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研究報告,未來10年,中國預計有8萬億到10萬億的養老金缺口,而這個缺口會隨著新生兒減少,老年人持續增加而不斷擴大。
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社保作爲我們的第一養老支柱,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養老基金,采取的是市級和省級統籌的模式,還沒有實現全國養老金統籌規劃,不同地區的養老金貢獻值是不同的,部分地區養老金也存在收支不平衡問題,需要靠養老金統籌規劃來解決。
2021年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養老金缺口已經超過7000億,雖然社保養老金制度是財政兜底的福利制度,但如果養老金缺口持續放大,那麽未來靠財政兜底的社保養老體系壓力會很大。
爲什麽社保養老金的缺口會不斷放大呢?
社保本質上不是商業保險,它是一種福利制度,這種福利制度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政府補貼,一個是收入轉移。
當前養老金的缺口和養老金基本盤的擴大,有一部分是來自財政兜底或者說補貼,養老金缺口有財政補貼解決,而且銀行,央行,國企每年的一部份營收利潤都會劃入到社保基金裏,或者以股權形式轉入,擴大社保基本盤規模。
社保制度的維持靠的是收入轉移,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部分人收入轉移到另外一部分人手中,工作中的年輕人今天繳費參保的錢,轉移給已經退休的老人使用,通過這種福利制度既可以調節收入差距,也可以進行財富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讓每個人都擁有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享受經濟增長給每個人帶來的好處。
但這個制度要良性維持的條件是需要保持一定數量年輕人持續參保社保養老保險,讓年輕參保群體數量始終超過退休養老群體,這樣收入轉移到福利制度才能維持。
老齡化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種年輕人參保,老人領養老金的良性循環,新生兒數量不斷減少,而退休領養老金的老人越來越多。
年輕一代的90和00後,中年群體的80後,面臨著高生活成本,高房價的壓力,生小孩的意願在下降,未來的醫療支出和養老成本也在上升。
今天參保繳費的年輕人,在他們退休之後,必然也需要一定規模的年輕人工作並參與社保繳費,到了退休階段才有養老金可以領取,因爲他們年輕時候支付的社保費用,已經被當時的老人用完了。
目前我們的退休老人群體已經接近3億規模,根據17次人口普查數據,老人群體不僅超過了10%的占比,而且已經接近20%的中度老齡化社會,這也意味著養老金缺口會進一步擴大。
2022年中國將進入退休的高峰期,社保養老金作爲第一養老支柱,未來5到10年養老金缺口預計將突破8萬億到10萬億。
我們該如何緩解社保養老金壓力和養老金缺口,讓每一代人都有養老金可以領取呢?
我們除了財政兜底,推動二胎和三孩政策,加強生育補貼和保障機制,提高年輕人生育意願,來維持社保養老制度之外,還可以在養老模式的設計上下功夫。
那麽我們該學習美國的商業養老模式,還是應該學習新加坡自己給自己養老的模式呢?
美國式養老和新加坡式養老,哪個更適合中國?
1 美國養老模式
社保制度本身發源于歐美市場,而美國是最早實施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體之一,現在美國的養老模式,其實也是標准的三支柱養老體系。
社保福利保障制度是第一層養老體系,企業雇主養老金是第二養老體系,個人養老金制度是第三養老體系,
中國的養老體系目前與美國類似,但是各自的發展階段不同,側重點也不同。
美國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有百年曆史,發展比較成熟,社保是美國的第一養老支柱體系,也稱爲聯邦退休金制度,由政府主導,強制實施的保障性社會福利制度。
但與中國繳納社保費用不同,美國的聯邦退休金制度是通過稅收的形式征收的,叫做社會保障稅,也是美國第二大稅務類型。
社會保障稅會根據老齡化數據和養老金收支情況進行稅率調整,按照一定工資比例,強制讓企業在每月發工資的時候進行代繳代扣,美國財政部集中收繳,再進入社會保障基金統一管理。
中國的第一養老支柱是社保養老金,美國的第一養老支柱其實是社保稅。
社保稅率的調整類似于我們社保中的繳費檔次的選擇,社保稅也設定了上下限,類似于我們的社保繳費基數上下限,而在繳費年限方面,美國的社保稅需要繳滿40個季度,相當于10年繳費年限,而我們的繳費年限最低15年。
在退休年齡方面,我們是按照男性60歲和女性5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而美國的社保稅積累的養老金,是根據不同出生年齡段,來劃分不同的退休領取養老金年齡,最低是66歲。
在三大養老支柱體系中,中美的側重點也不同,中國的社保養老基金規模最大,也是主體的養老金支柱體系,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是作爲補充養老金體系。
而在美國社保稅並不是主體的養老金制度,企業的雇主養老金體系和個人養老金體系才是美國的主體養老金體系。
美國的養老金體系更加偏向于商業資本的模式,而且雇主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體系對應的養老基金和金融産品管理規模超過聯邦退休金制度,追求的都是10年以上的長期養老投資回報,收益率也比較高,而中國的年金類養老産品則是5年的鎖定期,養老産品的兌付期也比較短。
而中國的通過商業保險公司和銀行機構管理的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制度,還處于儲備發展階段,企業年金規模目前穩步增長,個人養老金制度還處于規劃和示範期,今年有望落地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相關參與標准。
美國的三支柱養老模式,側重通過雇主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來減輕政府養老的壓力,而未來中國緩解社保養老金的壓力,需要大力發展年金第二養老支柱體系和個人養老金的第三養老支柱體系。
但這個過程也需要大衆投資理財觀念的改變來配合,目前我們的家庭理財偏向于存款儲蓄和房産投資,部分群體追求短期的的理財回報,對于長期的養老産品配置觀念不足,很多還停留在剛性兌付的理財思維裏,風險意識不足。
美國市場能夠形成第二養老支柱和第三養老支柱的商業養老主爲主體的模式,與美國居民相對成熟的理財觀念有關,能承擔風險和主動投資,偏好長期養老産品。
2 新加坡養老模式
新加坡的養老模式是中央公積金制度,這種養老制度與社保有本質不同。
社保是收入的轉移支付,年輕人繳費,老人領取養老金的模式,只要繳費滿一定年限,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就可以享受終身的養老現金流保障,即使個人社保養老金賬戶消耗完了,也能繼續領取養老金,有政府統籌社保賬戶兜底。
而新加坡的公積金養老制度,沒有終身養老現金流保障,屬于自己給自己養老的模式,這個公積金制度有普通賬戶,醫療賬戶,特殊賬戶等三個賬戶。
當一個年輕的新加坡人出來工作,雇主和個人就需要強制繳納中央公積金,往這三個賬戶裏存錢,進行強制儲蓄。
普通賬戶的資金可以用于購房和購買CPF保險;醫療賬戶的資金用于解決大額醫療開支;而特殊賬戶用于解決退休養老金問題,以及相關養老金融産品投資等。
這種中央公積金模式,新加坡政府養老負擔幾乎爲零,純粹靠個人積累式解決養老,醫療,住房和保障問題,而且這些錢不能隨意支取使用,有年齡和積累金額的限制,並且進行統一和專項投資管理。
早期新加坡經濟發展好,養老負擔小,這種公積金養老模式也讓新加坡成爲全球高福利經濟體之一,養老金指數長期排在全球前列。
但隨著長壽時代和老齡化社會到來,新加坡老年人大量增加,在2000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不斷加深,目前在新加坡幾百萬的人口中,老年人占比已經超過20%,走向中度和重度老齡化社會模式。
雖然後續新加坡也推出了與歐美經濟體類似的第二和第三養老的專項養老制度,但收效甚微,中央公積金制度就已經消耗了新加坡居民點大量收入和現金流,而中央公積金養老制度規模占了91%以上,第二養老支柱規模長期不足1%,第三養老支柱規模也在8%左右,只限于部分新加坡移民富豪和高收入群體。
新加坡這種自己給自己養老的模式,雖然沒有中美經濟體的養老負擔,但卻讓新加坡大多數普通居民和中低收入群體承擔了極大的養老壓力,以致于在新加坡很多65歲,70歲以上的老人都還在工作,活到老工作到老。
新加坡這種養老模式只適合城市型的小國家,一個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小型經濟體,經濟和産業比較單一,無法承受大型財政兜底的社會養老福利制度,只能是個人自己積累的養老機制。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可以從美國和新加坡的養老模式中,取長補短,在社保養老領域,無論是規模還是投資管理回報,我們都比歐美和新加坡做的好。
但短板在于商業養老領域和個人養老金機制上,商業養老領域,我們可以學習美國的雇主養老金制度,並且發展適合個人養老金規劃的長期養老金融産品,爲10多億參保人,提供更多的養老選擇,也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
而在個人養老金機制落地後,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這種個人自己積累的養老金管理模式,建立個人主導的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體系。
最後,無論是哪種養老金儲備模式,我們都不要忘了一個基本養老原則,那就是醫療保障優先,養老金次之。
你覺得中國,美國,新加坡,誰的養老體系更好呢?分享你的觀點,一起交流。