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對于“新加坡”這個國家的名字並不陌生,上世紀60年代到90代這段時間裏,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和台灣被稱爲“亞洲四小龍”,主要是因爲這四個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很快。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身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的“發家史”。
哪來那麽多的華人?
新加坡是亞洲位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2020年新加坡的GDP總量就達到了3399.98億美元,全國人口560多萬,人均GDP 59797美元。雖然總量沒有其他地方多,但人均GDP卻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之上,准確地說是整個東南亞的一個小島上,因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並不是連在一起的,中間還有一道天然的“屏障”柔佛海峽。在新加坡主島之外(大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新加坡還有63個小島,不過面積都比較小,總面積加起來大約724平方千米。
新加坡五百多萬的人口中,華人占比超過百分之七十四左右,也就說4個新加坡人中,就有3個是華人。其次是馬來族大約有百分之十三,最後就是印度裔和一些混血人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新加坡都是一個以華人爲主的國家,並且是全世界除了我國外唯一由華人掌權的國家。
那有些人可能會産生疑問,新加坡這麽多的華人到底哪來的?所謂華人肯定是從中華大地過去的。這其中有很多曆史原因。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引發了第一次移民潮,面對“新環境”的向往,有很多人選擇移民,並且在馬來西亞一帶繁衍生息,成爲“老祖宗”。
進入現代文明之後,號稱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爲了自己殖民地的利益,從全世界貧困地區招攬勞工,中國的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華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勞工很多都留在了馬來半島上,這算是第二次移民潮。
事實上新加坡一直是移民彙聚的地方,就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中國前往新加坡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也可以算是第三次移民潮。需要注意的是英國統治時期曾經專門下令禁止過移民。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宣布獨立,李光耀擔任總理,成爲又一個華人掌權的國家。因爲新加坡屬于華人統治,于是引發了大批的華人從馬來西亞馬六甲等城市進入新加坡。這也是移民潮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畢竟是華人自己治理的地方,不會受到很大的歧視。
剛才筆者提到新加坡是被迫宣布獨立的,因爲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給“踢出”去的。那爲什麽新加坡會被馬來西亞“清理門戶”?
被清理門戶的新加坡
二戰結束後,日不落帝國開始落幕,英國本身也被德國揍得夠嗆,各個殖民地國家開始宣布獨立,尤其是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英國就算此時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957年馬來半島宣布獨立成立馬來亞聯邦。之後吸納了周圍的幾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之所以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考慮到了新加坡是個“彈丸之地”,而坐擁馬六甲的戰略地理位置,僅憑自己的實力,恐難以掌控,背靠大樹好乘涼,多一個大國依靠,未必不是好事。
然而甜蜜期還沒有超過三年,馬來西亞就通過緊急法案,以126票0反對的方式把新加坡給踢了出去。于是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被迫獨立。
新加坡之所以被踢的根本原因還是“種族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的政治問題。馬來西亞獨立之後,嘗到了甜頭,他們想要建立的是一個以“馬來人”爲主且控制的政權國家,然而新加坡的加入,導致華人幾乎跟馬來人“平起平坐”。這就破壞了“馬來人至上”的原則。
新加坡加入馬來亞聯邦後,不到三個月雙方就産生了矛盾,李光耀公開批評聯邦政府撥給新加坡的財政預算不足。次年雙方爆發了嚴重的種族沖突,慢慢地雙方看對方都不順眼。
後來由于華人和馬來人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兩大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激化。再加上財富基本上都掌握在新加坡手中,貧富差距拉大,而且差距的背後,是聯邦政府瘋狂地向新加坡斂財,每年要向聯邦政府繳納百分之四十的稅款,後來強行又漲了百分之二十。而且限制新加坡商品的交易市場,從經濟上打壓這個“外來的兄弟”。
經濟和社會上的不待見,引發了政治上的分歧,以馬來西亞國父東姑爲首的聯邦政府想要建立一個屬于“馬來人”自己的政權國家,然後“一次性解決”種族爭端。而以李光耀爲首的新加坡華人希望建立一個屬于“馬來西亞人”政權國家。希望各個民族能夠獲得平等地位,他們二者來自不同的群體,本質上有著無法調和的政見分歧。這爲日後的分道揚镳埋下了隱患。
另外,馬來人的執政黨(巫統)擔心自己的執政地位受到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威脅,其實主要是李光耀的政治能力太強,通俗的來講,就是馬來人自己的政黨想永遠處于執政黨的地位,畢竟大馬都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爲了不讓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排除異己,讓江山牢牢掌握在自家手中,這也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政治上的原因才是導致新加坡被踢出局的根源。
事實上,這個巫統(國陣)的執政記錄在馬來西亞保持了61年,直到2018年才首次短暫易主給“希望聯盟”。
看看新加坡的頭銜,國際金融中心、制造業大國等等。有些人看到現在的新加坡的實力,可能會“同情”馬來西亞,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事實上,馬來西亞當局並不後悔,比起權力這算什麽,再說馬來西亞當局們都是億萬富豪。最後悔的都是馬來西亞的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畢竟在新加坡賺錢多,自己消費高(彙率)。馬來西亞不後悔,但是有一個人卻很難受,這個人就是李光耀。
李光耀是真的不想出局,他也想好好地跟馬來西亞相處,找一棵大樹爲新加坡撐腰。,爲此當時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在地緣環境如此重要的時代,手裏雖然攥著搖錢樹,但不排除被人惦記的命運,看看伊拉克現在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小國始終是寄生在大國羽翼之下的。所以新加坡是真的不想獨立。只不過無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俗話說得好,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海草。蝦米作爲食物鏈的底層,只能任人宰割,李光耀是個政治能力十分出色的領導人,因此面對如此危急的形勢,他提出了著名的“毒蝦”戰略,大不了要死一起死。
新加坡在獨立之後一方面要提防北邊的馬來西亞,一方面也要提防南邊的印尼,于是李光耀找到了美國這條大魚,通過利益捆綁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于美國的保護之下。然後開始專心“搖錢”。
新加坡的崛起之路
那新加坡爲什麽發展得如此之快,從一個獨立出去的小國,爲何就變成了東南亞的唯一一個發達國家?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下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因臨近馬來半島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是一條“國際海道”,其地理位置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的夾縫之中,本身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口寬(約370千米)東南口窄(37千米),寬度比大約十倍,像一個歪倒的八字,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連接亞、非、歐及大洋洲的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馬六甲海峽現爲新、馬、印尼三國共管。
每年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從新加坡到台灣附近)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整個馬六甲海峽長度約1080公裏。
這條“黃金海道”牽扯到印度、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很多國家的經濟命脈。因爲這些國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能源運輸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往自己國家。其他的通道也有,不是太遠就是不安全。日本更是稱其爲自己的“生命線”。
由于每年從這裏經過的船只衆多,多的時候可達10萬余艘。而新加坡的位置正好處于狹窄的東南出口,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誕生了新加坡的“煉油産業”。這麽多船來來往往,加點油賺些錢也是小意思。所以新加坡能夠有今天的繁榮,煉油業不可小觑。這與其坐擁馬六甲海峽有著重要的關系。
除了地理位置,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崛起,更離不開其領導人一些正確的舉措,尤其實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新加坡在建立起勞動密集型産業之後,開啓吸引外資之路,之後又開始轉向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建立了以出口爲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1960-1984年該國GDP年均增速爲9%。新加坡的發展還離不開教育的推動,從全世界吸引人加入。當然還有新加坡那“森嚴”的法律體系,不得不令人稱歎。
新加坡現在執政的是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領導人。
難道新加坡就沒有“危機”了嗎,當然有。
前面已經提過新加坡畢竟是個城市型經濟的小國,體量太小。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績,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離不開國際環境的成就,對外貿易一直是新加坡的支柱産業之一。一旦國際環境不穩定,以及出現貿易摩擦,新加坡的經濟就會受到影響。
當今的大環境大家都知道,美國無辜的制造摩擦興風作浪,作爲夾在中美之間的新加坡,卻誰也不敢得罪,這一點其實要比加拿大聰明的多。不偏不倚才能左右逢源。李顯龍已經明確表示過,不會站隊,並且表示新加坡也很難受,希望美國能認清楚(中國崛起)的現實。
其實大國博弈,小國容易成爲犧牲品,這也是這幾年,新加坡經濟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