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著名報人、教育家,被譽爲“泉州三傑”之一;他以報刊爲陣地、以筆墨爲武器,在組織旅緬華僑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做出重要貢獻
陳家四兄弟合照于泉州清源書院內(在今晉光小學南俊校區處)山水涼亭,長男陳允洛位于右一。
陳允洛持有的《光華日報》股票
陳允洛的緬甸中華同盟分會職員徽章
陳允洛在廈門英華中學任教證明
青年時期的陳允洛
人 物 名 片
陳允洛(1890年—1981年),祖籍福建泉州鯉城,與莊丕唐、傅無悶並稱“泉州三傑”。1909年赴緬甸仰光,參與組織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從事革命活動。翌年,在仰光《進化報》任編輯,先後在《覺民日報》《民鍾報》《仰光日報》《南洋商報》《新國民日報》《新民主報》《中南日報》等十余家新聞報紙任職。1913年,在《覺民日報》發表社論《討袁賊》,1915年又與莊銀安、徐贊周等通電反對簽訂“二十一條”。1916年,回國參加倒袁革命活動,在泉州創辦《新民周報》。他先後在仰光益商學校任教員、廈門英華中學任教務、泉州新隅學校任校長,並參與創辦了緬甸仰光平民學校,著有《陳允洛文集》《陳允洛文集續編》。□記者 陳森森 通訊員 莊志陽/文 陳世友/供圖
滿懷救亡圖存之心 動員華僑參加革命
1890年,陳允洛出生于福建泉州鯉城。陳允洛幼時聰慧,未接受啓蒙教育之前,便能讀千家詩,也能隨人背念多篇古文古詩,直到6歲時才進入私塾受啓蒙教育。陳允洛聰穎好學,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便顯露出超人的天賦,所寫文章,立論深遠,深受鄉賢倚重,16歲時一舉通過童子試。科舉制廢除後,陳允洛另辟求學途徑,考入泉州當地鄉紳在清源書院創辦的公立中學。在這裏,他憑借出衆的才華、優良的品德,贏得了同學們的尊敬。18歲時,陳允洛先後任教于廈門鼓浪嶼英華學院、普育小學堂。
1909年,20歲的陳允洛在叔父陳春冰的推薦下,從泉州遠赴緬甸仰光,在當地的益商學校任教員。益商學校雖名爲學校,實爲革命黨人創立的革命活動之地。同年,革命黨人在緬甸參與組建緬甸中華同盟分會(即緬甸同盟會)。面對帝國主義的暴行和清廷的無能,陳允洛懷著一顆救亡圖存之心,毅然決然擁護孫中山先生“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加入緬甸同盟會,成爲該會的重要成員。至1911年,緬甸同盟會擁有會員2343人,在當時南洋各地同盟會組織中人數最多。
在緬甸同盟會,陳允洛曾任該會參議員、文案科科員。據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專家介紹:“凡緬甸同盟會和國內外的革命黨聯系的文字,多出自陳允洛之手。陳允洛不但了解同盟會內部情況,對革命黨人的來龍去脈也是相當了解。在工作中,陳允洛結識了百余位辛亥革命同盟會同志,涵蓋了南洋各地與福建泉州、廈門等地革命同仁。可以說,陳允洛在動員、組織旅緬華僑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做出傑出貢獻。”
聯絡華商籌湊軍費 團結海內外革命者
1911年武昌起義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活動短時間急需大量軍費。爲團結廣大華商、支持祖國革命,陳允洛與徐贊周、陳朝初等24人發起成立了緬甸華僑興商公司(後改爲緬甸華僑興商總會),號召愛國華人積極籌湊軍費,成爲同盟會緬甸分會強有力的後盾。他們以緬甸中國同盟會的名義發出《告全緬僑胞書》,發動僑商,踴躍爲孫中山的革命“傾盡會款,彙閩助饷”,同時還組織“濟急團”,推銷“軍債券”。
1915年,袁世凱妄圖複辟帝制的消息傳到海外,廣大華僑群情激奮,紛紛募款支持孫中山進行反袁鬥爭。緬甸華僑曾廣庇、楊子貞在仰光發起“國民捐”“愛國捐”,共籌集28.7萬多緬盾作爲討袁經費。在僑胞們的鼎力支持下,一個月內,緬甸同盟會募得捐款40萬緬盾。同年,陳允洛奉命攜帶巨款來到當時閩南反袁救國運動的中心——廈門,作爲當地反對袁世凱活動的開支,並積極投身倒袁革命活動。
1916年秋天,陳允洛將返回南洋,革命黨人許卓然委托他爲剛創辦的《民鍾報》籌募資金。陳允洛不辭辛苦,一路趕往吉隆坡、槟城,雖然得到邱怡領、陳新政的支持,在兩地也只籌到了數千元。爾後,陳允洛來到仰光,彼時廈門已多次來信催寄資金,陳允洛心急如焚,擔心如此稀少的資金無法維持報社的運營。于是陳允洛又前往蘇門答臘、馬來亞、新加坡等地招募資金,在陳嘉庚的支持下,也籌到了數千元。陳允洛不辱使命,總共爲《民鍾報》籌到數萬元,緩解了報社經濟困難。
此後,陳允洛經常來往于泉州、廈門以及南洋各地。福建與南洋等地海路遙遠,陳允洛一生爲了革命曾多次往返兩地,他常與革命黨重要人員接觸,爲加強閩南革命黨人與南洋同志的密切聯系做出重要貢獻。陳允洛曾多次對廈門英華中學的校友說過:“余數十年奔走,較爲得意的便是讓閩南革命黨人與南洋同志感情密切聯系。”
一生致力新聞事業 開創泉州辦報先河
“余與報界最有因緣,數十年間,都在此中生活。”陳允洛曾在《陳允洛文集》自序中如此寫道。陳允洛一生先後在《覺民日報》《民鍾報》《仰光日報》《南洋商報》《新國民日報》《新民主報》《中南日報》等十余家新聞報紙任職。“祖父最先與報界發生聯系,還是在1910年,緬甸仰光同盟會創辦的《進化報》其編輯呂志伊有事回國,陳鍾靈盛情邀請他一起作短評,就任報紙編輯,而後他一生致力于新聞事業,直至退休。”陳允洛的孫子陳世友介紹。
爲最大力度支持革命宣傳工作,1910年莊銀安等人在槟榔嶼創辦了《光華日報》,陳允洛個人曾出資購買了該報股票。陳世友至今仍留存著祖父所持有的《光華日報》股票,他說:“祖父陳允洛爲該報股票持有人之一,數額爲二股。”
1913年,緬甸仰光《覺民日報》編輯梁冰纮返回廣東,作爲報社董事之一的陳允洛兼任代理編輯。《覺民日報》旗幟鮮明地反對北洋軍閥,維護共和,陳允洛在《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討袁賊》,當地政府以“賊”字太凶殘爲由,對陳允洛發出警告。1915年,陳允洛又與革命黨領袖莊銀安、徐贊周等撰寫電文反對簽訂“二十一條”,同時招集當地華僑一起簽字反對。這一舉動觸怒了緬甸仰光當地政府,陳允洛等人被警察局帶去責問,最終因簽名者都是當地有名望僑領,當地政府才不予追究。
1916年,陳允洛回國參加反袁鬥爭的同時,還回故鄉泉州擔任了晉江通俗教育講演所所長。同年,陳允洛與許卓然、陳祖烈等人在泉州創辦了《新民周報》,開創泉州辦報先河。《新民周報》與全國各地報紙一樣,開展反日反袁宣傳。
1939年夏,陳允洛前往新加坡任南洋報社副經理,在這段時間,他與報社同人一起,聯合當地僑界領袖,宣傳抗戰,發動華僑青年回國救亡,組織籌款,幫助國內災民。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柯朝陽創辦《新民主報》,傅無悶創辦《中南日報》(後改名《中興日報》),陳允洛都曾在南洋這兩家報社服務。1955年陳允洛前往新加坡,又再次擔任《南洋商報》副經理一職,直至1963年光榮退休。
建校興學開通民智 鍾愛閩南文化研究
早年參加同盟會以及在益商學校任教的經曆,讓陳允洛抱定了“教育爲立國之基” 的宗旨。他孜孜不倦地傳播真理,啓迪民智,爲國家、民族培養人才。1920年,陳允洛在仰光創辦平民學校,從1925年開始,陳允洛便回廈門鼓浪嶼英華中學教書並任國文主任,總共在英華中學執教了14年。1938年,廈門即將遭日軍占據,陳允洛還鼓勵學生效法民族英雄起來抗爭。
陳允洛不僅文采過人,而且書法造詣甚高。他年幼受書法名人曾振仲(又名曾遒)指導,書法真草皆精。1968年,日本書藝院邀請陳允洛等中國名流之士參與主持中日文化交流。78歲高齡的陳允洛參加日本書藝院第廿九屆漢字書法競賽,在中日兩國3000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會長獎(即第一名)。曾入讀過廈門學校的88歲郭奶奶表示:“20世紀30年代,廈門毓德女校等不少當地學校仍然采用陳允洛書法爲標准字帖。”
此外,陳允洛對閩南方言、閩南名人、閩南民間掌故等閩南文化研究頗有見地,相關文章見于《陳允洛文集》及手稿中。陳允洛的弟弟陳允敦曾在《泉州名匾錄》中寫道:“家兄陳允洛,書藝俱精。我少時經常觀他揮毫,兼谛聽他評論泉屬匾書掌故。當時不甚了解,但記憶甚深,早已養成欣賞名匾之愛好。”
陳允敦曆任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三所高校教授,曾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教科研四十年,成績顯著”的榮譽證書及奔馬獎章。陳允敦晚年由“格物”而“博文”,致力于摭拾、 鈎沉地方之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著有《安溪礦藏概況》《古船中“小黑子”的鑒定》《泉州古城址踏勘》《泉州古地名探源》《泉州古園林鈎沉》等著作,對後人研究泉州地方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陳允敦在傳承閩南傳統文化、記錄泉州名掌故上深受哥哥陳允洛的影響。
才識超群謙卑和善 愛國情懷薪火相傳
“故人江海隔,長大一相逢,乍見翻疑夢……實踐得榮光,永生今在望,守道慎勿忘!”這是陳允洛爲廈門英華中學撰寫的校友會會歌,得到了校友會成員的一致稱贊。鑒于陳允洛在革命、教育與新聞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廈門英華中學校友會分別于1968年、1978年爲陳允洛出版了《陳允洛文集》《陳允洛文集續編》。
熟識陳允洛的人都知道,陳允洛先生雖才識超群,待人接物卻謙謙恭儉,從不負才傲物,其言行對後輩立德立行方面都有較深影響。“大伯陳允洛是一位謙卑和善,清廉自好的人。”陳允洛的侄兒陳亦可說:“我大伯的長子陳時中曾對我說過,他少時到‘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家中玩耍時,見到大人們在粘貼‘虎標萬金油’商標,覺得商標花花綠綠很好看,那家人就送給他幾張商標。大伯得知後,擔心孩子亂拿別人的東西就帶著堂兄到胡家問明情況。”
深受父親陳允洛抗戰愛國思想的影響,出生于緬甸的陳時中于1940年主動回國求學,並參加抗日戰爭。1941年12月,日本占領南洋群島,並企圖攻打緬甸,以切斷當年中國唯一的生命線滇緬公路。文武全才的陳時中精通中英印緬四種語言,並懂得駕駛技術,于是被調往八莫,擔任華僑先鋒第三大隊第一中隊中隊副,帶領華僑司機參與滇緬公路的中國物資運輸。他經常需要駕駛大卡車,並常要協助維修事故車輛,是運輸車隊中最後一個到達目的地的人員。
1942年夏天,陳時中考入陸軍機械化學校。後來,陳時中受中國遠征軍特派,協助美軍訊問抓到的印度緬甸奸細,獲取了不少日軍在緬甸北部活動的情況。他曾化裝成緬甸人去探查日軍陣地,乘坐的飛機機身被敵人子彈打得彈痕累累,十分危險。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陳時中隨所在部隊離開印度,途經雲南畹町才回到祖國。幾個月後,陳時中退伍,爾後考入大學。
專家點評
■郭培明(泉州市文聯副主席)
百年間,華僑報刊爲傳播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烽火歲月裏,僑報還是點燃革命火種、發動全民抗戰的陣地與號角。僑報史留下了陳嘉庚、胡文虎、李光前、駱文秀等華商巨子的英名,也留下胡愈之、金仲華、郁達夫、張楚琨、于以同等傑出文化人的足迹,這其中就有著名報人陳允洛。縱觀泉州僑界,像陳允洛這樣服務過十多家報社,在東南亞的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出任過《仰光日報》《光華日報》《南洋商報》等著名僑報要職,並在編輯部站完人生最後一班崗,應該是絕無僅有的。
報館職業夜以繼日,甘爲伊人作嫁衣裳,其出品流程不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更因産品的精神特性而隨時處于風險之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國土淪陷的社會現實帶給陳允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要以筆墨爲武器,喚醒民衆、凝聚民心。無論是爲同盟會革命黨人籌集善款反對袁世凱,還是聯合華僑領袖發動回國抗日救亡,以及興學教書開通民智,陳允洛對每一件事都不遺余力,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體現出血濃于水的民族情結、解難纾困的故國情懷和書藝俱精的文化學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爲傳媒名流,陳允洛從不炒作自己,民間疾苦化爲筆底波瀾,才識超群卻又謙卑和善。向往光明,傳播真理,戀鄉念祖,弘揚美德,力求對讀者、社會有正向影響,便是他用盡畢生心血去抒寫的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