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手機號,在現代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亞于身份證號。
微信、銀行卡、郵箱、各類app上的個人賬戶,幾乎都與手機號綁定,正因爲如此,每換一次手機號,費時費力的重綁工作都無異于一次“大換血”。所以,爲了避免麻煩,多數用戶不會輕易更換手機號,因而也就失去了更換電信運營商的機會。
不能換運營商這事兒吧,要說帶來了多大損失倒也沒有,就是時不時地有點糟心、有點不爽。
爲啥這麽說呢?其實也不難想明白:運營商吃准了你不會隨便換號碼,也就沒有動力去給用戶提供更方便、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反而時不時地給你整點小套路,讓你掏點小錢。小錢是小錢,但是被人挖坑的感覺肯定是不會舒服的。
在這樣的情境下,“攜號轉網”就顯得尤爲必要。
攜號轉網,更專業的術語爲“號碼攜帶”,指的是用戶可以在不換手機號碼的前提下,更換不同的運營商。
是不是很驚訝還有這等好事兒?
其實,這事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就在推行了。截至2011年,全球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攜號轉網。
其中,新加坡是最早實行號碼攜帶的國家,早在1997年就已引入。歐盟則要求各成員國在2003年7月25日前必須實行,美國FCC也要求運營商在2003年2月4日正式執行,韓國和日本則分別于2004年1月和2006年10月開始引入號碼攜帶。
不過,也用不著羨慕別人了,因爲,我國在今年11月底,也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攜號轉網了。而這一承諾,是由李克強總理在今年5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
如今,距離這一截止日期還剩下4個多月。在7月23日國務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公布了攜號轉網的最新進度。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雲南這五個試點省市,已經完成了230萬用戶的攜號轉網工作!
不過,在這230萬的數字背後,不乏一些曲折往事,不妨借此契機,咱們來好好盤盤。
其實,攜號轉網的工作早在2010年就在我國開始推行了,第一批試點在天津、海南兩地啓動。但花了8年時間,成功轉網的用戶卻很少,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轉網手續太過繁瑣。有用戶曾在網上吐槽,花了4天時間,跑了3趟營業廳才成功轉網。
直到2018年12月1日,天津、海南、江西、湖北、雲南五省(市)各運營企業推出了攜號轉網的新業務受理流程,用戶只需要發送短信就可以查詢和申請攜號轉網,最後憑授權碼到營業廳辦理,1個小時內即可正式轉入新的運營商,操作時間得以大大縮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手機用戶都能隨心所欲地更換運營商了——原因很簡單,運營商們不幹啊!
過去任薅羊毛的用戶,哪能這麽簡單就拱手讓人?
爲了阻止用戶轉網,運營商們人爲設置了各種門檻。三大運營商曾設置了4個條件:1、用戶手機卡必須沒有欠費;2、用戶手機卡沒有合約;3、用戶手機卡相關優惠期必須結束。(比如送話費須送完才行);4、非特殊優惠用戶(例如政企卡、校園卡以及靓號用戶卡等等),滿足這些條件的用戶才有可能實現攜號轉網。
如果你足夠幸運,正好都滿足這些條件,是不是就意味著你能在攜號轉網的路上暢通無阻呢?
很遺憾,並不是,運營商的套路往往來得防不勝防。經電腦報調查發現,部分用戶曾反映,運營商爲了限制自己辦理攜號轉網,在新政策出台的時候暗中給自己辦理了合約套餐,這樣在合約期滿之前,都無法攜號轉網。
(聯通用戶在微博爆料稱,運營商在不經過ta同意的情況下私自爲其開通了兩年期的合約)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優惠”了,但其實,這些都是運營商捆綁住用戶的套路。
就算成功辦理了攜號轉網,在轉出中與轉出後,依然有種種麻煩事等著你:比如手機功能的使用被影響、各種賬號無法登陸,如果手機制式不支持可能還需要換手機……意想不到的各種風險,也讓用戶望而卻步。
攜號轉網本來是被國際電信聯盟當作促進電信業有效競爭的標准之一,如今由于運營商的不積極以及客觀的技術難度,它不僅沒有給用戶提供足夠完善便利的服務,反而成爲了運營商實施惡性競爭的催化劑。這樣的狀況顯然與國家推行攜號轉網工作的初衷,大大違背了。
今年3月,工信部印發《關于2019年信息通信行業行風建設暨糾風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化攜號轉網業務規範辦理,不得擅自增設辦理條件、人爲設置障礙,不得利用攜號轉網實施惡性競爭行爲。”
在試點省市之一的湖北,近期對全省攜號轉網工作進行了專項檢查,並且約談了問題較爲突出的武漢、黃岡、鹹甯、黃石四個地市的電信、移動和聯通分公司總經理和分管副總經理,要求其整改在攜號轉網過程中的違規情況。
如今,攜號轉網工作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沖刺階段。相信隨著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不斷規範,此前在攜號轉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會越來越少,而用戶也能夠期待得到更好的業務體驗。
至于哪家運營商會在這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們普通用戶無法揣測,只想說:套路留不住人心,好的服務才可以。
(本文綜合自騰訊新聞、電腦報,作者: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