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國
提起這個國家,可能很多人會經常和印度搞混,事實上它跟印度沒多大關系。但是論名頭可能無法跟印度、美國、英國、日本這樣“上躥下跳”的國家相提並論。要是沒有那次會議,估計印尼的名聲更要小得多。
在1955年4月18日的這一天,來自亞非29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印度尼西亞的“第三大城市”萬隆召開了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這個會議十分重要,因爲它把“西帝”統統排除在外,邀請的幾乎都是那些在爭取獨立或已經獨立,急需發展國內經濟的新興國家,而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集中在民族獨立、世界和平以及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和發展的論點上。
由于這次會議産生的意義重大,它也相應地提高了萬隆甚至是印尼的國際地位。但是僅僅是相對而已,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印尼的存在感不增反降。有人說因爲印尼是個“彈丸之地”,其實不然,要說真正的彈丸之地應該是日本。
印尼國土面積大約在190萬平方公裏,橫跨亞洲和大洋洲,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型國家。實際“海域面積甚至比中國還高,這樣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5倍還多,所以說日本是個彈丸小國真沒什麽不妥。
其次,印尼還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家。人口大約2.6億,而日本的人口是1.3億,差不多2倍的關系。然而就是這樣,論知名度二者差不只是一個等級。當然這其中也有戰爭影響的因素。
從2017年的10156.2億美元到2020年的10584.2億美元,如今,印度尼西亞總GDP已經連續四年邁入萬億大關。人均GDP大約在3800美元。在全球經濟排名中,印尼排名大約在16名左右,在過去二十年其經濟也還算可以,當也受過金融危機的打擊。
然而對比其“天賦”來講,這樣的發展結果,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在東盟中,印尼體量雖然最大,但卻很難成爲公認的“大哥” 。這樣的地位實在難以讓人恭維。那麽究竟是什麽阻礙了這個“准大國”的經濟發展。
地表支離破碎
在筆者看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印尼天賦的確不錯,擁有各種資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令他國眼饞,還有那“千島之國”中的5.4萬的海岸線、另外擁有大國級別的海域面積,還坐擁馬六甲這條“黃金海道”,這樣的“天賦”優勢, 超過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國家。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千島之國的確帶來綿延不斷的海岸線,但是也把印尼“瓜分“的支離破碎。由于東西跨度極長,印尼國土呈現帶狀分布。印度尼西亞諸島嶼之間距離相隔太遠,有的甚至能夠達到1000公裏以上。無法形成輻射帶動也就罷了,而貿易往來運輸成本也高居不下。
除了飛機就是船,船太慢,飛機運輸成本又太高,各個島嶼之間,自成一體,經濟交流十分糟糕,印尼當局要花費費大價錢,來預防各島的獨立傾向,這是一筆強大的軍事開銷,能夠把這麽多的“島”攏合在一起,也算是個奇迹。
在首都雅加達擁有1000萬以上的人口,然而面積只有740平方公裏,還沒有中國一個縣城大。這樣的人口容量導致雅加達城市擁堵嚴重,基建設施落後,而且其所在的爪哇島正在下沉,爲此印尼當局不得不花費巨資,進行遷都計劃,預估到21世紀中旬才能完成。
除了首都雅加達,印尼其他城市就更不用說了,那基建令人失望,作爲旅遊大國,門面也該裝修一下。這其中就包括全國第二大城市泗水,你難以想象作爲一個港口城市,基建以及公共交通設施還真沒有中國的一個縣城繁華,到處是破舊不堪。
同樣是馬六甲海峽的支配者,爲什麽印尼比不上新加坡,甚至是馬來西亞?
天賦也成劣勢
我們之前在聊新加坡的時候,李光耀被“趕出家門”之後痛哭流涕,因爲以前只需面對一個“鄰居”,被踢出局後,要面對兩個“近敵”。一想到大馬和印尼,李光耀就心生不安。然而,如今二者的發展對比令人唏噓不已。
馬六甲海峽這棵“搖錢樹”,是一條典型的黃金水道,而新加坡就抱著這棵樹,成就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作爲黃金水道外加戰略要沖,此水道實爲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
關于新加坡崛起的原因,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專門分析過了,新加坡的崛起的確離不開它那重要的地理位置。
每年往來于馬六甲海峽的各種船只達到10萬之多,馬六甲海峽貨物進出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稱之爲第一黃金水道一點也不過分。
馬六甲海峽像一個歪倒的“八”字。在其西側,有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該島嶼的北側,海水淺,且多礁石林立。像這種安全系數,大船避之還來不及,更別說主動停靠,這也就能解釋爲何在西側很少有“成氣候”的大型港口的原因。
雖然棉蘭是蘇門答臘島第一大港口型城市,但比起新加坡還是差點。除了地理位置,印尼主要人口並不在蘇門答臘島上,而是集中在面積僅占總領土面積百分之七左右的爪哇島。該島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裏,印尼首都雅加達就在該島西北部,屁大點的地方卻擁有印尼人口的一半,想想就知道能有多堵。
而在馬六甲海峽的東側,馬來半島的南端,不僅海水深,而且礁石也少,更有許多地方都是天然良港的最佳選址。
在日不落帝國統治的殖民時期,在馬來半島的南邊建立了很多的港口型城市,包括給馬六甲海峽的命名城市的馬六甲。
英國東印度公司當年在馬六甲海峽搞了3個大型港口,分別是馬六甲、槟城,然後就是新加坡,它們合稱爲海峽殖民地。在剛開始的海峽殖民地的首府是在槟城。後來搬遷至新加坡,可能英國人也想到了地理位置最佳的新加坡。
再來看一下馬來西亞的槟城。槟州的經濟是以貿易、工業、旅遊業及農業爲主要組成部分。下屬的槟島,曾經有自己的自由港,但沒多久就被撤銷。之後槟城的發展開始轉向,好好的海運不做了,改向電子制造業及旅遊業發展,不知道老馬是怎麽想的,可能是想再造一個“硅谷”。
于是好好的槟城就這樣“落伍”了。當然筆者不是說現在的槟城不好,而是沒有像英國人一樣好好利用其價值,讓其逐漸與新加坡拉開了差距。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槟城所在的地方,正處于八字形的“腳部”,海域面積很寬,並不是大型貨船的必“靠”之地。相比人家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最窄的地段,不僅窄,而且人家水還深,可以吃盡各種大船,而面積是槟島的兩倍。
波斯灣原油源源不斷,成就了新加坡發達的煉油産業,而爲擴大領土,其一直搞填海造陸,簡直富得流油。
當新加坡大口吃肉的時候,印尼只能小口喝湯,地理帶來的局限性太大了,很多時候印尼人只能眼巴巴的瞪著後者悶聲發大財,憐惜自己是個苦命的“娃”。
最後,筆者想說,印尼的問題絕不僅僅在其地理位置,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除了天時沒趕上,“人和”才是治病之根本,不過由于某些原因,筆者這裏便不再強調,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會有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