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一笑,素養;
2.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一笑,大度;
3.吃虧的時候能開心一笑,豁達;
4.無奈的時候能達觀一笑,境界;
5.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大氣;
6.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一笑,自信;
7.培養自信的語言;
8.讓你的笑容像陽光一樣;
9.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0.學會換位思考;
11.學會大方待人;
12.學會低調做事;
13.學會贊美他人;
14.有人在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5.常懷一顆平常心;
16.記得信守諾言;
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一只空碗:
一個小和尚曾向老禅師請教:
“師父,我每天從早忙到晚,卻沒有太多收獲,這是爲什麽呢?”
老禅師思索片刻,讓徒弟取來一只空碗。
只見他將一把核桃放進碗裏,然後問徒弟道:“你還能多放幾個核桃進去嗎?”
小和尚撓了撓頭,回答道:“滿了,裝不進去了。”
老禅師笑道:“滿了嗎,你再捧些大米來。”
看著大米溜進縫隙裏,小和尚略有所悟。
老禅師又把一瓢水倒進碗裏,問徒弟道:“現在滿了嗎?”
小徒弟不敢出聲了。
老禅師接著又把一勺鹽化入水中,水一點兒也沒溢出來。
看著徒弟驚訝的樣子,禅師笑著說道:
“生命猶如一只碗,在裝滿了核桃之後,我們還能放進大米,倒入水、加入鹽。
只有永遠把自己當做一只空碗,我們才能不斷容納,持續進步啊。”
徒弟聽後,恍然大悟。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終日忙忙碌碌,卻始終收獲不大。
與其每日困擾在眼前的瑣事中,倒不如敞開心胸,讓自己保持一種空碗心態,從而承載更多,不斷進步。
01.人生如碗,什麽都能承擔
人生在世,莫要小看了身邊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餐桌上一只小小的碗,實際上卻有山海之量。
它既能裝得下山珍海味,又能裝得下粗茶淡飯,既能盛得下香醇的美酒,也能盛得下苦澀的湯藥。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有所作爲,就要有“承擔一切”的胸懷。
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人生的本質在于承擔,有所擔當,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天命”。
也正是有了這一份“天命”,才讓我們能夠承擔起人生的風風雨雨。
衆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聖人,他的偉大之處正在于他的那份“使命感”。有了這份使命感,孔子就有了承擔一切的心胸。
孔子能承擔貧窮,能承擔富貴,能承擔落魄,也能承擔風光與榮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能承擔困厄、能在困境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在周遊列國時,孔子在宋國遭到了政敵的迫害,師徒幾人匆忙出逃。在逃亡的路上,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
大家一看老師走丟了,都十分著急,于是便分頭尋找,子貢更是逢人便打聽孔子的下落。
後來,子貢遇到了一位頭戴竹笠的老者,他連忙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丈,可曾見到一位身高九尺,年過六旬的外鄉人嗎?”
老者笑著回答:“東門外有位老者,身高九尺有余,頭像唐堯,脖子像臯繇,肩像子産,不過總的來說更像一只喪家之犬。”老人說完,便大步離開了。
子貢奔向東門外,果然在那裏找到了孔子。
子貢見到老師,很高興,但他也不敢欺瞞老師,于是便將老者說孔子像“喪家之犬”的話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
孔子一聽,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他說我像喪家之犬,這倒是說的不錯啊……”
孔子始終肩負的使命感,讓他敢于坦然承擔一切,只要肩上的責任還在,他便會一直昂首向前、無懼無畏。
梁啓超曾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有的人,累了倦了,于是放棄了理想,也放棄了責任。
有的人,則一如既往走下去,無論山窮水複,還是柳暗花明,他們始終肩負責任、永不言敗。
有了責任,就有了人生的方向與價值;有了責任,就會擁有承擔一切的心胸。
人生如碗,盛得下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也盛得下恩怨窮通、是非功過。
02.把碗倒空,歸零是種進步
李小龍曾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人生好比一桌滿漢全席,那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共同爲我們提供了一場盛宴。
我們只有勇敢轉向新的目標,才能品嘗到更多滋味。
人生在世,要學會將自己放空,保持空碗心態。
不論曾經輝煌與否,也要勇敢告別昨天、適時歸零,只有這樣,才能讓事業節節高升。
著名畫家齊白石,就是一個深具歸零智慧的人。
1950年,年近九旬的齊白石收到《人民畫報》的邀請,要爲他們畫一幅和平鴿的圖。
齊先生爽快應允後,卻遲遲沒有動筆。
他的弟子婁師白感到奇怪,便加以詢問,老先生回答說:
“我以往只畫過斑鸠,從未畫過鴿子,不敢塗鴉啊。”
即使此時已經名滿天下,面對從未涉及的鴿子,齊白石仍以空碗心態自持,找到了自己的上升空間,並從零學起。
爲保證作品質量,齊老先生囑托弟子,專門買來兩只鴿子,放養在院中。
他每天反複觀察鴿子的一舉一動,一邊看,一邊告訴弟子:
“記住了,鴿子的尾巴有12根羽毛。”
在長期觀察、胸有成竹之後,老先生才開始動筆。
果然,落筆之後,兩只鴿子雙目圓睜,曲首相對,極顯精神,被世人奉爲經典之作。
真正的大師,從來都不是萬事皆通。
他們的聰明之處在于,持有一種空碗心態,懂得適時歸零。
歸零不是“自廢武功”,也不是從頭再來,而是在志得意滿時仍舊保持清醒,在功勞簿前依舊開拓進取。
不爲昔日的輝煌所遮蔽,不爲來日的艱難所震懾,以空碗心態對待人生旅途,路才能越走越寬。
03.人生如碗,坦坦蕩蕩
碗就擺在那裏,裝什麽清晰可見,不需要藏著掖著,做人也要這樣坦坦蕩蕩。
《論語》有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如清風皓月,爲人坦坦蕩蕩;
小人左右逢源,如塵沙霧霭,做事遮遮掩掩。
《左傳》中有個“祁奚薦賢”的故事:
祁奚是晉國的中軍尉,做事很是穩妥公正,由于年老體衰,所以他主動請求退休養老。
祁奚准備年老退休了,可是他空出來的職位卻需要一個合適的人來接替。于是,晉悼公請他舉薦一位接班人。
祁奚想了一會兒,最終舉薦了自己的仇人。
晉悼公大吃一驚,連忙問道:“這不是您的仇人嗎?您怎麽舉薦自己的仇人啊!”
祁奚笑著說:“您問的是誰適合接任我,又沒問我誰是我的仇人,我怎麽不能舉薦他呢?”
對于祁奚的坦蕩無私,晉悼公非常感動,所以他決定起用祁奚的這位仇人做官。
可惜的是,任命還未下達,這個人就突發疾病去世了。
于是,晉悼公又將祁奚請來,讓他再推薦一位人才,這回祁奚推薦的是他的兒子。
晉悼公這下更加吃驚了,他問道:“這、這不是您的兒子嗎?您怎麽能舉薦自己的兒子呢?”
祁奚笑道:“您問的是誰接任合適,沒問我誰是我兒子啊,我怎麽就不能舉薦他呢?”
後來,晉悼公重用了祁奚的兒子,祁奚的兒子也不負衆望,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
這就是祁奚“一舉不避仇,二舉不避親”的故事。
祁奚爲人心底坦蕩,不被仇恨所蔽眼,不爲虛名所蒙心,從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坦蕩。
以坦蕩之心修身,以坦蕩之行立世,以坦蕩之言奉公,以坦蕩之名留存天地間,這才是真君子。
04.曾子曾感歎道:
“顔回才是我們當中真正有學問的人啊!
他懂得放空自己,即使面對不如自己的人,仍然可以不恥下問。”
昨日輝煌與否,只是一份閱曆,真正的發言權,永遠在于今日的實力。
人生就如同一只碗,永遠保持空碗心態,才能讓我們承載更多,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