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發力海水淡化已成爲我國藍色經濟再上新台階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項目節節攀升,並迅速成爲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大國。與此同時,我國海水淡化業仍面臨“由大變強”的命題,在整體産業鏈迎來初春情況下,打造本土化核心競爭力的正面效應正在持續顯現。
海水淡化産業缺少“中國制造”的局面,正在改變。繼國産反滲透膜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後,水資源淡化核心工藝也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飛躍。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水資源循環利用産業正在我國各地加速轉移,國內也出現新一輪的投資浪潮,本土化海水淡化技術在自主研發和出海並購的雙支撐下,已成爲長期較爲明確的投資風口。
“中國膜法”成爲近期資本市場熱門題材,海水淡化産業鏈引發了資金集中追捧。誠如膜設備制造商碧水源、藍星東麗,海水淡化裝備制造領域的巴安水務、首創股份,水處理工程運營服務商天壕環境、博世科和上下遊通用設備商的南方泵業等企業發展態勢持續上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此前我國海水淡化産業每年花費巨額外彙進口裝備應用技術。也正是因爲關鍵領域的技術受制于國外,國産技術薄弱,戰略局面相對被動,實現海水淡化“中國制造”的進口替代成爲國家明確的發展戰略。
目前,在膜技術應用領域,本土化膜處理設備開始蓬勃發展,幾乎實現了獨立行走。在反滲透膜方面,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巴南水務、藍星東麗等在內的行業翹楚均已實現設備國産化。尤其通過持續自主創新研發出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的碧水源,成功實現了海水淡化膜“從無到有”的國産化和産業化,並一舉打破了長期海水淡化膜技術被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
從全球産業發展轉移角度看,海水淡化是伴隨著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的,整體上分布于中東與美國,然後由于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逐步向中國、新加坡、韓國轉移。而近年來,這一産業正在加速向國內轉移,尤其是國産海水淡化技術正在崛起。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70個,形成了日均超過13萬噸的淡化能力,建設及運營經驗已基本成熟。
分析顯示,在海水淡化産業鏈上,上遊爲水處理裝備制造,中遊爲海水淡化應用體系,下遊爲工程運營管理。由于進入的技術門檻不同,在海水淡化發展早期,我國以水處理裝備制造環節作爲切入口並大舉發展,該環節技術含量較高,並已成爲我國海水淡化産業鏈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環節。同時,我國對海水淡化創新技術行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應用項目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
相比之下,海水淡化項目屬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産業,開創海水淡化膜的碧水源憑借先發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並在多年市場砥砺中囊獲了一定市場份額。而巴安水務、中電環保、藍星東麗作爲國産品牌代表這幾年發展較快,已成功切入到該領域並延續上揚態勢。未來水處理、反滲透膜、水處理項目運營管理、水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勢必會帶動我國海水淡化産業的高速增長,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分析認爲,國産海淡替代這一戰略正在顯示出成效。隨著國內資金大規模投入、技術引進後自主研發形成突破,國産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有望在未來幾年內迅速崛起,這給相關領域的上市企業帶來發展前景。機構提示關注相關上市公司。如膜設備研發制造的碧水源、藍星東麗;海水淡化技術環節的巴安水務、天壕環境;水處理工程運營板塊的首創環境、博世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