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探討韓國教育問題的熱播劇《天空之城》收視率一路飙升,打破JTBC電視台的曆史收視紀錄,這是一部講述精英階層的家長爲了孩子們的教育傾其所有、勾心鬥角的黑色喜劇。
或許是它戳中了不少韓國中産的痛點,以至于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其中絕大多數的吐槽都是圍繞高考展開的。
每年11月,韓國成千上萬的高中畢業生將迎來決定其命運的高考。當天,韓國全國上下都會圍著考生轉。
考試中心附近會有好心人分發一種寓意好運的太妃糖,一些學生的父母跪在寺廟裏求神拜佛,英語聽力測試的時候飛機暫停起飛,企業推遲上班時間以保證交通通暢,遲到的學生還能讓警車一路保駕護航到考場。
公共教育嚴重依賴個人支出
在韓國,不少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爲進入一流大學而擠得頭破血流,他們要經過12年的打怪升級,去接近韓國的“常春藤聯盟”大學,即首爾國立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考試不通過或對結果不滿意的學生可以在一年內重新參加考試。
據BBC,在參加高考的數十萬人當中,只有2%的人能獲得進入此類高校的機會。據《紐約時報》,一名備考韓國學生的一天通常是這樣的:
上學10個小時,匆忙吃個晚餐,晚自習至10點,回家後繼續學習或者去“沒有靈魂”的自習室、補習班。
由于市場需求龐大,韓國補習班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據《華爾街日報》,一位名叫金基勳的補校英語老師每年賺4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爲了高考而上網聽他講課的學生們。
一項2014年的政府調查顯示,在調查的30個國家中,韓國兒童最不開心,其中最直接的原因來自于學業壓力。
2014年,韓國人花費180億美元用于私立教育,以提高自家孩子金榜題名的機會。《韓民族日報》指出,這一數字是該國公共教育嚴重依賴個人支出的證據。
《外交政策》則稱,殘酷的自由市場教育方法爲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機會,但也造成了教學質量的鴻溝。富人家孩子上的補習學校與窮人家孩子的補習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天差地別。
“癡迷”考試的社會
據This Week in Asia網站,在韓國,任何行業的白領和三星、現代等大企業中受歡迎的職位都要求通過各種考試,取得一系列資格證書。即使在找到工作後,專業領域幾乎所有形式的晉升也需要考試。
年齡在25歲至34歲之間的韓國人中,約三分之二擁有大學學位,爲了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許多人選擇將自己的社交生活、約會和婚姻等事項擱置。
一名在公務員考試中屢戰屢敗的韓國人說:“大多數20多歲或30多歲的人每天都像我一樣來圖書館,爲類似的考試學習,以成爲政府官員、警察、消防員。我覺得約80%的人處于相同的情況。”
斯坦福大學韓國項目主任Shin Gi-wook表示,韓國社會對年齡也非常敏感,大多數公司爲應聘人員設定了年齡上限,那些在20多歲或30多歲未能在就業市場上證明其價值的人在後期會更難做到。
在一個流動性不足的社會,韓國人似乎只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考試來證明自身價值,但一些人表示,學的越多,壓力反而越大。
教育曾經不是“特權”
據《大西洋月刊》,韓國的考試制度已經發展了數個世紀。高考的起源可追溯至10世紀韓國文官的“科考”制度,這是普通人入仕的必經之路,也是維護道德權威的一種手段,直到19世紀末才被廢除。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韓國人接受小學以上水平的教育機會受到限制,二戰時,該國文盲普遍存在,只有5%的成年人接受過小學教育,當時韓國唯一的大學主要招收的是日本學生。
20世紀50年代,大學入學考試的現代形式逐漸形成。雖然韓國經曆了戰爭和政治、經濟混亂,但它在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教育不再是某些階層的特權。
在大韓帝國結束統治後的半個世紀裏,韓國擁有180多所高校,在符合大學學齡的人口中,通過考試入學接受高等教育的男女比例均高于大多數歐洲國家。
但是,在現代高考逐漸成熟的六十多年中,它的性質以及在大學錄取標准中的占比一直備受爭論。越來越多的學者呼籲建立更爲多元化的大學錄取制度。
有分析稱,這種對考試的“癡迷”有助于韓國在全球學校排名中保持不錯的名次。201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各國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績排名,韓國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新加坡。該組織還發現,在韓國,超過70%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四年制大學。
只是,無論是學生還是父母,爲此付出的代價都有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