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
“未來科技賦能的社會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人類中心論走向生態中心論,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這個星球上的普通居民,更是緊密關聯的生命共同體。這是我們倡導人工智能賦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初衷和目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如是說。
8月2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協作網絡、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慕尼黑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等組織機構聯合在北京發布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倡議。
會議中,曾毅和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趙中華共同宣布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的九項原則,包括促進生態繁榮、人道可持續開發、避免傷害、監管與保護、安全與可控、負責任、遵守法律、教育與培訓、合作。
原則倡議,人工智能應用于探索生命、理解生命和保護生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監管,包括生物監測、狀況評估、科學幹預、教育普及,促進動物保護;在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中,應遵守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避免對生物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貢獻替代方案的研發和推廣;相關的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需遵循國際法、國家和地區對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項目專員Tee Wee Ang指出:“《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能倫理建議書》的精神和實質內容非常一致。特別是與《建議書》中提出的促進環境和生態系統蓬勃發展,以及生活在和平、公正和相互關聯的社會中等價值觀、原則、政策密切關聯。本次提出的《原則》的重要貢獻在于:將《建議書》擴展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並促進《建議書》的落實。”
隨後,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了專題研討會,該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清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非洲人工智能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系列會議”的一部分。
中外專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案例。其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發布了“共生圖”,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動化描述人與各種動物、植物之間的關系網絡的應用,以此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華爲則介紹了與合作夥伴共同推進將5G、光網、雲、AI等數字技術助力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包括在海南長臂猿、雪豹、亞洲象等旗艦物種保護項目中的探索與實踐。
本文來自【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