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推動著科學與社會共同進步。 當前,新一輪科技與産業革命蓄勢待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悄然開啓。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社會性的挑戰日益增加。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決定著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和國際産業分工中的地位。但不管是理論研究、技術研發還是商業發展,科學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人的努力,更離不開有理想、有擔當、有野心的年輕人。 亞太地區作爲全球最重要的多元化地區之一,擁有著一批批朝氣蓬勃、奮發有爲的創新青年。他們不斷提出新的想法,憑借自己豐富的創造力和執行力,以創新的方式應對挑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比如,總部位于印度尼西亞的 eFishery,是一家智能魚飼料制造商,通過提供智能餵養解決方案幫助農民更好地對其水産養殖池塘做出規劃。該公司利用數據驅動技術實現魚類生産和魚類行爲的最後一英裏數據收集,以應對飼養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管理、供應效率低下等挑戰。而 eFishery 的創始人 Gibran Huzaifah Asmi El Farizy 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創新者:憑借其創建的 IoT 智能餵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了價值 94 億美元的印度尼西亞水産養殖市場。 在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醫療健康領域,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像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生物醫學研究員 Katharina Richter,她開發了幾種創新療法來對抗抗生素耐藥細菌。這些創新將成爲對付超級細菌的重要武器,從而拯救生命;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中心(SMART)生物系統與微力學(BioSyM)跨學科研究組高級博士後研究員 Bee Luan Khoo 則專注于爲臨床實用而創新微流體設備,進行癌症管理和評估。 這樣的創新青年,數不勝數。爲了找出這群在所有創新與發展背後一直勇往直前的年輕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榜單(TR35 Asia Pacific)報名已正式開啓。我們希望借此榜單的力量,在更廣泛的亞太區域內,發掘更多極具發展潛質的青年科技人才,爲他們提供更加多元化、更全面的國際發展平台。同時,讓更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科技成果爲亞太科技發展再添新章。 本屆榜單的評選獲得了全球範圍內 32 位超重量級專家評委的支持,具體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逯高清薩裏大學校長
逯高清教授是英國薩裏大學校長,獲英國首相任命爲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同時還任職于英國研究創新署董事會、國家物理實驗室董事會、英國高校聯合會以及大學與商業合作國家中心委員會等機構。逯教授在化學與納米科技領域成就斐然,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500 余篇,引用率超 66500 次,H 因子爲 128。他擁有 20 多項國際專利,曾獲多個國際獎項,比如因其對教育和國際研究的傑出貢獻而獲頒澳大利亞勳章。逯教授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以及世界科學院院士。 何德華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
何德華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以及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同時擔任新加坡國家研發項目“新加坡全國人工智能核心計劃”(AI Singapore)的執行主席。何教授擁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2002 年至 2015 年期間,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並在 2015 年榮獲該學院最高學院獎“威廉姆森獎”(Williamson Award)。在新加坡,何教授身兼國大衛生系統、國家環境局、政府科技局和國防科學技術局的董事會成員,他也是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研究員及新加坡工程研究院院士。
Anton Middelberg阿德萊德大學常務副校長
Middelberg 教授目前任阿德萊德大學常務副校長,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他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 Fulbright 助學金進行研究工作,後加入劍橋大學任化學工程系終身教員。2003 年,Middelberg 教授回到澳大利亞,被選爲澳洲研究委員會聯邦會員。他是先進生物制造、肽表面活性劑和生物納米技術領域的著名研究者。張成奇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傑出教授;2024 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大會主席
張成奇教授現任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傑出專家、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高級科學博士(DSc),同時也是澳大利亞人工智能理事會理事長,澳大利亞計算機學會會士、新南威爾士州科學與工程(工程和 ICT 類)獎及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卓越研究(領導類)獎獲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
張教授是在 AI 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第一位大陸華人作者,是 2020 年和 2021 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的評獎委員會委員,並獲選 2024 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大會候任主席。2021 年,陳教授受邀成爲上海 WAIC-2021 主席團成員之一。他曾參與多個中國項目的評審工作,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973 項目、863 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 陳志堅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學系教授
陳志堅教授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系教授、炎症研究中心主任和喬治 · L · 麥格雷戈生物醫學科學傑出講席教授。他是天然免疫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 cGAS、cGAMP、MAVS 等重要天然免疫分子的發現者。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曾發現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蛋白酶體抑制劑 VELCADE;發現泛素化修飾對天然免疫通路的調控機制,並證明該過程不依賴于經典的蛋白酶體降解途徑;發現位于線粒體外膜上的抵禦 RNA 病毒的重要天然免疫分子 MAVS,揭示了線粒體在天然免疫中的新作用;破解了 DNA 免疫識別的百年謎題,發現了可以識別因自身病變或外源侵染而進入細胞質的 DNA 的“探測器“——環 GMP-AMP 合成酶(cGAS)及其下遊信號分子 cGAMP。陳教授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包括 2018 年度生物醫學盧裏獎和 2019 年度生命科學突破獎。 Anil K. Jain密歇根州立大學傑出教授
Anil K. Jain 是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其研究領域涉及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以及生物特征識別。Jain 教授曾獲多個獎項,包括富布賴特獎、古根海姆獎、洪堡研究獎,以及傅京孫獎等。他曾任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及法庭科學標准委員會委員。Jain 教授是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印度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V. Ramgopal Rao印度理工學院德裏分校校長
V. Ramgopal Rao 教授現任印度理工學院德裏分校校長。在 2016 年 4 月加入印度理工學院德裏分校擔任校長之前,Rao 教授曾爲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電子工程學院納米技術系 P. K. Kelkar 客座教授。Rao 教授專注于在納米級設備和納米電子領域的研究,發表相關論文 450 余篇,擁有 47 項專利。此外,他還是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學院院士、國家科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院士和 IEEE 會員。 Pooi See Lee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Pooi See Lee 教授 2002 年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獲得美國電化學學會頒發的諾曼黑客青年作家獎。2004 年,Lee 教授加入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助理教授。2009 年晉升爲終身副教授,2015 年晉升爲正教授。其研究重點是用于能源和電子的納米材料、柔性和可拉伸設備、人機界面和用于軟機器人的功能材料等。2016 年獲國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南洋研究優秀獎。2017 年獲得南洋創新創業獎。
Lee 教授擁有 22 項美國專利,其他國家專利 60 項,參與 8 本書籍章節的撰寫,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300 余篇。Lee 教授于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連續三年被科睿唯安評爲被高引學者。她目前是 ACS Energy Letters 的高級編輯,也是多家期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Dorthe Mikkelsen默沙東亞太區總裁
Dorthe Mikkelsen 現任默沙東(MSD)亞太區總裁。她是無國界醫生組織“ 母親”項目的執行大使,該項目爲期 10 年,耗資 5 億美元,致力于改善産婦健康。Dorthe 于 1997 年在丹麥加入默沙東,曾擔任 MSD 中歐和全球多元化品牌的高級副總裁。目前,她是多個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包括美國東盟商業理事會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下屬美國公司的宣傳組織。2019 年被 Berlingske 評爲丹麥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女性之一。2020 年入選 Business Insider 的“亞洲商業變革百人榜”。Dorthe 擁有丹麥皇家藥學院的藥學碩士學位以及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商業經濟學文憑。 Indranil Manna印度國家工程院院長;印度 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sra 副校長
Indranil Manna 教授目前任印度 BIT Mesra 副校長。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專注于納米材料結構以及激光輔助表面工程和制作等領域的材料工程師。他是印度 INSA、IASc、NASI 以及 INAE 的院士,同時也是世界科學院院士兼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TWAS Prize for Engineering Sciences)獲得者。Manna 教授曾任印度金屬學會會長、印度國家工程院副院長,並于 2010-2012 年期間擔任加爾各答 CSIR-CGCRI 主任,2012-2017 年擔任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校長。近日,Manna 教授接任了印度國家工程院第 14 任院長一職,任期兩年。 Eugene A Fitzgerald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中心(SMART)CEO
Eugene A Fitzgerald 教授目前任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中心(SMART)CEO 兼低能電子系統跨學科研究小組 PI。Fitzgerald 教授擁有敏銳的創新意識,是一位傑出的學者、研究員及連續創業者。他擁有康奈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此後 1989 年加入 AT&T 貝爾實驗室任研究科學家,並與同事一起發明了高遷移率應變硅。爲將該技術商業化,1998 年 Fitzgerald 教授與 Mayank Bulsara 共同成立了 AmberWave System 公司。目前,在手機、計算機和其他應用中的大多數硅集成電路都使用了該技術。 方絢萊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
方絢萊教授于南京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于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主要專注于納米光子學和納米制造的研究,其參與開發的微型晶格納米架構材料獲評 2015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方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納米學會會士以及榮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 Chao and Trigger Young Manufacturing Engineer 獎、國際光學委員會 ICO 獎、NSF 職業獎,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全球榜單等。
陳建柱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教授
陳建柱教授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及生物系教授,獲得武漢大學學士學位和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在加入麻省理工學院之前,曾在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並任授課教師。陳教授專注于免疫系統及免疫幹預等領域的研究,在免疫學、癌症、傳染病等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人源化小鼠模型的主要開創者之一,利用造血幹細胞重構人源化小鼠免疫系統這一突破性技術爲研究人類免疫反應和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近期其研究興趣集中在免疫與疾病中的巨噬細胞以及癌症的免疫療法。
Iven MareelsIBM 全球業務咨詢服務部合夥人;IBM 澳新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Iven Mareels 教授現爲 IBM 全球業務咨詢服務合夥人兼 IBM 澳新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此前,曾在 2007-2018 年間擔任墨爾本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此外,他還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 IEEE Fellow、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與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成員以及比利時皇家科學院與藝術學院院士外籍院士。Mareels 教授擁有比利時根特大學機電工程碩士學位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Shanker V SelvaduraiIBM 亞太區副總裁兼 CTO
在新加坡,Shanker 領導著 IBM 的技術部,該部門主要幫助亞太地區的客戶探索並共同創建企業解決方案,其目標是擴大包括雲原生、混合雲、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內的戰略技術的采用。2006 年加入 IBM 之前,Shanker 曾在 AT&T、NCR、富士通以及初創公司 BlueGill Technologies 擔任研究、開發、咨詢、銷售以及營銷等方向的領導職位。Shanker 擁有理學學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一名開放組認證架構師。此外,他還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准委員會的工作。作爲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客座講師,他教授與服務科學和先進商業技術相關的課程。 David Craik昆士蘭大學教授
David Craik 教授是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他擁有樂卓博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博士學位,曾在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和雪城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83 年在維多利亞藥學院(Victorian College of Pharmacy)任講師一職,1988 年被任命爲藥物化學教授同時擔任該學院院長。1995 年入職昆士蘭大學,並建立了生物分子核磁共振實驗室,現任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肽與蛋白質科學研究創新卓越中心主任。Craik 教授共發表論文 700 余篇,其研究專注于環肽、毒素以及核磁共振在藥物設計中的應用。 Uhtaek Oh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
Uhtaek Oh 目前擔任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曾任首爾大學教授。其研究專注于對多項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離子通道。作爲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Uhtaek 對包括研究大腦複雜結構的神經工具等在內的最新神經科學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 Linda Hung豐田研究院資深研究科學家
Linda Hung 是豐田研究院促進材料設計與發現小組的資深研究科學教,其研究重點在于將機器學習與材料模擬和高通量實驗數據集相結合。Linda 擁有計算材料科學背景,專注于密度泛函理論、光譜學和高性能計算等領域。她擁有普林斯頓大學應用與計算數學博士學位,曾在巴黎綜合理工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以及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究職務。 Nicole Wenderoth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Nicole Wenderoth 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健康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同時也是新加坡 – ETH 研究中心(Singapore-ETH Centre)未來健康技術項目主任。其實驗室研發通過非侵入性接口和技術“解碼”人類大腦的新方式。Wenderoth 教授致力于將其發現轉變爲以動數字健康技術,比如神經康複醫療。她的目標是爲移動設備配備臨床智能,使其能夠在臨床環境之外使用,特別是在患者家中。 藍屏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
藍屏開教授任職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研究中心,是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榮譽院士和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此前曾在索尼和惠普擔任工程師(1990-1992),也曾任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 Alexander von Humboldt 研究員(2000)、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訪問教授(2007)以及天津大學客座教授(2013-2015)。其主要研究方向爲量子物理、量子通信和計量學。2014 年,藍教授榮獲澳大利亞物理聯合會授予的艾倫·沃爾什獎章(Alan Walsh Medal),該獎章主要授予對澳大利亞工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陳小元新加坡國立大學 Nasrat Muzayyin 傑出教授
陳小元目前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Yong Loo Lin 醫學院和工程學部 Nasrat Muzayyin 傑出教授,發表經同行審議的論文 800 余篇(H 因子 >150,引用率超 83000 次),並完成多部學術專著和專著章節。
陳教授是 Theranostics 雜志的創刊主編。他于 2020 年當選 SNMMI Fellow,2017 年當選 AIMBE Fellow。陳教授曾獲多個獎項,如 SNMMI Michael J. Welch Award(2019)、Bioconjugate Chemistry Lecturer Award(2016)、NIH Director’s Award(2014)和 NIBIB Mentor Award(2012)。陳教授還曾任中美核醫學及分子影像學會主委,中美納米醫學及納米生物技術學會主委,以及美國核醫學及分子影像學會放射性藥物科學理事會主委。 沈春華阿德萊德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
沈春華教授于 2011 年加入阿德萊德大學,2014 年晉升爲計算機科學學院終身教授,同時還是澳大利亞機器學習研究院(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理論課題的創始主任,目前主要從事統計機器學習以及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工作。
2020 年 9 月,沈教授被列爲澳大利亞科研終身成就排行榜中工程與計算機類獎項的 5 名獲選人之一。此前,沈教授在澳大利亞國家信息通訊技術研究院堪培拉實驗室的計算機視覺組工作近 6 年,先後擔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以及終生 Lab Staff。2012 年到 2016 年,被澳大利亞科研局授予 ARC Future Fellowship。沈教授擁有南京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碩士學位以及阿德萊德大學博士學位。
Cristin Print
新西蘭皇家研究院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Cris Print 教授畢業于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曾在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英國劍橋大學從事研究。Print 教授曾共同成立了一家總部位于日本的生物信息學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于 2007 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新西蘭,他領導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項目,由臨床醫生、生物學家和數據科學家等一起進行癌症和相關病理的研究。Print 教授目前擔任新西蘭皇家研究院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同時在 Maurice Wilkins Centre of Research Excellence 等多個國家研究項目任項目負責人。
Geoffrey Waterhouse奧克蘭大學副教授
Geoffrey Waterhouse 現任奧克蘭大學材料副教授,同時也是麥克迪爾米德高級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中心能源項目負責人,除此以外,還在中國擔任多個戰略研究職位。2020 年,獲新西蘭化學界最高獎 Maurice Wilkins Center Prize for Chemical Science。此前,2016 年還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獎。其研究領域包括催化、傳感器、藥物輸送平台等。發表同行評審 SCI 期刊論文 260 篇,總引用近 15000 次。他還是 Web of Science Group 高被引科學家之一。 史家海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
史家海,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爲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二十年創新藥開發經驗。曾參與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益可甯)開發。博士期間證明 SARS 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二聚體界面是潛在的病毒藥物靶點,且該靶點在新冠病毒中保守。博士後期間師從 Harvey Lodish,參與開創合成紅細胞治療平台。利用此技術,Rubius Therapeutic 于 2018 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近 20 億美元。現參與開創合成紅細胞外囊泡基因治療,並利用此技術成爲 Carmine Therapeutic 的共同科學創始人和科學顧問。2020 年 7 月,Carmine 和武田制藥達成總額爲 9 億美元的預付款和裏程碑付款的協議,共同開發 2 種基因療法。 Amitabh Kant印度國家轉型研究院 CEO
Amitabh Kant 先生目前現任印度國家轉型研究院(NITI)CEO,兼任印度行政服務局的成員,同時也是“印度制造”、“創業印度”、“不可思議的印度”等倡議的主要推動者。Amitabh 曾是新西蘭 Sir Edmund Hillary Fellowship 獎項的獲得者,並于 2017 年獲得印度金孔雀經濟轉型領導力獎。他還在印度政府和喀拉拉邦政府擔任過幾個職位。 Andreas Heinrich梨花女子大學 IBS 量子納米科學中心主任
Andreas Heinrich 教授是固體原子尺度量子測量領域的知名研究員。他開創了用掃描穿隧顯微鏡進行自旋激發和單原子自旋共振波譜研究的先河,該方法實現了對原子和納米結構的量子狀態的高分辨率訪問。Heinrich 教授曾在 IBM 研究院供職 18 年,于 2016 年 8 月成爲梨花女子大學特聘教授,隨後 2017 年 1 月啓動了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量子納米科學中心。 Abhishek KapurKKR Capstone董事總經理
Abhishek Kapur 于 2011 年在倫敦加入 KKR Capstone,目前領導其在東南亞的團隊。除團隊的管理工作外,他還參與投資公司的運營,如 Avincis Group、Cognita、Goodpack Limited、Japfa Comfeed、MPHHI、Northgate、RigNet、Voyager 等。加入 KKR Capstone 前,Abhishek 就職于波士頓咨詢公司,關注于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和工業産品等領域。此外,他還曾在新加坡和哥本哈根的馬士基,負責運營和日常管理工作。Abhishek 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學士學位,以及倫敦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C. H. Raymond Ooi馬來西亞大學教授
Raymond Ooi 教授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專注于量子光學、非線性光學和激光相互作用等領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約 110 篇。他是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2013 年獲得馬來西亞東麗科學基金會科學技術獎。2003 年至 2006 年期間,曾是普林斯頓大學和馬克斯 · 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訪問科學家。Raymond Ooi 教授于 2006 年加入韓國科學技術院任研究教授,隨後加入高麗大學任助理教授。2010 年加入馬來亞大學,成立“量子與激光科學”研究小組。2018 年發起並主持了第一屆量子與非線性光學國際會議。Raymond Ooi 教授擁有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理學博士學位。
Maya HariTwitter 副總裁兼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Maya 現任 Twitter 副總裁兼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她在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印度建立了廣泛的國際業務。此前曾任職于谷歌、微軟和思科,擁有豐富的技術和數字經驗,並領導了康泰納仕和三星的數字化轉型。她是一位 TEDx 演講家,也是一位專注于科技和可持續性的天使投資人。
Raja Noor Zaliha Raja Abd Rahman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教授
Raja Noor Zaliha Raja Abd Rahman 教授擁有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學士學位,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碩士學位以及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教授兼生物技術與生物分子科學學院酶與微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她曾作爲項目負責人或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多個研究項目,其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論文具有重大影響(H 因子爲 38,引用率達 4997)。Raja Noor Zaliha 教授曾獲多個專利、獎項和表彰,也曾參與國家和國際項目的研究,並擁有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細菌物種。
Rinti Banerjee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 Madhuri Sinha 講席教授
Rinti Banerjee 是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生物科學工程系 Madhuri Sinha 講座教授,專注于生物材料、納米醫學、藥物輸送和即時檢測等領域。Banerjee 教授共發表論文 200 余篇,引用率超 5000 次,擁有專利 40 余項,其中 26 項已授權或實現商業化。她曾獲多個創新獎,並服務于多個國際專家小組。
如果您身邊有符合條件的人選,歡迎點擊“”進行提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