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在樓下玩,遇到了一位奶奶帶著他的小孫子,剛剛學會走路,對什麽都充滿好奇。可能是因爲疫情在家呆的時間太久了,一出來就到處竄。小男孩屁顛屁顛地跑到了健身器材旁邊,扶著仰臥起坐架准備往上爬的時候,奶奶突然大聲叫道:不能爬上去,會摔跤。
小男孩有點愕然,愣了一下有准備往上爬。奶奶走過來了把他抱到一邊,顯然小男孩非常不樂意,執意要過去。這個時候,奶奶拉住想要往前跑的小孫子,指著我們家的小姑娘說:"你看,姐姐多聽話,這上面有大老虎,誰上去就把誰吃掉"
男孩執拗不過,急得哇哇大哭,突然就往地上一坐。奶奶有點生氣了,嗓門明顯飙高:"你看看褲子都髒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小男孩哭得更委屈了,巴巴地跟在奶奶後面。
我不禁想起了我們家的奶奶,經常會在餵飯的時候說一些嚇唬孩子的話:
"你如果再不吃飯,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不能把飯菜灑在地上,這樣會被警察抓走。"
"不吃完最後一口,隔壁可可姐姐就不跟你玩了。"
女兒確實有點挑食,婆婆最在意的也是吃飯問題,怕孩子吃不飽,經常追著餵飯,還沒吃幾口,飯菜就在追逐的過程中被手快的孩子打翻,一地狼藉。
嚇唬孩子,其實是家長拿孩子沒辦法,使出的最後一招。用嚇唬這種方式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話,當時可能會有一些效果。時間久了,對于膽子大的孩子來說,可能這"最後一招"也起不到什麽作用;對于膽子小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讓孩子內心産生恐懼感。這一招,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嚇唬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年幼的孩子還不能獨自生活,對父母的依賴是最大的,他對社會和周圍事務的認知都是通過父母來完成的,只有父母能夠給她帶來安全感。在這方面,女孩子性格比男孩子性格要敏感,更需要父母對她的愛與關注。如果父母經常嚇唬孩子,孩子會産生恐懼感,嚴重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尤其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周圍的事情有一定的理解後,會發現父母嚇唬自己的事情並不存在或者一直在說謊話,孩子會在這個時候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走向叛逆期,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培養,日後父母管教起來會更加困難。
孩子不聽話,試這幾招
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經常把"不"挂在嘴邊,吃飯不用幫忙,玩玩具不喜歡有人看著,甚至還想做一些大人的事情,搬個小凳子非要去廚房做飯,卷起袖子非要洗自己的衣服。
尤其是不能打破她所謂的規則,小豬佩奇必須要跟喬治在一起,媽媽不能穿爸爸的衣服,一不小心幫她把包子掰兩半了,非讓合到一起,還不能換其他包子,最後就是哇哇大哭。
和小嬰兒時期吃了睡、睡了吃不一樣了,他們不再需要父母的懷抱,開始走向獨立的個體,通過"不聽話"的方式來向父母宣布自己的主權。
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要用恐嚇的方式來強迫孩子聽話,我們只需要在一旁觀察,暗中保護即可。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曆程,我們給予尊重。對待熊孩子無計可施,我們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式。
1、父母多一點耐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寶寶都是在愛裏長大的小皇帝、小公主,就像喜歡順毛摸的老虎。在寶寶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跟小孩子計較,切記一聽到孩子說不就火冒三丈。如果一味硬碰硬,不僅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還會傷害親子關系。我們不妨耐心一點,或者等孩子把話說完,把想要表達的情緒表達出來,我們再慢慢引導。
我女兒這兩天很難入睡,哄一個多小時還是很興奮。我想著趁她早點睡覺處理一下工作上的事情,就嚇唬她:如果再不睡覺,媽媽就要回公司上班了。她一聽很著急,我于心不忍又來哄她,最後總算哭哭啼啼的睡著了。一鬧騰,並沒有比原來睡覺的時間早,我很後悔這樣對她,也無心工作。
2、不要用大人的是非來衡量孩子的行爲
之前聽了一則小故事,一個媽媽急著去上班,看到了孩子把自己的包包拖到茶幾那裏,叫了幾聲,孩子無動于衷,非常生氣,亂吼一通,拿起包包就走了。到辦公室了,發現自己包包裏有一顆大草莓,突然想起孩子昨晚說要給媽媽留一顆最好吃地草莓。
父母不要總是看到孩子不聽話的那一面,更不能用大人的是非觀來理解孩子的所有行爲。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因爲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還很短,不能理解媽媽爲什麽總是著急回家做飯,也不明白扔東西是一種不好的習慣,甚至不知道拿剪刀、爬桌子、摸插座是很危險的行爲。父母在看到這些與大人思維決然不同的行爲的時候,首先不是大聲驚叫嚇到孩子,而是應該好好引導,通過玩遊戲或者看視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3、寶寶提不合理要求,適當轉移注意力
我們都知道,對寶寶提出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說"不"。如果在講完道理之後,孩子還在繼續無理取鬧、撒潑打滾,這個時候,大部分父母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冷靜地處理這個事情。我們不妨什麽都不說、什麽都不做,在一旁觀察孩子,等孩子發完脾氣再來解釋。也可以轉移話題"壞了,廚房裏煮的粥快糊了,我們等一下再說這個事",說話的時候要誠懇堅定,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敷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