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彈指一揮間,25年滄海變桑田!蘇州古城東側,當年那片水田密布、阡陌縱橫的“白地”,已蝶變成一座開放包容、活力無限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城——蘇州工業園區。
有專家說,25年間,這座新城拔地而起,其豐富的創新實踐和非凡的發展成就,成爲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書寫了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是國家改革開放大政方針在蘇州的生動實踐,園區的成功就是改革開放的成功。”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說,一切過往皆爲序章,當前蘇州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根本遵循,與時俱進賦予“園區經驗”新的時代內涵,深入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産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以高質量發展的新業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爲蘇州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催生“試驗田”
兩份文件帶來發展巨變
是改革開放造就了園區的發展奇迹。
東方之門“穿”上色彩絢麗的外衣,文化藝術中心變成璀璨奪目的夜明珠,金雞湖兩岸流光溢彩美輪美奂……這兩天,一組園區的夜景美圖刷屏朋友圈。去年底,園區啓動環金雞湖夜景亮化綜合提升工程,這場“光影秀”4月中旬即將正式亮相。
可是,對此充滿期待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園區當年的樸素模樣——25年前,這裏還只是一片遍布茭白和菱藕的水窪地。
轉折發生在1994年。這一年的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蘇州工業園區呱呱墜地。首批參與園區建設、時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的蕭宜美回憶,當時的園區,“爛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鳥鼠囂張”,轟轟烈烈的建設大幕就在這樣極爲艱苦的條件下拉開。
這份國家文件賦予園區“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政策優勢,憑著一股敢爲人先、追求卓越的闖勁和毅力,園區人以一日千裏的速度,把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演繹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大片”。
園區還可以發展得更好!2015年9月,國務院專門發文,批准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已經成爲發展高地的蘇州工業園,再次擔當起改革探路先鋒的重任。園區人提出,要建設“三大目標、五個平台”,並圍繞這一定位推進130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國家級先行先試任務24項,目前已有19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
如今,這一中新兩國的合作探索在更大範圍內被普遍認可,全球創新資源正向這片熱土加速集聚。4月1日,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巴特範拉姆斯特在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開設講座,沒想到“曲高”卻不“和寡”,現場人氣爆棚。主辦方介紹,這樣的活動在園區已成常態。包括牛津大學在內,園區下轄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了29所國內外知名高校,被稱作“世界名校區”。
把人才作爲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園區深入實施金雞湖人才計劃,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去年新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計劃9人,其中創業類4人,占全國的12%,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計劃累計達158人。僅獨墅湖科創區10平方公裏區域內就擁有在校生近8萬人,區域經評審的各類高層次人才1542人次,高層次海歸人才1700多名,人才密度與活躍度全國罕見。
在學習借鑒中消化吸收再創造
“讀懂新加坡”實現後來居上
是改革開放讓園區練就了宏闊的全球視野。
政商交往應把握怎樣的尺度?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可以參加或組織哪些活動?參加或組織活動時有哪些注意事項?2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發布省內首個規範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單,爲政商“親”“清”交往提供了清晰的標准。這是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營造良好“親商”氛圍的又一切實舉措。
“園區的發展曆程也是親商服務不斷改進和創新的過程。”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說。開發伊始,園區就率先從新加坡將“一站式”服務的概念引入國內,並不斷升級。2017年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成立,先後與20多個政府部門建立局辦協調機制,獲得相關業務授權200余項。
與國內其他開發區相比,園區起步並不算早。它靠什麽彌合時空之差,實現後來者居上?園區人給出答案:十年如一日,對新加坡經驗學習借鑒和再創新。
從填進第一方土、打下第一根樁開始,園區就把認真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當成自己的“必修課”。到過蘇州工業園區的客人總會稱贊,園區的戰略起點高,規劃水平高,建設標准高。的確,從城市管理到招商引資,從土地開發到市場服務,園區從新加坡系統“拷貝”了一整套成熟的經驗,並對這套經驗不斷地消化、吸收、再創造,把它們從紙上落到地上。
統計顯示,在最新的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居第一;在全國百強産業園區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國高新區排名中,位列第五。
25年相守相視,25年彼此閱讀,園區“讀懂”了新加坡,並根據自身情況提煉出新的發展思路。去年底,中新嘉善現代産業園項目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簽約,項目由蘇州工業園區中新集團和嘉善縣國企合資成立公司負責開發建設。這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後首個區域合作的重大産業平台,也是“園區經驗”的又一次輸出。
事實上,從2006年起,以“先規劃後開發”“親商”等爲主要內容的“園區經驗”,就以多種形式的合作機制走出蘇州,先後在宿遷、南通、滁州等城市落地。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揚說,蘇宿工業園區就像是蘇州工業園區在蘇北的複制樣品,成爲江蘇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南北差距的一個鮮活樣本。如今,“園區經驗”已與“昆山之路”“張家港精神”一起,成爲蘇州奉獻給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三大法寶”。
在深度開放中厚植創新基因
“2+3”産業體系迎來爆發期
是改革開放孕育了園區的創新能力。
自今年3月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企業申請上市受理信息以來,國內已有30多家企業拿到“准考證”,其中,園區企業就占了4席;自去年4月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技術企業開辟IPO“綠色通道”後,內地已有6家企業成功赴港上市,其中2家來自園區……
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上,一批優秀的園區企業站到鎂光燈下,贏得廣泛關注。去年,園區總計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1家,同比增長310%,總數達1046家。其中,尤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企業最爲突出。目前,僅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就聚集了4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除已上市的信達生物、基石藥業以外,還有20多家符合條件的企業正在積極籌備。
“我最初的夢想就是創辦一家國際一流的高端生物藥公司,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說,是蘇州工業園區給了他圓夢的機會。他在這裏埋頭苦幹整整7年,今年3月9日,信達的抗腫瘤國家1類新藥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進入市場,成爲首個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國産PD-1單克隆抗體,價格僅爲同等規格進口産品的40%左右。
25年筚路藍縷,園區人以耐得住寂寞的心態,一任接著一任幹,以極大的戰略耐心培育出獨具特色的“2+3”産業體系——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産業,以及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戰略新興産業。去年,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産業分別實現産值800億元、650億元、250億元,年均增幅30%。
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引進大院大所40余家、新型研發機構近500家、國際合作平台20多個,累計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80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0多個、國家級創新基地20多個,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9件。
厚植創新基因,澎湃發展動力,園區人對未來充滿底氣和期待。3月25日,園區舉行2019年度科技工作推進會,亮出新的“任務書”,明確將用3年時間實現重點指標翻番,到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2000家,三大新興産業實現産值2800億元。
“圍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産業園區的目標定位,我們正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在蘇州勇當“兩個標杆”、建設“四個名城”、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的新征程中,園區有責任多挑擔子、多作貢獻,以高質量發展的新業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記者 高 坡 李仲勳 孟 旭
短 評 >>>
從“白地”到“高地”的啓示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25年前,蘇州工業園區所在區域還是一片荒涼的“爛地泥塘”,而今天已成一座閃閃發光的國際化現代化新城。從昔日“一片白地”到今日“創新高地”,蘇州工業園區25年的探索與實踐,給人啓迪。
改革催生動力,開放釋放潛力,創新激發活力,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每一步都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血脈相連。蘇州工業園區爲什麽能?得益于他們敢于“拿來”,以成熟的新加坡經驗作爲學習“樣本”,高標准借鑒、消化、吸收;得益于他們敢于“吃螃蟹”,衆多“第一”“唯一”在這裏誕生,絕非偶然;得益于他們敢于“放權”,強化親商服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將“一站式”服務不斷升級。蘇州工業園區“三個敢于”的不懈探索,爲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貢獻了寶貴的“園區經驗”,也爲推進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啓示。
凡是過去,皆爲序章。進入改革攻堅期、轉型關鍵期,我們要锲而不舍、馳而不息地發揚這種勇于創新、善于借鑒、敢闖敢拼的精神,把握主動、系統謀劃、先行先試、實幹擔當,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發展成果,爲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更多江蘇貢獻。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