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訊)
“英國是世界洗錢之都,而倫敦金融城則是全球現代洗錢體系的核心。”
美國《紐約時報》11日發表評論文章,揭露了英國及其控制的海外屬地,如開曼群島等,處在全球“現代洗錢體系”中央,在藏匿全球資産和現金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而倫敦金融城更是這個黑暗的全球網絡的神經中樞,隱藏並守護著全世界被盜取的財富。
據公開資料顯示,倫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直譯倫敦城,位于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面積約2.6平方公裏,由于該地聚集大量銀行、證券交易所、黃金市場等金融機構,所以又稱爲“倫敦金融城”。
英國倫敦金融城的皇家交易所和英格蘭銀行,圖自視覺中國
《紐約時報》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避稅天堂、離岸中心慢慢整合爲一個無縫連接的全球性“洗錢體系”。這一離岸體系被設計得錯綜複雜,涉及許多不透明的金融工具,包括離岸信托、稅收漏洞和空殼公司等,再加上銀行保密條款和金融監管疏忽,使得富人們的資産被籠罩在一片昏暗的法律迷霧當中。
這一體系的關鍵部分是“避稅天堂”,包括新西蘭庫克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和澤西島等。富人們和不法分子像走私販一樣,把他們的錢帶到這裏,以躲避法律監管和征稅。報道稱,這些避稅天堂涉及的金額驚人,估計在6萬億到36萬億美元之間。它們分布的範圍也廣泛,包括美國特拉華州、南達科他州,歐洲盧森堡、瑞士,亞洲新加坡、香港等。
本來,這一離岸體系並不爲大衆知曉。直到今年10月3日,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震撼披露119萬份涉逃稅文件,又稱“潘多拉文件”(Pandora Papers),涉及全球35位世界領導人,330位來自91個國家的政界人士、公職官員,以及超過130位富豪、名流和商界領袖。由此,一個全球性的“現代洗錢體系”呈現在大衆面前。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網站截圖
毫無疑問,在這個全球體系中,英國所擁有“洗錢網絡”最爲龐大。“潘多拉文件”披露,涉及爲公職人員洗錢的956家公司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都設立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根據稅收公正組織(The Tax Justice Network)去年2月發布的“避稅天堂”排行榜顯示,英國及其離岸“衛星”組成的網絡排名第一。
正因如此,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保守黨一名議員上周表示,“英國是世界洗錢之都”。而倫敦金融城則是“全球現代洗錢體系”的核心,《紐約時報》稱,倫敦金融城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正規金融活動。但這裏也是更黑暗的全球離岸體系的主要神經中樞,它隱藏並守護著全世界被盜的財富。
然而,在大英帝國風光不再之後,倫敦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個關鍵的時刻出現在二戰後去殖民化時期,當時的英格蘭銀行讓英國成爲歐洲新出現的離岸美元(注:遊離于美國境外,不受美國法律約束及美聯儲監管)的中心。這是一個與英國經濟分開、幾乎不受任何監管的、利潤豐厚的離岸空間。以美國銀行爲主的外資銀行能在其中做它們在國內做不到的事情。
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個快速增長的離岸美元市場開始與英國的各避稅天堂融爲一體,形成一個無縫連接的全球性網絡。從那時起,英國的各避稅天堂就成爲全球各種金融活動的集散地,而倫敦金融城則幫忙處理其中涉及的會計、銀行和法律業務,不論合法還是非法。
這兩者聯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報道估計,各種企業每年利用避稅天堂逃稅約2450億至6000億美元。一些個人也在這些地方藏匿了大量財富。
報道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金融體系的貪婪之後,倫敦金融城曾開展一些改革。但如今,隨著對危機的記憶逐漸消退,而英國“脫歐”也開始産生不利影響,英國政府想要複興倫敦金融城的“黑暗藝術”。該政府在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關鍵指導文件,清楚地釋放向監管更寬松時代回歸的信號。
然而,報道也指出,如果英國放松金融監管,將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而且鑒于英國已實施多年的緊縮政策,當下又處于食品及燃料短缺中,英國將承擔不起運行超大倫敦金融城的代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