配音演員,電視台還請來香港年輕配音員張秋冰、潘甯及杜燕歌等,也請了資深配音演員周瑾老師來指導,但他們在新加坡沒多久就回去了,潘甯和杜燕歌後來都加入香港電視台配音組。
80年代中隨著更多香港電視人加入電視台,爲新加坡電視劇的拍攝帶來勃勃生機,配音組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第一部配音的本地戲是單元劇《實裏達大劫案》,隨著新加坡電視劇增加産量,配音組也漸漸把工作重心放在本地戲。80年 代先後配了《新兵小傳》、《霧鎖南洋》、《小飛魚》、《紅頭巾》、《人在旅途》、《調色板》、《天涯同命鳥》、《荒原》、《絕代雙雄》、《青春123》、《鐵蝴蝶》、《少年英雄》、《怒海萍蹤》、《吾家有子》、《亞答籽》、《五腳基》、《舞榭歌台》、《變遷》和《奇緣》等等。
由于當時很多本地演員的華語不標准,尤其是古裝戲的對白更叫個別演員傷透腦筋,幸好配音演員在這方面能夠爲他們遮掩瑕疵。記得有個英校出身的演員就因爲說不好古裝戲台詞,拍戲時導演只好讓他開口數數:1234567,7654321……, 只要演員臉上表情做足,事後一配音,還真看不出破綻。萬一演員的台詞在拍戲過後要修改,也可用配音補救,好的配音確實會讓演員的表演更生動、更出色!
1987年,配音組爲吸收新血,還主辦了“配音演員訓練班”,有19名學員參加,由毛威老師及我負責指導。
到了90年代,由于香港電視台也成立了配音組,他們拍攝的電視劇都配成華語才出口,所以新加坡電視台也就不必再爲港劇配音。另一個原因是本地電視劇制作量提高,電視台已很少播映港劇,配音組逐漸變成完全爲本地劇服務。除了電視劇,配音組也配了多部本地制作的電視電影,配音組的配音水平已臻完美。
1986年配音演員與來訪中國演員(後排左四)合影,前排中間是作者。
1987年第一期配音員訓練班。
中間排左二是毛威老師,左三是劉芸娘
右一是李明芬,右二是作者。
但是到了90年代末,隨著戲劇組決定不再配音,以演員的原音播出,配音組的工作量驟減,雖然後來也嘗試爲其他節目配音,如英語新聞等,但還是逃不過關閉的命運。2000年,電視台配音組正式解散,只剩音效組繼續運作至今。
現在回頭看,配音組有近20名配音員,加上7、8名導播,還有幾名助導、劇本編寫員、抄寫員和劇本審核等等,人員不少,整組的運作成本就很高了。其實早在10年前,就有戲劇組高層不滿配音組加重了他們的制作成本,爲配音組關門埋下伏筆。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台灣的配音團隊只有一位配音領班,由他負責找人編寫劇本,再依據需要召集配音演員,一般在10名左右。若是卡通片就只是5、6人就夠了。他們也不會大量印配音劇本,只在每個麥克風前放一份劇本,一般最多三份劇本,這樣可節約開支,更爲環保盡一份力。
新加坡的電視劇自從以原音播出之後,一些演員的華語因缺乏指導,台詞咬字不清,致使賣去中國後還得配音,但配上中國腔的對白就失去了本地的味道,就如《小娘惹》。而近十幾年來,有些在本地播出的本地戲也送去台灣配音,更讓人費解;不看畫面還以爲在播映台灣電視劇,如《剃頭刀》和《好世謀》,爲何不利用電視台好不容易培養出的本土配音演員呢?
上世紀80及90年代是新加坡電視劇最輝煌的年代,許多電視劇還賣到中國等地,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人在旅途》和《調色板》等,至今還讓觀賞過的中國觀衆津津樂道。而當時的新加坡電視劇都是通過我們,把完美的聲音借給漂亮英俊的臉龐,配音演員對新加坡電視劇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
李榮德
作者簡介:
李榮德1971年參加麗的呼聲少年兒童話劇組,1981年獲新加坡電視台錄取爲全職配音演員,1988年到台灣政治大學修讀中文系,1989年成爲台灣配音界首名新加坡人,1993年加入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組任編導,後擢升爲副節目總監及音樂總監。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爲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爲觀衆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點擊這裏,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